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當谷歌(Google)首次上市時,擁有約2,600名員工,季度營收剛剛越過8億美元。如今,有超過52,000名員工在谷歌工作,最近一個季度營收達160億美元。
那時,谷歌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雅虎(Yahoo)和微軟(Microsoft),智能手機還沒有問世,Facebook只是一家剛成立6個月、為大學生服務的小網站。如今,谷歌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蘋果(Apple)、Facebook和亞馬遜(Amazon),當然還有微軟。
谷歌IPO時除了核心的搜索和廣告業務之外,產品屈指可數,只有Google News、Gmail、Blogger、Picasa和Orkut (被描述為“一個人們可以進行社交的網上聚會地”)等幾項。如今,谷歌已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帝國:產品、應用程序、服務、在個人電腦和移動設備上運行的計算平臺,包括全球最流行的網絡瀏覽器和手機操作系統。谷歌還在打造無人駕駛汽車、恒溫器和機器人,并試圖延長人類的生命。
十年間變化巨大;谷歌今昔的相似之處或許不那么顯著。但從一些根本層面來看,今天的谷歌依然是2004年8月19日首次上市交易時的那家公司。此話怎講?不妨讀讀拉里 佩奇和謝爾蓋 布林2004年寫的“創始人信函”[靈感來自沃倫 巴菲特為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股東撰寫的“股東手冊”]。即便是今天看來,這封信依然很有預見性,高度概況了谷歌的本質、商業和創新模式以及公司的精神氣質。
佩奇和布林在這封信中向投資者們明確表示,谷歌是他們的公司。股東可以買股票,但沒有決定權。雙重股權結構確保兩位創始人能夠對公司保持掌控。如今,谷歌依然是他們的公司,從名義上和事實上都是如此。或者更確切地說,自從2011年佩奇擔任CEO、布林擔任次要角色以來,谷歌很大程度上是佩奇的公司。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話,就是佩奇的管理風格更為集權,更注重自上而下。所有重要決定都要經過他的首肯。(人們都說,他與布林的關系依然密切,在很多事情上兩人都會商量著來。)迄今為止,股東們總體上沒什么理由可以抱怨。
佩奇依然專注于長期。這意味著很多,比如進行他認為合適的投資,在人才和基礎設施等優先項目上進行支出,不用過于擔心季度壓力。當然,經過這些年,谷歌已經被迫成長起來。比如,金融危機之后,谷歌在新任首席財務官帕特里克 皮切特的帶領下改掉了一些隨意支出做法,建立起了更嚴格的成本控制。如今,谷歌已經成為杰出運營典范:任何事務都要評估和分析,內部目標大多能達到,甚至超過。但佩奇堅持一點不變:谷歌應該進行他認為從長遠來看必須做的優先投資。包括:無人駕駛汽車、谷歌眼鏡、物聯網(32億美元收購Nest Labs)、移動專利[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Motorola),隨后分拆移動硬件部門售予聯想(Lenovo)]和其他很多投資。
最為重要的是,谷歌仍舊是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工作場所,專注于實現一次次巨大的創新飛躍。之前,這意味著每周給雇員1天時間從事自己選擇的項目。如今,這意味著智能個人助理Google Now,探索機器人、自動汽車、高海拔風力發電、借助氣球實現互聯網接入的“登月工廠”Google X,或勾勒移動未來的Advanced Technology and Products業務。雖然佩奇指望其中一些(如果不是全部)能獲得成功,它們并非終局。他率領下的大批谷歌人(Googlers)一直不停地在尋覓下一個能推動科技前進一大步的驚世之作。
結果是,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像谷歌這樣:永遠不安于現狀,永遠在前行,永不停歇地尋找下一個大熱門。這當然就是佩奇和布林在那封致股東信中開篇兩句話的含義:“我們是一家非傳統公司。我們不打算變成那樣。”目前看來,一切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