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更需要清朗的網絡空間。新華社發
網絡主權的捍衛離不開法治的護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要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近年來,中國在依法治網、辦網、上網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一系列法律法規相繼出臺,互聯網建設管理運用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為億萬網民營造了清朗的網絡空間。
搭建法律框架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民眾的精神世界就會清新健康。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和自媒體的興起與發展,人人享有麥克風的時代逐漸成為現實,網絡空間一度成為眾聲喧嘩之地。然而,在拓展人們生活空間的同時,互聯網中的虛假信息、暴力色情、欺詐行為等“負能量”和“噪音”也開始滋生傳播,不僅侵害個人隱私和財產安全,也威脅著從虛擬空間到現實空間的秩序。
在建設網絡強國的路上,依法管理互聯網面臨很多新課題、新挑戰。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大依法管理網絡力度,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目的是整合相關機構職能,形成從技術到內容、從日常安全到打擊犯罪的互聯網管理合力,確保網絡正確運用和安全。
中共十八大以來,一系列相應的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規相繼出臺。一方面,針對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侵害人身權益等問題出臺相關司法解釋;另一方面,網絡安全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一系列管網治網法律法規出臺。尤其是2016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通過,成為中國首部網絡安全領域的法律。
對互聯網實行科學管理,對網絡秩序進行依法整治,使安全的籬笆得以扎緊,網絡空間得以凈化,國家網絡安全屏障得以鞏固。
建立治理體系
如何加強互聯網管理,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專家稱,應建構一系列的規范和規則體系,讓互聯網的各個參與方,包括政府、企業、個人在進行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活動時有章可循。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一直貫穿于中國互聯網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陸紹陽指出,一系列相應的網絡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規相繼出臺,為凈化網絡空間搭起了更嚴密的法律框架,為保障網絡安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法律依據。
陸紹陽說,中國創新網絡治理的理念和手段,初步形成一套網絡社會治理體系。中國所選擇的治網路徑,是堅持法律規范、行政監督、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和社會教育相結合,多措并舉、多方參與,實現網絡生態的清朗。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
由此可見,依法治網現在只是開始,未來任重道遠。
維護網絡主權
網絡主權是國家主權在網絡空間的延伸,互聯網發展給世界各國主權、安全、發展帶來許多新挑戰——網絡恐怖主義成為全球公害,網絡犯罪呈蔓延態勢;濫用信息通信技術干預別國內政的事件時有發生……
如何建設有序的網絡空間、營造良好網絡生態成了一個亟待破解的時代課題。一旦管理不得法,就會導致創新活力的衰退;如果放任自流,會使網絡空間出現嚴重混亂。
專家指出,面對互聯網這一新的社會交往空間,人類歷史不斷積累的法治理論與方式會自然地向其中延伸,人們在網絡空間中的行為與關系,同樣應當受到法律規范的調整與約束。網絡的互聯互通,對互聯網全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強化互聯網法治成為各國的普遍選擇。國家通過行使立法權維護網絡空間的主權,并通過法律制度的競爭與輸出來促進網絡空間中國家利益的實現。
在致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變革進入關鍵時期,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日益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中國希望與國際社會一道,尊重網絡主權,發揚伙伴精神,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著辦,做到發展共同推進、安全共同維護、治理共同參與、成果共同分享。
專家稱,中國始終堅持和尊重各國在網絡空間中的主權,堅持自由與秩序、發展與治理并重。一方面,支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網產業創新發展,加快網絡普及與互聯互通,促進網絡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始終致力于維護網絡和平安全,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