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渾身紋滿“0101”字符的大象,正在悠閑地漫步在服務器林立的機房中。如果你擁有高超與嫻熟的馴獸技巧,這只大象將會帶給你無限驚喜――不僅能翩翩起舞,還能載著你駛向一座由數據構建的金礦。
數據≠財富
這是一個數據大爆炸的時代。
每秒鐘有 60 張 Instagram 的照片被上傳,每分鐘有 60 小時的視頻內容被傳到 Youtube,每天在 Twitter 上會產生 1 億 9 千萬條微博,每周有 5TB 的照片被傳到 Facebook……
源自于互聯網的大發展,特別是社交化網絡的出現、信息化工作效果的積累、以及信息社會的基礎設施建設積累等,以數據量巨大(Volume)、多樣性(Variety)、實時性(Velocity)為顯著特征的大數據時代撲面而來。
一份名為《大數據,大影響》的報告宣稱,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經濟資產類別,就像貨幣或黃金一樣。
然而,擁有大量數據并不能代表你的企業就能成功。就像一個人如果只是站在金礦的土地上,而不去挖掘的話,他也成不了富翁。
事實上,龐大的信息像洪水一樣撲面而來甚至將我們淹沒,以至于我們自己也忘記了:實際有多少數據我們并不需要?有多少數據被我們忽略?又有多少數據被我們完全遺忘?
那么,如何將海量、無序且無限增長的數據積累變成有對人們有價值的信息呢?
1996年,Gartne首次提出BI(商務智能)概念,BI技術提供使企業迅速分析數據的技術和方法,包括收集、管理和分析數據,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用的信息,以此來輔助商業決策的制定。
“掘金”BI
沃爾瑪超市 “啤酒與尿布” 的案例,曾被奉為商業智能的經典。從 “數據” 到 “數據價值”之間的轉換, 這便是 BI的核心。
其實BI一直存在于企業的日常工作當中。只不過在大數據時代,海量數據中蘊藏的價值更值得挖掘,而且信息技術的日益“智能化”讓數據深度挖潛成為可能
作為與數據打交道最多的財務管理者,在信息技術時代迎來了一次財務轉型與創造價值的絕佳機會。
“事實上,以BI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經把管理會計捧上了企業財會工作的第一把交椅。”一位企業CFO無不感慨地說。
以BI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不僅使財會人從大量繁瑣的賬務處理中解脫了出來,也使管理會計的理念和方法得到了真正的落實。自此,管理會計不再止步于一年一次或者一年幾次的成本計算,而是通過成本、費用、收入、利潤等各種信息的高級加工,成為了財會人掌握企業健康狀況、發揮決策參謀功能的有力臂助。
“BI就是讓企業看得清、搞得懂數據的同時,再提供一些輔助工具,幫助管理者進行決策和監督。”元年諾亞舟負責人表示。
那么,具體如何通過BI實現財務價值創造呢?
第一步,看得清,就是全面地采集數據,建立數據參數,實現各種數據的互聯互通,提供多角度、多路徑的數據分析。
第二步,搞得懂,就是具體跟蹤分析數據,通過系統記錄事務的處理過程和處理結果,再通過對過程和結果兩類數據的實時跟蹤可以及時發現問題,還可以針對過程和結果數據開展事后評價,這些都是保證管理落實的抓手。
第三步,提供支持決策,就是設定分析場景和主題分析報告,結合數據倉庫、在線分析處理技術,通過先進的模型庫及方法庫對數據進行處理,從而達到幫助企業進行有效決策的目的。
當財務管理者以數據說話、以數據為管理者提供決策支持時,“數豆者”也將轉型為企業了解過去、把控現在、洞悉未來的“智囊”。
“一體化”優勢
當前,擺在財務管理者眼前的一道難題就是如何將數字“說話”?
近年來,本土的一些企業也對此進行了探索,期望把數據真正變成支持管理者決策有力助手。這其中也涌現出了一批憑借經驗與深厚積累能夠提供企業量身適用解決方案,全面提升管理效率,有效落實企業目標,實現企業戰略的企業。譬如提供以管理會計為核心的“咨詢+軟件+服務”的一體化解決方案的元年諾亞舟,針對中國企業的管理特點提出了自己的BI實施思路。
眾所周知,BI的實現涉及到軟件、硬件、咨詢服務及應用,其基本體系結構包括數據倉庫、聯機分析處理和數據挖掘三個部分。
元年諾亞舟的BI實施也是從企業實際出發,通過數據多維度支撐公司決策的。
通過精準定位,其BI面向公司各層級的決策者,以及有專業需求的部門和人員,如財務部專業分析人員。
借助財務數據的“服務云”,BI系統可以達到數據共享,可以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和需求構建整體的財務指標庫和財務運營的整體服務體系。
在數據分析與挖掘方面,元年諾亞舟的BI項目被分成幾大專題分析體系,對每一項主題都有具體的指標和專題化的分析、實時業績的控制以及利潤監控的分析,以幫助管理者制定正確決策。
在信息與知識呈現層面,設置了不同場景的展現,通過條理清晰的財務價值數據系統架構圖建設,體現不同的管理主題。
最重要的是,元年諾亞舟BI能使財務人員把時間精力花在透過數據發現問題、推動內部環境改善方面,而不再是花大量的時間在收集、核對信息上。
可以預見的是,在助力管理者科學決策的同時,財務工作者將借助BI從繁瑣核算中解脫出來,向“價值創造者”成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