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旗下華三通信(H3C)出售塵埃落定。對于此次收購,外界普遍認為清華紫光是最大的贏家,至少是與惠普的雙贏。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惠普下的一盤棋,為了獲得中國市場的“敲門磚”,惠普出售了僅比半數多1%的股權,這意味著,其在新公司中仍掌握較大話語權。而獲得國有身份的“新華三”,在未來創造的可觀價值也將源源不斷地流入惠普手中。
近日,老牌IT巨頭惠普公司宣布,將以23億美元的價格向中國清華紫光集團出售其中國數據網絡業務51%的股權,并與后者建立合作關系,創造一家引領中國市場的科技企業。消息傳出后,立刻引發市場的強烈關注。
對于惠普拋售在華部分資產的舉動,外界議論紛紛。大部分人認為,清華紫光是最大的贏家,至少是與惠普的雙贏;但也有人認為,從戰略的角度看,事實遠未看起來這般簡單。
盛達咨詢合伙人林琴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其實,惠普在下一盤棋,它開創了國內外IT廠商合作新模式。這不僅對中國IT市場的影響意義深遠,也將成為跨國企業在中國本土化的新路徑。”
如此看來,惠普仿佛略勝一籌。
出售股權
日前,惠普出售旗下華三通信(H3C)股權的事宜終于塵埃落定。
根據惠普公司公告,清華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紫光集團下屬子公司紫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不低于25億美元收購惠普公司旗下“新華三”公司51%的股權,成為該公司的控股股東。此外,惠普表示,仍將完全持有基于中國市場的企業服務、個人計算機(PC)業務和其他在華運營業務。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惠普保留對新公司主席和首席財務官的任命權。
華三通信最初是華為與3Com組建的合資企業,成立于2003年11月。2006年,3Com收購了華為所持華三通信全部股份。2010年,3Com被惠普收購,于是,華三通信成為惠普全資子公司。
IDC數據顯示,2014年,惠普/華三以30.9%的市場份額占據中國交換機市場頭把交椅。同時,惠普/華三保持著中國企業級無線網絡設備市場份額第一,以及中國路由器市場份額第三的領先地位。另據公開信息顯示,“新華三”2014財年營收約31億美元(調整后),營業利潤4億美元(調整后GAAP利潤3億美元),擁有約8000名員工,其中包括2500多名優秀工程師,擁有超過5700余項專利。華三在中國信息化市場的價值,吸引了眾多企業資本。此前,中國電子、華信郵電經濟開發中心、紫光集團等均參與競購。
據了解,此項交易預計將于今年底完成,目前還需通過股東投票以及等待監管部門的批準。至此,這場圍繞著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的收購戰,終于落下帷幕。
對于這次合作,惠普首席執行官梅格·惠特曼在聲明中表示,惠普正邁出大膽的一步,以贏得現今的中國市場。與清華控股的合作關系將令新的華三公司為中國驅動更大的創新研發力量。
清華紫光集團董事長趙衛國也表示,對華三通信的收購交易將在中國市場釋放巨大的潛力。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預計新公司將成為中國市場第一大網絡運營設備提供商,以及第三大服務器和信息技術(IT)服務咨詢提供商。
實為多贏?
對于此次交易,大部分人認為,紫光撿了個大便宜。
首先,與惠普合作將有利于紫光集團把業務拓展至手機芯片領域之外,成為一家業務多元的公司。目前,紫光集團的業務主要是芯片業務,這主要是通過收購展訊通信以及銳迪科微電子兩家公司而來。但是在紫光集團的規劃中,除了手機芯片業務之外,該公司還打算涉足物聯網芯片、服務器芯片,甚至操作系統領域。
趙偉國曾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紫光要發展IC及IT產業,必須掌握核心技術。而獲取的途徑不外乎兩條:一是立足自身研發;另外,如果有好機會,收購不失為一條捷徑。”而憑借這次收購,紫光集團不但成為中國服務器、存儲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未來紫光集團的芯片業務也可以從手機領域,拓展至服務器、網絡設備等領域,成為一家全產業鏈的廠商。
其次,細心的業內人士應該注意到,此次并購的是“新華三”,而不是原有的“華三”。并購之前,惠普將中國惠普的服務器、存儲及相關的技術服務業務加入到了原來僅有網絡(設備及解決方案)業務的華三之中。如此一來,這51%股權的收購中包含了中國惠普的服務器、存儲及相關的技術服務業務,而按照之前業內估計的原華三價值在50億美元左右計算,表面上看,紫光撿了“漏”。
但收購對于“新華三”來說,何嘗不是機遇。近幾年,隨著國家信息安全和自主創新的國家戰略實施,在服務器、存儲市場,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越走越窄。在過去的幾年里,作為惠普全資子公司的“華三”,因其外資身份,在競爭中多次遭遇被拒之門外的尷尬。其競爭對手銳捷網絡、華為以每年30%的增速在增長。
而為了減少身份上的尷尬,華三也做過不少努力,甚至在公關途徑上,更多將自己稱為“華三通信”,很少用那個“洋氣”的名字“H3C”。如今,有輿論幽默地表示,華三一直為了“表里如一”在尋找翻盤的機會,于是,有了今天。隨著收購完成,華三也將正式由外資企業變身國企,在日后的競爭中獲得“敲門磚”。
值得一提的是,在趙偉國給出的清華紫光能夠收購華三的原因中,也指出了國有身份的重要因素。“實現網絡設備全產品線的國產替代,進而實現基于國產芯片、操作系統的全國產化設備,已經事關國家的核心利益。”趙衛國稱,“華三通信是國內最優秀的網絡廠商之一,中國惠普的服務器、存儲及技術服務也擁有卓越的技術基礎和領先的市場地位。本次交易完成后,紫光股份將成為‘新華三’的控股股東,這標志著‘新華三’正式成為民族信息技術產業的一員,這不僅對實施國家自主可控的信息產業發展戰略、保障國家網絡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新華三’今后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市場機遇”。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華三受制于母公司惠普的外資身份,在政府主導的網絡設備采購中處于不利地位。即使是這樣,華三依舊能保持較強的競爭地位,讓其他競爭對手不能忽視。收購完成后,新華三將正式以國內廠商身份參與到競爭中,不僅是對銳捷、華三構成威脅,將直接挑戰聯想地位。”一位通信專家如是說。
早早布局
為了這塊“敲門磚”,惠普可謂煞費苦心。業內人士表示:“惠普將半數股權出售給紫光,并不意味著放棄華三。出售股權為51%,為了實現紫光控股,讓華三獲得國有身份,僅比半數多出1%。惠普仍對華三有較強的控制欲,而在后者變更身份前注入服務器等資產,可見其覬覦中國市場的野心。”
值得注意的是,收購完成后,“新華三”將成為惠普服務器、存儲、網絡產品和硬件支持服務在中國境內的獨家提供者。原華三通信和中國惠普服務器、存儲與技術服務業務的核心管理團隊將繼續保持相對穩定,原中國惠普負責人將繼續領導惠普在華業務。
換而言之,惠普在新公司的話語權并沒有得到明顯削減。變身為民族企業的華三,其創造的收益將會有一半流入到惠普手里。
也難怪林琴認為,惠普在下一盤很大的棋,為的是未來市場。“而出售其中國數據網絡業務51%的股權,正是這盤棋中的重要一步”。
記者了解到,此次交易正值惠普進行大規模重組。去年10月,惠普宣布拆分為兩家獨立公司,分別運營軟件與企業服務、PC與打印機業務。法新社報道稱,重組舉措旨在促進公司將業務重點由傳統PC轉向移動設備。而在宣布拆分計劃之前,惠普就已開始強調軟件和服務。
另外,惠普此前表明,可能在企業業務領域進行收購交易,而通過出售華三通信的股權可以為其提供資金支持。今年3月初,惠普宣布以27億美元收購企業無線網絡設備及服務供應商Aruba,以擴大移動市場的份額。
這是惠特曼擔任惠普CEO以來最大的一次并購。對此,業內分析師一致認為,惠普在較小型并專門有針對性的收購案中成績一直不錯。例如2010年,惠普以14.8億收購ArcSignt Llc和21億美元收購英國3Par公司,均在惠普相關業務競爭力的提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通過收購Aruba,惠普擁有了與思科齊頭并進的創新、最佳無線新產品。從Aruba本身業務看,也頗具高成長性。例如,Aruba在上個財年的銷售總額為7.24億美元,有望快速突破10億美元銷售額大關。被并購后,Aruba借助惠普的規模,銷售額有可能快速突破20億美元。
“由此可見,移動、創新,成長性(前瞻性)已經是惠普自身網絡業務新的目標。這點與國內一些企業的并購(充其量只顧眼前)形成了鮮明對此。更何況,單就惠普出售華三的51%股份看,還有41%的股份掌握在惠普手中,他們并沒有放棄核心的東西。”林琴說。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25億美元出售新華三的股份,惠普之前27億美元并購Aruba的錢也差不多掙回來了。但從價值的角度來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
正如很多分析所言,惠普出售華三意在給后者一個國有身份,以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發揮更大的潛力。
尚需磨合
由此可見,惠普與紫光的交易可謂典型的雙贏案例:對惠普而言,成功為華三貼上了國有標簽,且仍在該公司擁有足夠的話語權;對紫光來說,實現了控股,而沒有投入更大的成本。
但在IT研究員張元看來,這樣并不能徹底解決所有問題,未來還有很多障礙在等著他們。“合作之后,兩家企業在運營和管理上仍需時間磨合。僅在‘新華三’內部,惠普中國部分企業業務怎么和原華三融合就是一個大問題”。
而且張元認為,“如果雙方需要將業務完全融和,裁員就是無法逃避的問題。”
而在歷史上,華三曾多次發生內部矛盾激化、員工罷工等問題,華三通信內部一度人心渙散,原有高管也相繼離職。
據了解,在引入紫光之前,華三管理層剛剛經歷一次大規模震蕩。今年年初,惠普強行任命惠普中國區董事長毛渝南入主華三通信,引發了華三通信4000多名員工的集體抗議。隨即,惠普立刻對華三的高層進行人事調整:華三原CEO吳敬傳改任副董事長,原首席運營官曹向英升任CEO。原華三副總裁兼市場部總裁王巍“被離職”創辦數夢工場。而后,吳敬傳也出局。不足半月,華三股權被中國電子、清華紫光、中信資本、鼎暉投資和工銀國際等多家潛在收購方競購的消息傳出。
“股權多次被賣,從未掌握過自己的命運,這是華三人的悲哀。”一位華三內部中層員工告訴記者。
一直爭取獨立的華三,希望隨著此次收購完成,能擺脫外企資本的控制,并且獨立掌握自己的命運,而員工持股問題一直是矛盾的焦點。
“華三的全員持股和上市計劃正在被無限期推遲,這依舊是華三人的一個心結。”華三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內部始終人心不穩。”
不久前,華三爆發的大規模勞資事件中,員工和惠普的矛盾被推向前臺。在談判中,華三員工希望保持華三公司獨立運營,并且推行全員持股并獨立上市。
那么,換了新東家,這個問題能解決嗎?對此,紫光集團副總裁張亞東直言:“華三和資本市場對接是早晚的事,將考慮員工持股計劃。”其透露,公司在國內企業網市場中具有極強的話語權,后續將陸續有新的動作和發布計劃。
順勢而為
除了公司間的磨合外,業內評論認為,惠普出售新華三股權意味著否決了它之前的分拆計劃。“惠普在去年宣布,全面分拆為惠普企業公司和惠普公司。有消息透露,惠普將在今年11月1日完成分拆。然而,如今分拆還未實際展開,惠普已經在中國變賣資產,這就意味著分拆戰略在中國是失敗的”。
對于惠普的行動,張元認為,這是正常的,因為面對日新月異的中國市場,跨國企業正面臨“迷茫期”。“他們需要去探索在中國該如何正確地走下去。就算這一步背后顧慮重重,鑒于中國科技市場發展的大趨勢,惠普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不可否認,隨著互聯網的觸角不斷延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IT的角色已從傳統的行業輔助工具變成革新的核心驅動力。因此,網絡設備產業已經成為具有國家戰略價值和極具市場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當然,競爭也日趨激烈。
在此情境下,選擇合作并購的不僅僅是惠普一家。如之前的聯想并購IBM x86服務器業務、與EMC組建合資公司。又如此次收購交易的主角之一紫光集團,早在兩年前,其全產業鏈的野心已“昭然若揭”,以15億美元收購了在美國上市的展訊通信,去年又收購了銳迪科微電子。隨即,英特爾宣布,向紫光旗下持有展訊通信和銳迪科微電子的控股公司投資人民幣90億元(約15億美元),獲得20%的股權。
不難看出,在這一起起收購案中,外企多是順勢而為,或出售,或開放。不過,明顯的差異是,他們多是將創新空間不大,或者說是出于銷售的目的與中國企業合作,而最核心、最有價值的技術依然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這個時候說惠普和紫光之間的合作,是雙贏還是單方面獲利,都是不準確的。”林琴認為,產業競爭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時間會證明真正的贏家究竟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