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的擔心可能會越來越嚴重。這位科學家不久前斷言,人工智能“幾乎可以肯定”會發生由技術引發的災難。說這話的背景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已經猝不及防地占領了我們地面生活幾乎每一個場景。
如今它更進了一步,上到了云端——是真的云端。1月13日,微軟和東方航空宣布在人工智能和移動互聯領域達成戰略合作,并實現了“東航·小冰人工智能專機首航”的首飛。
在該航班上,登機前,乘客就能通過社交平臺與小冰展開互動,獲取實時航班信息;飛行途中,乘客能通過平板電腦登陸機上無線網絡,通過小冰向其他乘客及機上空乘團隊私信互動。此外,小冰還提供呼叫服務、空地交流、接機提醒、自定義餐飲等功能。
2014,人工智能的爆發之年。Siri、Google now之后,Cortana、小冰、echo密集面世。“空虛寂寞冷”的人類,已經迫不及待地把人工智能帶出實驗室。每一個都身先士卒、不惜成本。“我們曾處在人工智能的冬天,而現在我們已經到了人工智能的春天。”微軟一位高管說道。
一個是PC時代的霸主,一個是國有航企巨頭,此次聯姻是人工智能在航空領域的大膽試水。盡管技術桎梏尚未解除,商業模式也尚不清晰,但這個未來感十足的試水無疑給東航、微軟甚至整個人工智能領域提供了聯翩想象。
一拍即合
是從半年前開始的。據微軟內部人士透露,當時東航找到微軟小冰團隊,表達了合作意向。
這似乎不像是一個傳統國有航企的做派。原因其實在于,東航向互聯網轉型的心情非常迫切,甚至專門為此成立了轉型辦公室。據說,每個團隊僅微博號就有十幾個。
2014年,東航從內到外都在發生變化。內部專門成立了轉型辦,使命就是推進東航在新商業模式和新技術的應用;除了改變了集團logo,去年9月,還成立了東航電商。“其實就是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東航轉型辦公室主任韋志林對經濟觀察報說。
去年9月的一天,東航董事長劉紹勇向韋提起小冰這個“新鮮玩意兒”,韋當時就表示自己正在跟小冰談項目,劉很是支持,“高層對這個是很重視的。”
這樣兩個背景完全不一樣的大公司,以前談合作可能要好幾年,“要先簽備忘錄,再簽很多合同。”可是這一次合作,雙方坐在談判桌前不過短短幾個月。“這代表了互聯網改變了大家的思維,對技術應用的看法都不一樣了。”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簡仁賢說。
而微軟要從一個“800磅的大猩猩”轉型,它必須變得很快。微軟互聯網工程院在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接地氣。去年5月微軟小冰的誕生,便是微軟迎合中國網民需求、接近地氣的印證。
東航找到小冰,是在想如何能了解自己的客戶,如何能為他們畫一個完整的肖像出來。“我們只知道顧客的性別、身份證號等硬信息,但是顧客喜歡什么,感情、人格方面的信息都無所知曉。”韋志林說,“我們是想用移動互聯網的方法把我們的產品和服務做的更加個性化。”
東航更深層的愿望在于,把社群理念融入到航空服務中。要實現服務平臺一個技術迭代——實現客戶與客戶的溝通、客戶與航空公司的溝通、以及與服務人員的溝通。
“這是我們區別于傳統航空公司的地方。要更加人性化、功能更加強大。”韋志林的信心在于,小冰現在對話總數已有6億多次,人均每月1000多次,“具備了一定的互動和粘性。”
簡仁賢想讓基于必應搜索技術的小冰,能慢慢變成用戶的“閨蜜和伙伴”。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信任和依賴,即粘性。在這種情況下,小冰就變成了服務的接口,就是一個界面。
微軟顯然已經在語義識別技術產品化方面走在了前面,但是用戶不會關心它的算法有多先進,而只會在乎手中的產品有多少智慧功能。所以,小冰這次“上云端”基本可以理解為微軟人工智能技術的一次重要落地。
“在飛機上,你隔壁的隔壁坐了一位美女,你不好意思跟她講,小冰就可以幫你做這種傳紙條的動作。”簡仁賢舉例。
這只是其一。小冰目前已經接入了社交、電商等很多生活場景,簡仁賢不止希望小冰能夠具備各種功能,他希望小冰可以變成一個界面,所有的技術都可以透過這個界面,實現“軟連接”,為用戶提供定制化的服務。
通過擁抱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東航渴望找到深挖產業價值的新途徑,而微軟則要幫助東航提升認知、服務和用戶黏性。與此同時,微軟為小冰填上了航空這“最后一個社交荒漠”的空缺。從這個意義上講,二者確如韋志林所說,“一拍即合”。
然而,拋去成本高企、商業模式不談,兩家公司的合作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是:數據的深度。
業內人士分析稱,東航的核心是其金卡用戶,其變現目標大抵也集中于此,微軟能否在有限的時間里增加東航用戶的黏性和互動,關鍵的支點也在于東航金卡用戶的數據。然而,據韋志林透露,雙方目前沒有互通數據的打算。
“小冰作為一個先河,未來東航還會和微軟在大數據、云計算等方面有很大合作空間和計劃。”韋志林告訴經濟觀察報。
微軟的秘密武器
作為一個重要的用戶入口,小冰是微軟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重要布局。
PC時代的榮光一去不復返。如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微軟無論是在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都在追趕,從未領先。必應搜索、Windows Phone、Surface平板電腦等被寄予厚望的拳頭產品無一例外,就連曾經的王牌Windows也不復昔日光景。
去年,新任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接手之后,就開始大刀闊斧地推進“云為先、移動為先”的轉型戰略。不僅合并了原來主要的事業部,更咬牙掀起了微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裁員動作。
他知道,留給微軟的時間并不充裕。再不抓住機會,微軟的輝煌將只能留在歷史中。而在微軟看來,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才是重回科技巔峰的秘密武器。
因為“對未來的饑餓和堅定而誕生在中國”的小冰,去年年中登陸微信后,在60小時內迅速覆蓋了10%的微信群,在新浪微博也拿下了72小時1.3億人次對話量的成績,據簡透露,小冰目前總用戶數已經超過1000萬。
小冰首先是一個產品集合。集合了微軟搜索、Bing翻譯和詞典等產品,以大數據的技術手段實現,以人性化的方式進行呈現;其次,它是用戶生活大數據積累入口和個性化推薦出口。
人機交互對話產品同樣并非微軟首創。蘋果、谷歌甚至國內的大小廠商也都有自己的人機交互工具。不同的是,蘋果Siri、Google Now以及小冰前輩微軟的Cortana都選擇了軟硬件結合的方式,植入各自系統的智能終端。
小冰則只針對第三方生態系統,發揮類似中間件的作用。小冰的快速蔓延能夠幫助提高第三方生態系統的價值和功能,尤其在提升活躍度方面。
微軟對小冰的定位,是讓她變成一個情感交流的伙伴,但事實是,用戶想讓她不僅僅是一個伙伴,也想要她來做一些秘書做的事情。微軟早已考慮到這一點,在這個時候,小冰有很多技能是“學習”她“姐姐”小娜Cortana的。簡仁賢告訴經濟觀察報,未來小冰還有另外一種模式是,用戶可以從小冰中呼叫小娜,讓小娜來幫助用戶實現一些功能。“小娜更多是整合微軟必應后臺技術的結合,小冰是把這個技術,建立情感紐帶之后,呈現出來。”簡仁賢說,“小冰還有一個技術,將來她會提醒你她姐姐小娜能做哪些事情。未來會把小娜進行跨平臺推廣。”
其實,最讓簡仁賢頭疼的還不是新技術的研發和跨平臺的連接,因為微軟的技術內功比較強這一點毋庸置疑,但現在問題是,這些內功發不出來,找不到招式。眼下微軟的轉型,說白了就是在找尋這些招數,但是以微軟外企技術公司的背景和基因,沒辦法自己找,和別人合作便成為上乘之選。“我們現在跟很多本土的公司合作,微軟發內功,由他們來出招,這樣就是雙贏。”簡仁賢說,“東航就是這樣一個合作伙伴”。
而面對同樣在人工智能領域“苦心孤詣”的BAT等一眾科技新兵,簡仁賢表示,微軟強的不是運營,不是懂客戶,而是技術。在他看來,把過硬的技術拿出來,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運營起來,最后才會是一個雙贏或是多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