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微信公開課PRO上,張小龍有些語焉不詳地說,微信在開發應用號。
到底長啥樣,沒見過。
但我們或許可以分析一下微信的企圖。
二
最近OTA旅行服務碰到了口碑危機。
其實我很早就棄用OTA,而是直接在航空公司、酒店的APP上購買。價格可能稍許貴一點,但它們會提供一些其它優惠,比如酒店會搞活動,可以很快沖到金卡去免費享用它的行政酒廊。而航空公司,則可以用積分/里程換免費機票(今天有家航空公司宣布如果發現別地價格比它低,客人可以獲得現金紅包形式的差價補償)。
這意味著我手機里要裝不少APP,三大航空公司的,IHG萬豪SPG的。這些應用的使用頻率真不算高,但得備著不是。
有沒有可能只裝一個APP,把這些事都搞定了?
微信提供了一個方式:公眾號。一般是用服務號形式來解決。但用過航空公司服務號的人都應該知道,互動體驗還是不如APP那般良好,可以優化。
應用號大致就應該是這么個邏輯:交互體驗如同APP,但用戶又不需要再裝APP。
基本上,可以把應用號看成服務號的升級版。
“我們甚至專門拆分出一個服務號出來,但是服務號還是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這是張小龍在說到應用號的前面一句話。
三
裝各種APP還有一個麻煩:用戶名和密碼。
機酒業的APP,有不少很變態地要求你的密碼得8個字符以上,還至少包括一個大寫字母。
記密碼不算痛苦的話(你可以都使用一個以避免記一堆的痛苦),輸入密碼很痛苦,還大小寫混著來。
有些應用號,估計就直接用微信用戶名和密碼過去了。
這讓我想起桌面時代的“通行證策略”。微軟、谷歌都干過這事。桌面時代的通行證策略是在別人的網站上使用微軟谷歌的用戶名密碼登錄,微信這個應用號,是直接把人應用擱自家地盤上了。
通行證策略和入口關系不大,但應用號是直指“入口”去的。
四
微信越來越強調“服務”的價值。
拋開對用戶端的一些說法,對于微信自己,有著非常重要的一個價值:金融。
訂閱號所能產生的支付行為是非常少的,也就是一個贊賞/收費閱讀,而閱讀所產生的支付,也談不上什么剛需。
但服務不同,服務是需要支付的。沒有人會認為購買服務應該免費。
我一直認為,在互聯網金融這個領域,阿里系有原生動力,京東都比騰訊更有動力。金融天生是附著在貿易之上的。
服務號的困頓,嚴重阻擋了騰訊金融的前進步伐。
你能想象在航空公司服務號里購買一張機票用消費信貸的方式么?
應用號或許可以。
五
其實在微信里,應用號早已經以某種形式存在。
點開“錢包”,你可以發現滴滴出行、同程旅游、京東商城、微影時代和大眾點評。這些被稱為“第三方服務”的騰訊系服務,也許就是應用號的前身。
微影時代最近非常火,有媒體報道稱,從 2013 年 12 月“微信電影票”上線開始,“微信電影票”的增長速度就一直很快,保持在 30% 以上。“到了剛剛過去的國慶檔,微影時代出票量達到 4.7 億元,占到了整個國慶檔票房的 25%。”(國慶指的是15年國慶)。
這是成功榜樣。
所謂應用號,估計就是這塊“第三方服務”將開放平臺化,不再是騰訊系服務的專屬之地。
這就意味著這樣一條理論上的路徑正在深化:微信連接一切,下一步,知曉一切。
六
但是,張小龍并沒有直接宣布推出應用號,原話是“現在我們將開發一個新的形態,叫做應用號。”——請注意“將開發”這三個字。
這意味著還沒有開發完畢。
這里依然有些東西需要權衡和博弈。
應用號的入口位置在哪里?
怎樣避免給人一種和支付寶界面雷同的感覺?
什么樣的應用可以接入,它的審核門檻是什么?
接入的應用號的賬戶體系(如果應用開發者依然堅持要有自己的用戶體系)和微信帳號體系是怎樣的關系?
如果有成千上萬的應用號,面向用戶怎樣展示。這個界面我相信是可以允許用戶自行調配的(比如我就要攜程的,不要同程的)。
等等。
按照微信小步快走的迭代,有理由相信,會邀請一些第三方進入內測。總結經驗教訓,再進行擴散。
七
微信,已經隱隱有了不是OS但神似OS之像。
至少,快成了App Store,而且與應用商店所不同的是,它不僅控制分發,還知曉行為。
將來,有些收費應用號出現也不是不可能。那么,它還將控制變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