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俄羅斯宣布建立類似DARPA的機構。2013年,日本開始規劃自己的DARPA。而歐盟也在英國決定脫歐后制定相關戰略,以協調國防研發工作并設立歐洲版DARPA。而美國《外交學者》評論認為,中國在2018年成立的中央軍委軍事科學研究指導委員會也仿效了DARPA的模式。
參加中國軍方舉辦的“跨越險阻-2018”現場的各型陸上無人系統的現場動態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DARPA模式的一個主要成功之處在于,它能促進軍民融合,將軍用和民用機構結合起來,從而孵化出突破性技術。
DARPA舉辦各類競賽,大力推動全社會參與熱門領域的技術創新。其中較知名的有無人車挑戰賽(Grand Challenge以及Urban Challenge)、網絡挑戰賽(Cyber Grand Challenge)以及機器人挑戰賽(DARPA Robotics Challenge)等。
例如最早的無人車挑戰賽,DARPA提供資金支持,協調大學研究機構、車企、傳感器供應商和半導體供應商合作來試驗各類無人汽車方案,并協調他們來參加比賽。另外這些挑戰賽因賽事獎金豐厚,知名度較高,以及有可能獲得科技巨頭甚至美軍扶持的前景而受到追捧。
科技產品研發往往具有較高的系統性風險,存在著從技術研發到產品推廣之間的鴻溝,DARPA在這時就承擔了橋梁的作用。例如在2005年的無人車挑戰賽中奪冠的斯坦福大學車隊,不僅獲得200萬美元的冠軍獎金,其核心技術團隊在賽后被谷歌高薪挖走,也成就了如今的谷歌無人汽車。DARPA搭了一個舞臺,幫助資本與新技術結合,大大縮短了新技術產品化的過程。
資料圖片:DARPA無人車挑戰賽的部分參賽無人車。
當然并不是所有技術立時就有廣闊的應用前景。DARPA也會資助一些外界不看好的技術,等技術培育成熟后,DARPA再把成熟技術轉移給相關軍種,由這些軍種與軍工巨頭通過招標方式簽訂合同,進行原型機改進設計、試制生產,然后提供給軍方使用,最終也可能轉為民用。
一些有著長遠應用潛力的技術,通過軍方采買培育先期市場,在大企業判定這些新技術產品風險可控而且有利可圖時必然會跟進,投入更多資源加速將這些技術轉化為成熟的產品。當然這些參賽的產品也為美軍的裝備技術發展打開了思路,美軍中一些成熟的無人車輛、作戰機器人以網絡戰工具都能在DARPA早前的賽場上找到“原型”。
長久以來,中國反復強調必須推進軍民融合以發展顛覆性的未來技術,尤其是近些年,大幅提高了對軍民聯合研究項目的投入。而在通過舉辦各類主題競賽,以推動大學、科研院所、民營企業以及國企等在一些熱門領域技術創新上,中國起步也很早,而且正面效果也正逐漸顯現。
9月12日,由陸軍裝備部主辦、陸軍研究院承辦的“跨越險阻2018”第3屆陸上無人系統挑戰賽正式開幕。為促進軍民深度融合,該項賽事不設門檻、向全社會開放,本次比賽就有多達61家牽頭單位、136支車隊參賽,基本覆蓋了國內從事陸上無人裝備科研的頂尖團隊。至少在地面無人裝備領域,該賽事接近做到“集全國之智力”。
資料圖片:跨越險阻-2018”參賽無人車輛整裝待發。(新華社記者張永進 攝)
另外與前2屆挑戰賽相比,“跨越險阻2018”更加強化軍事需求導向,設置了具有典型作戰任務背景的課目以推動和促進陸上無人裝備的實戰化運用。其實就地面無人裝備而言,從軍用到民用是一個技術“向下”的過程,如果能勝任作戰環境中的各種任務,那么在民用上很多時候只需要在技術上“做減法”即可,競賽上的出色發揮和軍方認可對于未來轉型挑戰民用市場將是一個難得的“大廣告”。
“跨越險阻2018”競賽領域也由此前單純地面裝備拓展至陸上(含涉水、山地)裝備,并新增空中無人裝備,突出展示和考驗參賽各隊的技術自主可控能力。從單個無人裝備的性能考核到無人裝備體系作戰的應用探索,挑戰賽更加注重探索在現代戰爭中無人裝備運用方式。
另外挑戰賽的主要特點之一是,遴選出優勝研發團隊和成熟產品技術向裝備研制聚焦,促進預研成果向裝備型號轉化,這136支車隊都有機會獲得軍方的支持甚至是訂單。可以說3屆挑戰賽不僅試驗了多種創新思路的應用效果,促進這些無人裝備研制單位互相交流學習,另外也開啟了廣泛調動社會創新資源投身無人裝備建設的良好局面。
DARPA國防科學辦公室前主任杰伊·施尼策爾曾說,DARPA的職責是創造未來,而非理解或預測未來。中國對未來也抱有同樣的雄心。協調各個部門以及各種機構,挖掘關鍵技術以及管理人才,并有遠見地將全社會的智力資源集中起來研究顛覆性技術,中國的軍民融合之路“羽翼漸豐”,也必將在創造未來的競爭中發揮更為深遠的影響。(文/董磊)
資料圖片:參賽無人車輛通過出發線。(新華社記者張永進 攝)
【延伸閱讀】境外媒體:中國正在發展反無人機技術及激光武器
參考消息網9月6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8月25日發表了題為《中國全速發展反無人機技術和激光武器,試圖追趕美國》的報道。
據軍事分析人士稱,中國正采取行動研發激光武器和反無人機系統,試圖在無人機技術領域追趕美國,從而提高其情報和攻擊能力。
這包括保護本國無人機不易受激光武器和電子欺騙技術攻擊的系統,此類電子欺騙技術會向無人機發送虛假信息。其中一套正在研發的是“沉默獵人”激光防空系統,這是一套機動式反無人機激光武器,據稱最大射程能達到4千米,已于今年2月份在阿布扎比舉行的一次防務展上進行了公開展示。
研發這套中國反無人機系統的保利科技有限公司表示,該系統能在800米外穿透5層2毫米厚的鋼板,或者在1000米外穿透5毫米厚的鋼板。
但專家說,美國的反無人機系統比中國更先進,它們擁有更多公司提供的更遠射程、更多類型的傳感技術。
資料圖片:在阿布扎比防務展上展出的中國“沉默獵人”激光防空系統。(圖片來源于網絡)
根據紐約巴德學院無人機研究中心2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美國有60多套反無人機系統或產品,它們利用雷達、無線電、聲光電偵察跟蹤技術來攔截敵方無人機并將其迫停、劫持其通信,或用激光或射彈將之摧毀。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網站顯示,美國陸軍最新采購的是高功率微波反無人機系統,這正是美國陸軍本月早些時候表示計劃從該公司購買的系統。該系統是一套由飛機搭載的、能夠擊落無人機的激光武器,攻擊力強于陸基或手持武器。
與此同時,據該網站和中國內地媒體報道,中國擁有的此類系統不足20套,主要依賴雷達這類傳統手段來探測無人機——而且中國沒有任何可以對抗來犯無人機的欺騙或防護網技術。干擾系統似乎是中國對抗無人機最常見的方式。
但分析人士說,中國正開始奮起直追,許多公司和機構加入了研發反無人機技術的競賽,包括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華諾星空電子技術公司和北京理工大學。
不過,英國IHS馬基特公司的航空航天分析員凱爾文·翁表示,新系統可能不會公開宣布或展示。
翁說:“我相信中國有更多國營或私營企業和研究機構進入了反無人機系統市場。”
無人機研究中心的阿瑟·霍蘭·米歇爾說,競相發展的企業都有機會取得反無人機系統的下一項重大突破。
資料圖片:防務展上展出的“沉默獵人”激光炮燒穿的鋼板。(圖片來源于網絡)
他說:“鑒于我們談論的是一項新興科技,很有可能會有小型初創公司提出一種能夠完全主導市場的絕佳解決方案。就像中國初創企業大疆公司成為消費級無人機領域的市場主導者那樣。”
總部位于深圳的大疆公司生產用于航拍的商用無人機,估計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0%。該公司還設計和生產飛行平臺和控制系統。
美國退伍軍人、無人機專家布雷特·維利科維奇說,該行業正在迅猛發展,以至于沒有哪種武器能在任何情況下百分之百有效地對抗所有類型的無人機——技術就是跟不上,這是各地都要面臨的一個挑戰。
他說:“問題主要在于,當今無人機技術發展如此迅速,導致這些反無人機系統在測試時就幾乎已經過時。”
維利科維奇還說,最好的方法是結合多種攔截技術的多管齊下戰略。他說,聲學探測——即通過無人機的獨特噪音來識別無人機,進而觸發消除威脅的系統——是需要進行更多研究的一個領域。
攔截無人機的方法:
1.干擾無線電頻率
通過生成大量無線電頻率輸出,干擾無人機和操作者之間的無線電頻率連接。一旦無線電頻率連接被阻斷,無人機只能降落或返航。
2.干擾全球導航衛星系統
擾亂無人機的導航衛星信號,例如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或俄羅斯的“格洛納斯”(GLONASS)導航衛星。一旦失去導航方向,無人機便會原地盤旋、降落或者返航。
3.電子欺騙
劫持敵軍無人機的通信鏈路來控制無人機。
4.激光
利用激光燒毀無人機的關鍵零部位,導致其墜落地面。
5.防護網
纏住目標無人機及/或其螺旋槳。
6.射彈
使用常規或定制的彈藥來破壞或摧毀來犯的無人機。
7.綜合攔截要素
同時使用多種反無人機系統,最常見的是同步使用無線電頻率干擾系統和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干擾系統。(編譯/胡廣和)
資料圖片:美軍陸戰隊員試用“天障”反無人機大炮。(圖片來源于網絡)
(2018-09-06 00:07:01)
【延伸閱讀】軍情銳評:偵察、海戰還核威懾?中國無人潛艇未來“不得了”
參考消息網7月26日報道 近些年,各大國對于水下優勢的爭奪日益激烈,這種競爭尤其體現在了無人潛航器的研制上,各大國密集推出了各種動力、不同尺寸以及功能各異的無人潛航器,以期占領未來水下戰的先機。
近日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稱,中國正在開發大型人工智能無人潛艇。這種大型智能無人潛艇,可以用于偵察、部署水雷,甚至發動對敵艦的自殺襲擊等任務。其實早在年初港媒就曾猜測,中國未來的無人潛艇有可能是核動力的。
目前各大國正在使用的無人潛航器多是體型“嬌小”且功能相對單一,多是用于搜集情報、監視和偵察等。無人潛航器能夠深入到其他平臺無法進入的危險海域(海況復雜或者是交戰海域),并利用自身攜帶的傳感器,長時間自主搜集和傳輸各類情報。
資料圖片:網友繪制的中國無人潛艇設想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美國是世界上水下無人潛航器發展最全面、最成熟的國家。早在2007年,美軍就成功試驗了核潛艇發射和回收無人潛航器(通過魚雷管),該無人潛航器大小跟一枚魚雷差不多,配備有側掃聲吶、前視聲吶、獵雷和靠泊聲吶、聲通信裝置等設備,可以離開“母艦”135公里,連續運行40小時,當時這樣一套無人潛航器系統(2個無人潛航器、回收臂和其他裝置)成本要超過1億美元。
在“反介入/拒止”戰略風靡的當下,尤其是反潛以及反艦技術日益精進的背景下,無人潛航器為“有人母艦”拓展出來的廣闊“安全區”就顯得尤其意義重大。
例如用于獵雷的美軍“長刀魚”無人潛航器,在2017年初的一次關鍵開發測試中的表現遠遠超過預期,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盛贊這種無人潛航器將終結令海軍艦艇頭疼的水雷威脅。
而無人潛航器的發展趨勢也逐步轉向廉價化、大型化、多任務綜合作戰能力方向。2017年9月,美國著名智庫發布《恢復美國制海權》報告,要求美海軍未來裝備超大型和智能型無人潛航器。
洛馬在2017年底獲得了美國海軍最大無人潛航器“虎鯨”的設計階段合同。該超大型無人潛航器將是一款多用途自主潛航器,其裝備有一個可重新配置有效載荷艙,擁有非常誘人的應用潛力。
比如成為小型潛航器的“母艦”,充當海軍編隊的“耳目”。或者是裝備對海、對陸攻擊武器(甚至包括核武器)以及輸送蛙人等,充當“攻擊先鋒”。
對于現階段無人潛航器來說,電池電力會是一個瓶頸。據美國防務新聞網報道,美國海軍正在研發一種水下自動補給站的裝置,為無人潛航器補存電力,該裝置可以存儲200千瓦電能,并可潛至約3000米深的水下,這樣接受補給的無人潛航器就不必浮出水面。
資料圖片:美國海軍“長刀魚”獵雷無人潛航器模型。(圖片來源于網絡)
而相對應的俄羅斯的解決辦法,就顯得更加“簡單粗暴”。俄羅斯國防部宣布,其核動力潛航器“波塞冬”已經完成模擬實驗。核動力令“波塞冬”潛航器擁有了近乎無限的續航能力,裝備超大當量的核武器,令其可在洲際距離摧毀航母編隊以及沿岸設施。
無人裝備的最直接好處是不必考慮人體的生理極限,超常的下潛深度、極快的速度、難以預測的行動路線以及大當量的核彈頭,“波塞冬”無人潛航器將擁有無與倫比的戰略威懾力。
港媒披露的中國正在研發的無人潛艇特征,與美俄追求的所謂“大型化和智能化”無人潛航器的目標可以說是不謀而合。從海軍“力量倍增器”到未來“海戰主力”,美國和俄羅斯無人潛航器的發展軌跡也可以成為中國的參考。偵察、海戰甚至核威懾,中國的無人潛艇未來能做什么雖需要時間去一一揭開,但足以令我們充滿希望和期待。(文/董磊)
資料圖片:俄羅斯核動力潛航器“波塞冬”視頻截圖。
(2018-07-26 00:08:01)
【延伸閱讀】境外媒體:中國研發大型無人潛艇引關注 可獨立作戰反制美軍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道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7月23日發表了陳冰琳的題為《中國軍方開發機器人潛艇以開啟海上力量新時代》的文章。
參與有關人工智能項目的科學家說,中國正在開發相對低成本的大型智能無人駕駛潛艇,這種潛艇可以漫游于世界各個海洋,以從事偵察、水雷部署或針對敵艦的自殺式襲擊等各種任務。
預計這種機器人潛艇會在本世紀20年代早期投入使用。雖然不會完全取代有人操作的潛艇,它們將挑戰二戰后西方海上大國的優勢地位。研究人員說,這種機器人潛艇尤其針對駐扎在南海和西太平洋等戰略海域的美軍。
該項目是中國政府用人工智能技術加強本國海上實力的雄心勃勃的計劃的一部分。中國已經在廣東省珠海建造了世界最大的水面無人駕駛船只的測試設施。軍事研究人員還在為潛艇指揮官開發一種受到人工智能協助的支持系統。今年早些時候《南華早報》曾報道,該系統將在作戰局勢最激烈之際幫助潛艇指揮官更快作出準確判斷。
研究人員說,這種新的無人駕駛潛艇將同海陸空中的其他自動或有人操作軍事系統協作,以執行各種任務。
這種潛艇上沒有人類操作者。它們將獨立地出行、完成任務、返回基地。它們或許會定期同地面指揮部建立聯系,以進行更新升級。但根據設計,它們能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完成任務。
但研究人員說,人工智能潛艇具有局限性,尤其在部署的早期階段。它們將從執行相對簡單的任務開始。這些項目的目的不是完全取代人類船員。研究人員說,是否發動襲擊的最后決定權依然在指揮官的手中。
目前無人潛水器的尺寸大部分都比較小。需要另一艘艦艇或潛艇對它們進行部署和收回。它們在操作范圍和有效負載能力方面都是有限的。
研究人員說,現在開發中的由人工智能提供動力的潛艇同常規的無人潛水器相比是“巨人”。它們作為常規潛艇駐扎在碼頭。它們的貨艙可進行重構,并且足夠大,以容納強大的偵察設備、導彈或水雷等各種貨物。它們的能源供應來自柴油-電力發動機或其他動力源,以確保數月的連續運作。
資料圖片:網友繪制的中國大型無人潛艇設想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種機器人潛艇非常倚重人工智能來應對海上的復雜環境。它們必須不斷自己做出決策:改變路線和深度以避免被發覺,區分民用和軍用船只,選擇最佳方式以抵達指定位置。
它們可以收集情報,部署水雷或駐扎在武裝部隊必定要通過的地理“關鍵點”以伏擊敵人。它們可以同有人操作的潛艇合作,充當偵察員或誘餌,以吸引火力并暴露敵人的位置。如果必要,它們可以撞擊高價值目標。
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海上技術設備項目的主任林洋(音)確認,中國正在開發一系列特大無人潛水器。
他說:“是的,我們正在從事這項工作。”
該研究所是為中國軍方制造潛水器的主要機構。林開發了中國首個操作深度超過6公里的自動化潛水器。他現在是912項目的首席科學家。912項目是一個機密項目,它的目的是在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前開發出新一代軍用水下機器人。
林說,中國的無人潛艇項目是針對美國類似武器的一種反制措施。現在在美國,無人潛艇也處于密集開發階段。由于相關信息的“敏感性”,他不愿詳細解說技術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