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0年間最成功的社交網絡是這樣產生的:我們需要有一個真實的資料頁面認識其他人,并且分享自己的生活,于是有了Facebook;我們需要一個代表職業身份的資料頁面,描繪自己的職業生涯,于是有了LinkedIn;交流文字費時費力,我們需要快速即時的溝通,于是有了Twitter;手機攝像頭進步了,人們想拍攝更美的照片并且分享給別人,于是有了Instagram;發短信不便宜,用Facebook留言又太慢,于是有了Whatsapp;有越來越多有創意的人,需要展示他們的作品以及發現彼此,于是有了Tumblr;140個字太短不足以表達深邃的思想,又想有個地方寫博客了,于是有了Medium;越來越多的照片不方便發在Facebook上,發了又要刪掉,還要浪費時間修圖,男女老幼都上了Facebook,于是有了Snapchat;可以用流媒體技術現場直播了,我們想讓別人看看此時此地正在發生什么,于是有了Periscope;在中國這些事都在一個地方做比較方便,于是成就了微信。
以上10個社交網絡應用,可以代表10年間社交網絡的進化方向,提煉出來10個關鍵字:
發現,連接,效率,美感,創意,沉淀,即時,實時,真實,情感。
第一代社交網絡Facebook和LinkedIn讓我們發現和連接與我們相關的人,當發現和連接的越來越多以后,我們需要提高溝通效率的產品,Twitter和Whatsapp應運而生,它們的簡潔和即時性是人們喜愛使用的原因。
隨著技術和設備的進步,我們擁有了豐富的創作工具和平臺,人們通過Instagram的濾鏡展現生活中美好的瞬間和一個美麗的世界。Instagram也把用戶也變成了攝影師,人們在Tumblr眾多的博客中找到有創意才華的人,欣賞他們的視覺作品找尋靈感。
當互聯網上產生了海量的內容以后,Medium讓有思想的人聚集起來,創作優質的內容并且沉淀下來。而現在美國年輕人中最流行的即時通訊應用Snapchat, 以及嶄露頭角的流媒體直播應用Periscope, 代表了用戶對社交網絡最新的期望:我想知道此時此刻在發生什么,我想要事件的現場感和生活的真實感,我想要觸發某種情感聯系的體驗。
下一個世界級的社交網絡會是什么樣子,在沒有出現之前不會有人知道。我們已經有了這么多社交應用,還需要再出現一個新的嗎? 答案是肯定的。
即使在擁有微信和Facebook的時代,我們很多的社交需求和自我表達都還沒有被滿足,我們擁有簡單有效又有溫度的溝通方式了嗎?我們可以輕松的找到感興趣的人并且與他們成為朋友嗎?我們可以更好的表達自己了嗎?我們和親朋好友的關系是否更親密了?我們比起10年前是更孤獨了,還是不孤獨了?對于創造者來講,這不只是情懷,思考這些宏觀的問題,有助于梳理出一條主線,指導細節的設計。
如果你想去創造一個用戶需要又能改變世界的應用,以下幾點可以作為思考的線索:
1、不酷就別辦派對。
在思考有什么可以變的更好之前,先考慮有什么可以變的不同, 在社交網絡領域這一點格外重要。《社交網絡》里扎克伯格說:“不酷就別辦派對”,“不同”的東西對于年輕人就是酷的、叛逆的,Facebook, Twitter, Snapchat這些產品在誕生之初,朋友間形容它們都是說“這玩意兒超級酷”,而不是說“這個應用比之前的好用的多”。Facebook的信息流和感情狀態,Twitter的140個字,Tinder的左劃右劃,Snapchat的閱后即焚,都是開創性的“不同”,這種“不同”可以是創造了一種新的信息格式,一種新 的信息呈現方式,一種新的創作工具,或者是一種新的社交行為。這些“不同”不是憑空想象出的,而是觀察生活的細節和人群的行為而得到的靈感。改良,復制, 拼貼型的產品可能會在一段時間或者一個特殊的市場取得成功,但是不會大規模的成功。
2. 敢做掀翻桌子的野蠻人。
打破陳規,大膽想象。我曾在紐約時和一位投資社交領域的投資人交流,他說2012年以后他們看了很多社交類產品,有保護用戶隱私的應用,有整合多種通訊功能的應用,后來只有交互上和其他應用完全不一樣的Snapchat獲得了巨大的成功,Snapchat就像賭桌上那個“掀翻桌子重來的人”。
陳規是需要被打破的,打破之后滿是機會,只是往往我們看不到陳規。誰說個人資料頁面就應該長的像Facebook和微信那樣?誰說只有140個字可以用來高效即時的溝通?誰說圖片都應該像Instagram那樣追求美感?誰說閱后即焚才能真實的活在當下?誰說我們產生的信息就應該被大公司免費使用?誰說比特幣的結構不能運用于社交網絡?誰說永遠要用第一視角記錄生活?上帝視角觀看世界是如何的?
3. 好的產品都是深入淺出的,直覺到邏輯再到直覺。
設計一個社交網絡產品,看似入門門檻很低,其實是最困難的,因為跟人最近的東西往往最復雜,并且市場只會讓最好的一兩個產品茁壯成長。好的社交產品的誕生往往是由一個直覺和沖動出發,經過深刻的觀察和思考,然后通過一個簡單的產品形態表現出來。很多產品的失敗要么歸結于觀察不夠深刻,要么就是產品過于復雜。
4. 讓社交回歸到交朋友的本質。
雖然很多跟人相關的產品都充分利用了人性里的“七宗罪”作為突破口,然而社交的本質是交朋友,再到成為朋友,然后演化出很多種關系。很多產品都忘記了這一點,朝著一條不可持續性的社交路線發展。人性是孤獨的,再好的社交產品也不會消除人的孤獨感,認識我們感興趣的人并且成為朋友,這是人類不會改變的需求。
5. 給予用戶一種新的身份,形成一種新的關系,或者賦予一個行為新的意義。
Instagram把它的核心用戶變成了攝影家和藝術家,Medium把它的核心用戶變成了寫作者和閱讀者,Snapchat把它的很多用戶變成了“逗逼”,Periscope正在努力把它的核心用戶變成記者和觀察者。
其一,產品的創造者可以去發掘一種用戶喜歡的身份,通過一個產品讓用戶成為這種身份,這 個身份還不能太小眾;其二,找到一種正在形成的新的關系,通過一個產品把這種關系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或者線上轉移到線下,這種關系也不能太小眾;其三就是找尋我們已有的行為習慣,然后賦予它一種新的意義,同樣是拍攝一張照片,同樣是寫下一段文字,我們是“真實地活在當下”,還是“深沉地記錄歷史”?谷歌把 用戶拍攝的360度全景照片導入到Google Earth里,意義是幫助記錄地球每一個角落的影像。Be My Eyes(bemyeyes.org)讓用戶通過視頻通話把他們的手機攝像頭變成別人的“眼睛”幫助盲人閱讀。我們總是需要讓單調的生活里產生更多意義和儀式感,一個好的產品能解救我們的生活。
6. 技術進步會帶來機會。
想象一下,如果我的移動設備能讓和我對話的人以全息立體影像出現在我的面前,并且有一定的觸感,這是想想就美好的未來。虛擬現實,現實增強,圖像識別,低功耗藍牙通訊與iBeacon, 腦波控制,以及越來越多手機上和物理空間中的傳感器,這些正在成熟的技術都會變成人類感官的延伸,增強每個人表達的維度,并且所有新技術和服務最終都會整合在人們每天高頻使用的應用里,這個應用很可能是個社交網絡應用。創造者需要去想的是, 這種技術如何通過一種自然的方式讓用戶接受,我深信好的產品都是讓人們更自然更方便地做他們喜歡的事情,而不是用技術產生摩擦和增加我們的負擔。
7. 從藝術中找尋靈感。
大部分人覺得藝術和現實生活相距太遠,更別提和科技圈的距離。可是從蘋果公司到谷歌,我認為很多偉大的科技公司身上都有藝術的氣質。哲學已死,藝術家成為了當代的哲學家,他們身上天生兼具對事物的敏感性和鈍感力,在超高速變化的世界里,擁抱并且抵抗變化,站在一個獨特的角度看待世界,這正是創造者們應該去學習的。當我第一次聽到Snapchat的“閱后即焚”功能時,我就想這個在硅谷的小子一定從著名的先鋒藝術節Burning Man中得到過靈感:盡情的創造,然后付之一炬,不留痕跡。
空談想象確實是沒有用的,還是需要去試驗和創造,下一個偉大的社交網絡一定還是個簡單、純粹、有意義的產品,也很可能還是個特立獨行的家伙創造出來的。這樣一個產品應該讓我們更有效率的連接,更簡單的對話,更豐富地表達自己的個性以及讓我們的關系更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