今年算得的上是聊天機器人的爆發年。像微軟的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和印象筆記(Evernote)的CEO菲爾·利賓(Phil Libin)這些科技界的名人將之稱頌為云計算之后的第二大創造。眾多投資者也開始大量的對初創公司進行投資,希望能在這波科技浪潮中分一杯羹。
Facebook推出Messenger平臺
4月13日在F8開發者大會上Facebook終于推出了他們的Messenger平臺。在該平臺上,開發者們可以自己創建“聊天機器人”(一種只需發送信息就可以幫你完成任務的智能軟件)。
有一點比較奇怪的是Facebook對于Messenger平臺的介紹非常的平淡。Facebook并沒有選擇像微軟一樣把聊天機器人看作是一種能夠改變計算業未來的轉變。Facebook的CEO將之看成了一種購物和其他商業相互結合的途徑。Facebook甚至沒有提供可用機器人的清單。
Facebook并不愚蠢,扎克伯格以及他們的高管一定已經認識到了聊天機器人可以讓云計算更好的服務大眾。真正的答案看起來是有一點復雜。在有了Messenger平臺之后,Facebook的Messenger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操作系統。他們甚至把聊天機器人稱作是繼iphone后最激動人心的產品。那么Facebook必須要仔細考慮,如何提升他們的新Messenger平臺的同時,還要考慮跟蘋果的緊密程度。所以此時的外交手法也變得十分重要:Facebook需要蘋果,iPhone也需要Messenger。
Facebook的聊天機器人有哪些優勢?納德拉表示,聊天機器人的吸引人之處在于他們能夠讓那些不懂技術的普通人更容易的使用那些網絡服務。雖然我們在第一次使用Facebook機器人的時候并沒有證實這一點,但它的表現還是很不錯的。
從Facebook的角度來說,這種聊天機器人會使用戶更多的使用 Messenger平臺以及其他的社交網絡軟件。聊天機器人能夠將購物與交流集于一身(這兩點也正是人們使用網絡的兩個重要原因)。更棒的是,它是安裝在 Messenger內部的,你完全不需要再安裝其他的軟件。這也就是說Messenger會成為像瑞士軍刀一樣多功能的平臺:從理論上說,一個功能齊全的聊天機器人完全可以替代所有的應用軟件。如果說你的數據鏈接速度比較慢,或者是單純的不想從那些應用商店下載應用或是嘗試新的服務的話,聊天機器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Facebook宣布即將進入全設備視頻直播的時代
Facebook一直致力于研發實時直播視頻,在F8大會上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已經開放了實時直播視頻平臺,用戶可以在其他設備上實現視頻直播,而在此之前,用戶只能從Facebook的應用平臺上直播。在Facebook的應用程序上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直播視頻,這項功能會成為朋友之間的新聯系方式,實時視頻對公司品牌,名人以及媒體公司來說都將意義非凡。
落后中國兩年的“黑科技”
Facebook 上線Beta 版的 Messenger 平臺,公開一組 API,使開發人員可以創建自己的聊天機器人。為開發者們推出 Facebook Live API,使得第三方媒體組織都可以無縫接入現有的 Facebook 視頻直播功能中去,同時他們還可以創造自己的互動形式。其實Facebook推出的這兩項“黑科技”落后中國企業整整兩年。
在國內,有這樣一家互聯網公司——融云即時通訊云,它將即時通訊技術封裝成 SDK 供全球開發者下載使用,并向開發者提供平臺環境、技術支持以及后期運維等服務,使開發者的業務能夠快速獲得即時通訊的能力,實現單聊、群聊等功能,滿足社交、客服、聊天室等場景需要。通過近兩年的發展,目前已經累計服務包括土豆、秒拍、百姓網、豆果美食、駕考寶典、Faceu、戰旗 TV等在內的App 逾8萬款。開發者通過融云客服,就能夠擁有智能客服機器人。
一些觀察家認為,在PC時代,往往都是中國互聯網公司在模仿美國的互聯網公司。也正是在這個模仿的過程中,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有相當一部分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有的公司甚至在規模上不遜于美國企業。而到了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在某些領域,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已經領先美國,甚至說來,美國硅谷的企業也有值得向中國公司學習的地方。
全球社交平臺發展趨勢
無論是 Facebook 還是騰訊微信,這些大的社交平臺每天都在嘗試小的創新點,這些創新點或許是一個全新酷炫的交互界面,或許是一個極度精簡的單一功能,但無論是怎么創新,社交平臺的發展趨勢是可以總結出來的:
1、更加“即時”通訊化(直播的創新之處就在于讓社交跨越了時空,一對多的廣播,多對一的互動)
2、更加開放的連接(人與人的連接、人與物的連接、物與物的連接構成了移動互聯網時代萬物互聯的主導功能點)
3、場景化創新(分享經濟、LBS、閱后即焚、匿名爆料/社交、Yo……)
4、社交類應用開發“云通訊”化(一個 SDK,搞定社交模塊,提高開發者的開發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