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山西網警執行網上巡查執法,依法維護網絡社會秩序、促進網絡安全有序。
近年來,中國在網絡管理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中共十九大報告在回顧過去5年的工作時指出,互聯網建設管理運用不斷完善。報告同時提出,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如何加強管理,讓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在建設網絡強國的路上,互聯網管理面臨哪些新課題、新挑戰?中國正在用實踐給出答案。
依法依規管網治網
日前,國家網信辦公布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內容管理從業人員管理辦法》和《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新技術新應用安全評估管理規定》。這是中國對互聯網新聞信息管理的新舉措,也是中國持續加強互聯網管理和網絡空間治理的縮影。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和自媒體的興起與發展,互聯網空間日益豐富、熱鬧,人人享有“麥克風”的時代逐漸成為現實,網絡空間一度成為眾聲喧嘩之地。然而,在拓展人們生活空間的同時,互聯網中的虛假信息、暴力色情、欺詐行為等“負能量”和“噪音”也開始滋生傳播,不僅侵害個人隱私和財產安全,也威脅著從虛擬空間到現實空間的秩序。
“如何建設有序的網絡空間、營造良好網絡生態,成了一個亟待破解的時代課題。一旦管理不得法,就會導致創新活力的衰退;如果放任自流,會使網絡空間出現嚴重混亂。”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陸紹陽說。
面對復雜的互聯網發展環境和網絡雜音噪音,中國依法依規管網治網,一系列相應的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規相繼出臺。一方面,針對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侵害人身權益等問題出臺相關司法解釋;另一方面,網絡安全法、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一系列管網治網的法律法規出臺。與此同時,“凈網”“秋風”“護苗”等一系列劍指網絡違法有害信息的專項整治先后開展,一大批違法違規網站、微博賬號、QQ群、微信群組等被依法關閉。
全面依法治國戰略在網絡空間落地延伸,為凈化網絡空間搭起了更嚴密的法律框架。這些規章制度,充分體現了引導和規范相結合、鼓勵和監督相統一的原則,構建了多方共治、良性互動的治理新局面。
網絡管理效果向好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一直貫穿于中國網信事業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副部長、網絡法與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指出,中國正在構建一個依法治網的規則和規范體系,執法力度和措施不斷增強。
他表示,中國對互聯網犯罪的打擊力度和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人民群眾使用互聯網的安全性也在不斷提高,從網絡空間規范體系的構建到實際的管理效果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陸紹陽也指出,5年來一系列相應的網絡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規相繼出臺,為凈化網絡空間搭起了更嚴密的法律框架,為保障網絡安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法律依據。
有評論稱,移動互聯時代的社會治理,必須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決策施政,才能更好地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
陸紹陽認為,中國創新網絡社會治理的理念和手段,已經成功構建起一套網絡社會治理體系,即法律規范、行政監督、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和社會教育相結合,多措并舉、多方參與,推進網絡生態治理法治化。
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社會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挑戰。專家表示,目前互聯網信息平臺仍存在不少問題。有的平臺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信息管理制度不完善,專業管理人員和監管措施不到位,默許甚至放任低俗、虛假信息傳播;有的平臺無相關資質,違規開展新聞信息服務,擾亂正常的網絡秩序等,這對政府理念和方式的轉變提出了更高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中共十九大報告也提出,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如何加強互聯網管理,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王四新說,首先應建構一系列的規范和規則體系,讓互聯網的各個參與方,包括政府、企業、個人在進行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活動時有章可循。
他認為,未來應以政府為主導,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盡早完善規則體系,在實踐中發現、提出問題,并在實踐中解決、完善。此外,還應加強執法隊伍建設。
也有專家指出,要通過政務服務與移動平臺融合,打通協同治理“最后一公里”,在市場準入、監管機制、創新治理方面加強對共享經濟等新業態的管理。與此同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開放、精準化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