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安全保障步入“法時代”!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7日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在保護個人信息、打擊網絡詐騙、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實名制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一條條紅線,真正實現了“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的治理要求,也為網絡安全的實現帶來巨大期待空間。
在法治軌道上運行,網絡才會有真安全。從二十多年前的64kbps網速到如今的全球最大4G網絡,中國已是名副其實的網絡大國。然而,“有了互聯網,對付中國就有了辦法。”一些反華勢力的野心并非危言聳聽。作為網絡大國,今天的中國在網絡安全上正遭遇到越來越多的挑戰,面臨著愈發嚴重的威脅,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提高全社會的網絡安全意識和網絡安全的保護水平。從這樣的意義上說,制定網絡安全法是我們國家適應網絡安全新形勢、保障網絡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重大舉措,更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讓互聯網走向法治化,不僅是為了防患于未然,更是為了實現更好發展。互聯網行穩致遠,關鍵要處理好安全和發展的辯證關系。今天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安全是發展的基礎,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沒有安全就沒有發展。對國家而言,網絡空間已被視為繼陸、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空間”,成為實現國家穩定、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的關鍵基礎設施。倘若網絡安全受到威脅,輕則個人隱私泄露,重則整個社會癱瘓。尤其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這種風險被加倍放大:政治方面,網絡顛覆時時發生、互聯網使“顏色革命”具有了迅捷強大的社會動員力量;經濟方面,國際資本用風險投資上演“帽子戲法”,金融戰爭跨期現市場掠奪巨額財富;文化方面,互聯網不是兵臨城下,而是直達人心,文化入侵的大戲一刻也沒有停止……提高維護網絡空間安全能力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對網絡技術運用的實踐不少,但對如何維護網絡安全的思考卻不多,網絡安全的法治保障也相對滯后。當前,很多人還依然持有“只顧發展不顧安全”“搞安全會影響發展”的錯誤觀念;很多產業的智能控制設備在“觸網”之后缺乏安全防衛,處于“裸奔”狀態。有個比喻很形象:互聯網好比是一種名叫“喀邁拉”的怪物,一開始似乎很強大,隨后變得很誘人,最后變得很危險。我們如若不加快構建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不時刻全方位感知網絡安全態勢,不織牢網絡安全“防護網”,“喀邁拉”的魔爪便會猛伸過來。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7.6萬多個網站被境外通過植入后門實施控制,其中政府網站2452個。《網絡安全法》的出臺只是一個開始,制度的籠子必須越織越密。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讓快速行進的中國互聯網列車,擁有更多更好的“剎車”,讓法律法規為日新月異的互聯網保駕護航,才能讓人們安全共享網絡技術釋放出的便捷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