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管是谷歌是否因商業考量拋棄所謂“不作惡”信條,如果谷歌再不盡速重返中國市場,可能再也沒機會咯。“不作惡”滿足了西方世界的價值觀,卻打動不了復雜的中國市場,以及嗜血的華爾街投資人。
日前有消息稱谷歌退出中國大陸市場5年后,有望于今秋重返,并推出定制版的Google Play應用商店,面向中國用戶獲準推出定制版本Google Play移動應用商店,同時計劃在中國市場拓展支持Android版本的可穿戴設備。
此外谷歌已向中國政府作出保證,其在中國大陸業務將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并阻止Google Play發布一些被認為“不合時宜”應用。如果上述消息屬實,谷歌當年退出中國義正言辭理由“不作惡”,5年后終成一場空。
讓我們先看看谷歌入華史:2006年4月12日,谷歌全球CEO在北京宣布Google的中文名字為“谷歌”,正式進入中國。2010年初宣布退出中國大陸市場至今。
眾所周知,互聯網公司不只賣技術和產品,更多是本土化的用戶習慣。優質的本土化服務,是國內外互聯網公司成功的關鍵之一。就像Amazon無法對抗淘寶京東,谷歌不敵百度一致,這也是中國本土化的魅力。
遙想當年,谷歌一直在國際化和本土化之間來回搖擺,沒有認清中國政策和變化,總是在觸碰高壓線,如被央視曝光涉黃、谷歌圖書館計劃遭遇起訴,并且政府部門也出面指責谷歌不妥,再加上李開復離職等各種利空,激怒了沖動的美國人,無視1億多中國用戶的感情,說走就走。
5年后,中國互聯網用戶翻了一倍,成為足以匹敵美國的全球互聯網核心市場, 沒有谷歌的存在,中國互聯網還是在照樣高速發展,讓谷歌很是寂寞。
谷歌終于坐不住了。今年2月,谷歌產品高級副總裁桑德爾·皮采在接受《福布斯》采訪時表示,谷歌希望能以一個特殊方式回到中國市場,盡管這只是谷歌單方面的表態,還是引起不少想象空間。
這并非谷歌第一次對中國市場示好,尤其是這兩年時間,谷歌已經沒有了當年退出中國時那么義正言辭,此前掛在嘴邊的“不作惡”信條也不見了蹤影,何況信條的普世價值,并非那么的偉光正。
谷歌是一家上市公司,它需要為股東和投資者的利益考慮,更何況谷歌現在面臨著許多問題,中國市場不能說是一劑靈丹妙藥,但絕對會是一個巨大的想象空間。
此外,斯諾登此前把谷歌在內的一桿子美國科技公司都扒了皮,谷歌也不好意思再拿“不作惡”說事兒,只能老老實實的以商業利潤為第一驅動,悶聲發大財。
最近幾年,政府對待谷歌等外企監管政策一直未變,中國互聯網經濟在全球市場卻發生了巨變。去年,麥肯錫資深董事合伙人羅頤在浙江烏鎮舉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指出,麥肯錫國際全球研究院分析了各國互聯網相關產業占GDP的比重(稱為IGDP)發現,中國在全球屬領先地位,增長速度驚人,中國互聯網經濟已超美國。
這也讓中國政府態度更加堅定和從容。斯諾登事件爆發后,為了維護國家安全,政府發動“去IOE”運動扶持國產軟件市場,對待谷歌等外企的態度,也越來越自信,那就是來去自由。
5年前,谷歌毅然決然退出,主要原因是不愿在中國大陸實行一套和全世界不同的規則秩序,臆想“治外法權”。但對GDP排名全球第二的中國市場來說,外企的任何矯情都是自取其辱。
2年前成立的上海自貿區,解禁了游戲機市場,不少人認為自貿區可能成為“化外之地”,然而對于單一制政體的中國來說,一旦外企業務涉及到敏感的意識形態領域,只能按照中國法律法規來辦,否則無解。成為中國XX,而不是XX中國,不管你是谷歌,Facebook、Twitter、維基百科,還是instagrame。
谷歌計劃重回中國市場,也是為當年的魯莽買單。貿然退出中國市場,拱手把搜索市場份額讓給他人,直接成就百度的搜索市場霸業,其牢牢占據約8成市場份額,處于絕對優勢地位。
而在Android市場,早已被有小米、魅族、華為、中興、聯想等國產群狼搶占多時,賺的是盆滿缽滿。雖然他們的OS都是基于Android原生系統,但谷歌授權的安卓系統遲遲未在中國上市,故沒有一毛錢收入,谷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他人利用自己技術賺大錢。
筆者認為,不管是谷歌是否因商業考量拋棄所謂“不作惡”信條,如果谷歌再不盡速重返中國市場,可能再也沒機會咯。“不作惡”滿足了西方世界的價值觀,卻打動不了復雜的中國市場,以及嗜血的華爾街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