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會毫不猶豫地花 2000 多元買一部心儀的智能手機,但是要你花 2000 多元買一塊智能手表就不會那么豪爽了。橫亙在可穿戴設備和消費者之間的鴻溝不僅僅是功能性和易用性上,價格更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尤其是當小米手環 79 元的價格驚爆眼球之后,我們越來越多地想到,原來當初動輒幾百上千的手環利潤如此之高。
當三星被我們的國產手機廠商逼到墻角不得不求變的時候,我們也大概知道,手機的價格空間已經被擠壓得相當厲害,而處于可穿戴設備破殼期的當下,降價或許是推動這類設備普及的最大動力。
Google Glass 作為這兩年最為激進的可穿戴設備,價格無疑也是非常激進的,在還沒有消費者版本上市的情況下,Google Glass 的售價高達 1500 美元,經過拆解和分析師估算,單就硬件來講,Google Glass 的成本為 150 美元左右。雖然無視研發背后的知識和人力成本是一件很盲目的事,不過隨著規模化和邊際成本降低的可能性,我們還是可以說,Google Glass 太貴了。
持這種想法的不止于我,Google X 部門負責人 Astro Teller,也有這樣的看法。恰好,Google Glass 就是 Google X 實驗室的一個項目。在去年,Tim Cook 就認為說服那些不戴手表的年輕人戴上一塊智能手表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Astro Teller 最近也附議了這種觀點,他認為勸說人們在臉上或者其他部位戴上智能設備是很“困難的買賣(tough sell)”。
這種困難性在于,人們對于貼近身體的設備通常顯得比較謹慎,我們之前在《智能家居,我們真的想好怎么做了嗎?》中提到,離人體越近,對產品的設計質量要求也越高,要不然之前 Fitbit 導致皮膚過敏的新聞就不會引起軒然大波了,也不會有這么多人輕信手機輻射的謠言。
除此之外,Astro Teller 還是著重提到了自己對于可穿戴設備的價格看法,在可穿戴設備成為踏入主流市場之前,它們需要便宜,便宜,再便宜。具體該多便宜呢?他認為,一般而言,可穿戴設備的價格需要對折之后再對折,也就是說,智能設備需要賣到目前價格的四分之一。
在他看來,目前賣好幾十美元的計步器,即使價格砍掉一大半也不會對功能造成什么影響。而無論是智能眼鏡,或者智能手表,合理且公平的價位應該在 200 美元左右(似乎又和前面四分之一價格論沖突了)。
這是 Astro Teller 的看法,不過廠商們顯然不這么認為,就在昨天,英特爾還發布了一款 MICA 手環,售價高達 495 美元,配有真皮和珠寶和貴金屬,但是在功能性上卻沒有什么亮點。
通過設計和貴金屬來讓智能手表溢價的廠商不在少數,蘋果的野心更是昭然若揭。有消息稱鍍金版的 Apple Watch 售價將會達到 5000 美元。加拿大皇家銀行分析師 Amit Daryanani 前不久估算了 Apple Watch 的業績預期。他預計這款產品將在 2015 年 3 月正式上市,而蘋果有望在最初 12 個月銷售 2000 萬塊,平均售價為 520 美元,從而為其貢獻 100 億美元的營收。
100 億美元營收對蘋果是什么概念呢?上個財季(2014 年 Q4),蘋果的營收為 421.23 億美元,而整個 2014 財年的總營收為 1827.95 億美元,2014 財年四個財季營收分別為 575.94 億美元,456.46 億美元,374.32 億美元,421.23 億美元。雖然單價很高,可以看到第一年分析師預期的 Apple Watch 在可能的蘋果營收占比中比例不會很高。
作為對比,蘋果的 iPad 產品線在 2014 財年每個季度能夠帶給蘋果月 59 億到 114 億美元的營收。在有據可查的蘋果 2011 年財報中,當時還算新品的 iPad 每個季度已經能夠貢獻 700 萬到 1000 多萬的銷量。營收占比也是僅次于 iPhone。所以,在如今 iPad 漸漸衰落的時候,Apple Watch 看來很難無縫承擔起刺激蘋果營收增長的重任。
并且,因為手表的屬性和較高的價格,人們很難像換手機一樣會去每年換一款智能手表,并且如果走高單價輕奢侈品路線的話,人們換表的動力就更小了。按照蘋果以往的定價策略,對于低價和降價的克制也意味著他們的智能手表可能會一直保持在高位。
所以,最終的結果還是可能和手機市場類似,蘋果的手表份額低價格和利潤高,而 Android Wear 可能復制 Android 的模式壯大。即使是目前的 Android Wear 設備,如 Moto 360、LG G Watch R 和華碩 ZenWatch 的價格都集中在 249 美元到 299 美元段位,價格也并不算低??磥恚瑢⒅悄苁直韮r格拉進千元人民幣大關的重任還得交給國產廠商。
如果說智能手機代替功能機的暴風驟雨過程是多種力量的結果,比如功能上的革命性顛覆,渠道上運營商不遺余力地推動走量,價格上不斷下潛等等。如今,看看可穿戴設備的普及動力,一則是基于新的不確定且非必須的需求,渠道集中于互聯網,缺乏實體渠道,模式上和運營商基本沒有重合,價格也是門檻很高。
那么在到達諸如 IDC 等機構預測的龐大市場潛力前,可穿戴設備們需要給出貼心的硬需求和功能,以及一個讓人的動心的價格。
而在 Google X 實驗室負責人 Astro Teller 給出可穿戴設備需要大幅降價的觀點前,青蛙設計首席創意官 Hans Neubert 有一個更激進的觀點,他認為,可穿戴設備應該免費,并且還應該因為采集用戶數據而向用戶付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