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起針對細分人群的社交產品,我感覺數量最多的當屬校園社交類,從最早在國內效仿facebook的各個sns實名社區到現在移動端令人眼花繚亂的社區類app,創業者們似乎從來沒有放棄過對于這片領域的探索—2600萬的用戶群體,充滿情感訴求,易于接受新事物,重度依賴互聯網的90后等等,這些詞匯似乎讓這個校園社交這個市場充滿了機會。
現在大部分此類應用都選擇搭建一個話題交流社區當作產品的主場景,社區內又區分出不同的主題板塊。可是如果你隨意打開一款,呵呵,你會發現它的用戶活躍度簡直能用可憐來形容,不論是社區內ugc內容,亦或是用戶之間的互動質量都非常的差,遠遠沒有達到一個健康社區應有的水平,甚至需要依賴于機器人冒充用戶自動回復自動添加關注等手段來維持社區的氛圍不至于太過于冷清。而以我個人的經歷來看,我身邊的同學也從來沒有安裝使用過類似應用,這不經讓我產生了疑惑:為什么明明 是一個充滿著社交需求的群體,近些年也涌現出那么多垂直針對的產品,但卻沒有一款是能夠稱得上成功的呢?
我們不妨來問最基本的一個問題:這類產品的目標用戶是誰,他們有什么特點,我們這個產品滿足了他們的什么需求?
絕大多數的回答都會是:“目標用戶是在校的大學生群體””特點是年輕,叛逆,喜歡嘗試新事物,內心情感豐富,有表達出來的欲望” “我們構建了一個平臺,能夠滿足他們和其他有共同話題的學生進行交流的需求”
以王同學為例,王尼瑪(性別男)是某大學的大三在校學生,除了日常的吃飯睡覺學習之外,平時最大的愛好是蹲在椅子上玩英雄聯盟,目前經過不懈的努力已經登上了白金段位,當然王同學平時還是比較文藝的,對于攝影有很大的熱情,自己也拍攝過一些小作品。由于被三體這本書帶入了科幻坑,王同學也是一位科幻小說迷。除此之外,王同學和同宿舍的人偷偷地在宿舍里養了一只寵物貓。
面對這樣一位用戶,校園社交產品的負責團隊可能會十分高興:哇塞,這位同學就是我們典型的目標用戶啊。他們認為,王同學會在每天閑暇的時候打開他們的校園社交產品,把自己的攝影作品發布在攝影版塊里,然后在游戲版塊里和大家討論的技術,在文學作品交流版塊里分享自己的讀書經歷,最后把自己和自己寵物的趣事分享上去。
可是,真實的情況是,當王同學想要進行攝影技術的探討的時候,此時他的身份并不是 “大學生——攝影愛好者”,而是直接以一個“攝影愛好者”的身份進入xx攝影交流社區,或者是在qq群/微信群中和相關的愛好者討論問題,那里的氛圍無疑要比某個校園社交產品里分支出的某個版塊好得多,同樣的道理,如果是對于游戲或者是科幻文學,寵物養殖心得,也有更加垂直的社區可以進入,明明有更直接的選擇,為何還非要繞著么一大圈去某個以大學生作為用戶群體的社區里進行交流呢?
“大學生中的攝影愛好者交流平臺”相比于“攝影愛好者交流平臺”看似更加垂直,更加貼近用戶,其實這種細分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因為“攝影愛好者”并不是“在校大學生”的二級標簽,他們之間是互相平行的關系,就宛如“游戲玩家”和“科幻迷”一樣,只是貼在一個人身上的不同標簽,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將兩種完全不同的身份強行組合在一起進而達到細分的效果,以此為基點所建立的弱關系是松散的,完全沒有足夠的內驅力使用戶們聚合在一起,更不要說進一步進行社區內互動了。寫到這里我不禁想到了一個笑話: 某人家里養了一大一小兩只貓,為了方便它們進出家門,便在門上開了一大一小兩個洞,大貓從大洞進出,小貓從小洞進出。而這類校園社區,正好比這專門為小貓開的小洞,完全是對用戶身份和真實使用場景的錯誤理解。
同樣的道理,很多高校BBS用戶活躍度也在不斷下降,越來越多的被當作單純的校內信息發布平臺,僅當用戶有非常強烈急需解決的問題時,用戶才會使用,比如“我的校園卡丟了,誰撿到請還給我”“XXX你的校園卡被我撿到了,請速來認領”“請問學校附近考研租房多少錢一個月”等等。這類高校bbs一般都有比較長的歷史,經過長時間的品牌塑造,在學校內有比較高的知名度,如此尚且無法激發用戶的活躍度,那些主打“同校bbs”的產品就更加不用說了。
或者我們可以說的更直接一點,在人與人鏈接越來越方便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聚合成精細的社群非常簡單,像這種基于共同身份的社群對于用戶是缺少吸引力的(特別是大學生這種并不是因為明確利益追求而進行社交的群體),對于用戶的聚合能力會越來越弱, 這種形式的校園社交或許從根本上就是個偽需求。
那現階段的校園社交產品到底應該怎么做呢?個人認為還是應該多從線下的實際生活場景著手,把產品的線上功能和校園生活場景聯系起來,我在試用的過程中,也不是沒有遇到過眼前一亮的功能,比如在某一時間段把用戶相互匹配的功能就非常有意思,針對大學校園地域屬性強的特點,讓用戶在線上獲得匹配,然后在線下進行交流,這樣一來產品功能就能夠對線下的實際生活場景進行擴展和補充。只有對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有了充分的了解,理解了現在學生的真實生活狀態,才能夠做出真正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而絕不是像現在的諸多校園社交產品一樣,給用戶盲目的貼上“大學生”的共同標簽,粗暴的要求用戶聚集在一個對他而言毫無意義的社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