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有心的市民也許發現了一個現象,使用搜索引擎后,登錄其他網站,網頁上的小廣告會根據你之前搜索的內容進行"推薦"。有觀點認為,大數據時代的讓精準營銷成為可能,但消費者個人信息也更多的被人掌握,帶來安全風險。
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平時使用的智能設備無時無刻不在向外界傳遞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挖掘,經營者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加精準和貼心的服務,但同時,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也就越來越多的被他人所掌握,由此也帶來了一些安全風險。
據《寧波日報》報道,前段時間,家住寧波高新區的汪小姐購買了一套有夜視功能的智能監控設備,用于照看家中的寵物。卻發現明明沒有開監控手機卻突然提示攝像機已經上線,更改密碼也沒有用,于是就不敢再使用。報道稱,汪小姐的擔心事出有因,一般智能攝像頭會將拍攝的東西優先傳遞到云端,用戶可以通過手機上網查看。也就是說如果在云端出現問題,意味著毫無秘密可言。此外,報道稱,在日常生活中,各類智能設備的使用范圍正在擴大,比如智能手環能夠利用傳感器對用戶的運動情況和健康狀況進行記錄和評估,并且自動向互聯網發布用戶的位置信息,記錄用戶的運動軌跡等。但從另一方面說,它也向外界透露用戶的身份信息,存在泄密的可能,類似的泄密設備還有防盜跟蹤器,兒童智能手表等。
報道稱,相關調查顯示,只有44%的人群知道智能設備存在被動讓自己信息裸奔的隱患,但還有40%的受訪者表示完全不知道。為此,專家建議,應該進一步細化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規定,建立規范合理的個人信息采集使用平臺,信息數據的采集使用必須得到當事人授權,要進一步加大對非法采用個人信息的懲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