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格·惠特曼那秀蘭·鄧波兒式的迷人微笑,并沒有給惠普帶來什么好運。
今日,老牌硅谷傳奇惠普公司因分拆成兩家公司:惠普企業公司和惠普公司。惠普因此而重回話題漩渦中間,這在非黑即白的時代里,被人惦記也算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兒,但,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悲哀。
分拆,意味著梅格·惠特曼的惠氏春秋徹底失敗,這也似乎預示著昔日IT巨無霸全面走向沒落。
看似合理實則奇葩
在任三年(2011年9月份出任惠普全球CEO)的梅格·惠特曼,沒能夠讓惠普走上復興之路,無奈之下,只能讓這個IT業的巨無霸走向分拆。
不得不說,這次分拆看似非常合理,但是從惠普現有業務組成來看,這一舉措就有些奇葩了。曾經,惠普與安捷倫分家,各自都成為業界翹楚。但是,今天的境遇則完全不同。
此次分拆,讓惠普這家千億美元收入的巨無霸徹底走下神壇。
首先是名字上,就讓人感覺槽點浮現。其實惠普本身就是一個企業級附屬力更強的品牌,企業公司直接叫惠普就完了,而PC+打印為什么不可以重新祭出康柏大旗呢?
另外,如果按照2013財年的收入(1123億美元)水平,分拆后的惠普公司規模約在559億美元。
2013財年惠普PC業務營收為320億美元,2012年為357億美元,2011年為396億美元,這是一個每年遞減的業務。
作為對照,目前仍以PC為主要營收主體的聯想,2013年營收387億美元,2012年338億美元,2011年295億美元。
從這個角度來看,惠普仍是世界上體量最龐大的PC公司。但是聯想和戴爾正在積極打造垂直整合能力,而惠普卻自斷經脈。
再看未來的惠普企業公司,如果按照2013年收入規模來看應該在564億美元左右,這樣公司規模與戴爾相當,比甲骨文規模要大,比IBM小,惠普企業公司的業務仍然是此前惠普企業業務集團的搭配。
在2013財年,惠普企業集團收入為281億美元,企業服務收入為235億美元,而軟件為39億美元,惠普金融服務為36億美元。
從營收主體來看,惠普的業務布局仍以基礎設施和IT服務為主,這與IBM的以軟件和咨詢等為主有所不同。當然這么對比可能有失偏頗,但是對于惠普企業公司而言,的確需要進一步提升軟實力。
淋浴血雨腥風
分拆,其實在惠特曼的前任李艾科任內就被提上日程,不同的是,當時老李是屬于“搏命式”的分拆,當時惠普十分捉急尋求轉型,李艾科前任馬克·赫德雖然把惠普打造成了一個千億營收的IT巨頭,但是惠普之道似乎消失殆盡。
而李艾科這個“軟蛋”。
他來自SAP,試圖把惠普打造成一個巨無霸式的軟件帝國。當時,惠普PC業務居全球第一位,如果按照李艾科的餿主意,把PC業務從當時已經成為超越IBM的千億美元營收IT霸主中拆開,惠普公司的規模就一落千丈,試想把當時營收在300多億美元的PC業務作很低的價格賣出去,董事會豈會允許李艾科胡來?
李艾科另外一件知名舉措就是,以110億美元的土豪(冤大頭)價格購買了云計算公司Autonomy,后來李艾科還被惠普各種罵,惠普因此多花了50億美元。
李艾科,定義了吃里扒外。
無力的微笑
2011年9月份,惠普董事會為了修復前兩任CEO對公司造成的負面影響,尋找了具有美國傳奇明星秀蘭·鄧波兒一樣迷人微笑的前Ebay公司CEO梅格·惠特曼出任惠普CEO。
惠特曼就任之后,迅速向外界傳遞了積極信息,她首先保住了已經被推上交易臺的PC業務,讓惠普這家傳奇公司繼續保持著完整感和神秘感,盡管有那么一絲勉強。
梅格·惠特曼曾經多次來到中國,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在2012年的上海和2013年在北京的惠普世界之旅,她以迷人的微笑征服了現場的觀眾。
2013年,她提出了“IT新型態”,并且重申惠普將重新找回“發明”的感覺,惠普就是一個工程師公司。
但是,惠特曼的星光在宇宙之海中顯得那么暗淡。
狂潮中迷失
互聯網沖擊著所有人和公司。IT產業的格局已然重寫。亞馬遜、FaceBook、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開始接管傳統IT巨頭們的生意。
這是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也是一個可怕的時代。
IBM、戴爾、甲骨文都到的挑戰一點都不比惠普小,甚至更劇。
IBM的Power成了一個繁榮的孤島,在X86快餐時代里,很少有人愿意去享受IBM的大餐。這種情況下,它主動求變,開放Power、剝離如日中天的X86業務,IBM基因濃厚的羅瑞蘭要比女強人惠特曼,更狠。
戴爾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但是二次創業精神驅使著邁克爾·戴爾,大膽地把公司裝進自己的腰包里。私有化一年過去了,雖然目前還看不出戴爾的具體走向,但是看得出戴爾依然在精心地做事。值得一提的是,戴爾的PC業務正在迅速復蘇,工作站業務也傲立潮頭。
甲骨文的境遇遠好于上面兩家,新近宣布退休的拉里·埃里森,任內的多次收購讓這家橫公司變得更加狂野,一體機式的服務交付,不僅僅是對對手的強行收購,而是在甲骨文體系內的繁榮度得到了大幅提升。Sun雖然已經淡薄,但是又何必拘泥于外在的光芒呢?
李艾科給惠特曼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惠特曼縫縫補補過了三年,最終到了分家產的境地,讓人唏噓,盡管這一切不能全怪惠特曼。
斷臂的落寞
惠普是如今全球最大打印機設備供應商,也是全球第二的PC設備制造商,如此高大上的名頭,卻也無法掩飾外強中干的現實。
惠普曾經是這個星球上,產品線最長、業務布局最廣、解決方案最全的IT巨頭,這也一度成為惠普最大的競爭力。
但是產業格局,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曾經大而廣的交付模式,正在遭受血淋淋的考驗。
消費市場,以蘋果、三星的流行而揭示了垂直整合大行于天下。企業級市場則因為產業發展趨勢和用戶需求的驟變而境遇不同。
在企業級市場,一個廠商很難為客戶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最重要的是云計算完全打破了傳統IT市場原有的交付模式。
云,是一個浪漫的字眼,但又是一個讓人不寒而栗的態勢。
惠普曾經試圖打造以webOS為基礎的所有設備生態鏈,借此它會成為全球最大的設備供應商,蘋果、三星那都不是個兒。但是,后來花費了12億美元收購來的Palm被無情拋棄。
不管收購的Autonomy價格是否公道,但是補全云計算和軟實力,確實惠普的癥結所在。
打印機遇到云計算,惠普衍生出了云打印,物理的打印與飄忽的云,似乎浪漫地結合了,但是這都無法挽回打印機市場的頹勢。
不用再追憶更多,近年來的惠普的關鍵詞就是一個:始亂終棄。
黃粱夢醒?
ZDNet美國專欄作家分析惠普此次分拆的原因,大致有這么幾個:專注;私有化;研發;軟件與云服務;收購。
這幾個都十分有道理,但是放在整個惠普公司呈現出來的變賣祖產的大前提下,這些可能性現在是多么的卑微。
上面提到了惠普是一個始亂終棄的公司,想一套做一套,沒有長性。為什么?關鍵在于,惠普從來沒有一個核心,核心的戰略、核心的人?;萜罩赖拇M,就是因為從美女CEO卡莉開始,惠普就變成了一個沒有主心骨的公司,沒有從內部提拔的領導人,職業經理人們隨心所欲地把惠普修剪成各種形狀。
之所以,IBM、戴爾、甲骨文等與惠普同類型的公司有著堅韌的舉措和良好的口碑,就是與傳承有關。
私有化,這是一個超大的局。惠普如今股價這么低,是可以有這個想法。但是,這難免給外人留下口實:瞧你們那點出息!
研發,能夠借助剝離PC和打印機解決經費問題?呵呵,借口還可以更幼稚點嗎?
軟件與云服務,我勒個去!惠特曼早幾年就應該意識到了,堅守工程師情結,沒錯,做個一攬子的設備公司也沒錯,但是上層建筑您不能現在才想起來吧?
收購?這忍不住讓人再次祭出呵呵神器!先看看自家賣得出去不吧,還惦記人家?
最后,再絮叨一下PC業務,如今的惠普雖然貴為榜眼,但是沖勁兒在哪里?還口口聲聲要取聯想的首級。先學學戴爾在平板上面的努力吧。
此刻開始,為惠普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