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fnxjk.com/statics/images/logo.png)
全世界都將注意力投向了天津塘沽,這里發生了一起“爆炸性”新聞——真的是一起“大爆炸”。
8月12日晚11:20左右,天津港國際物流中心區域內瑞海公司所屬危險品倉庫發生爆炸。根據中國國家地震臺網的記錄,滅火過程中共發生兩次爆炸,間隔約30秒。第二次震級更高,相當于21噸TNT?,F場曾有蘑菇云升起。
12日午夜,我所在的多個微信群里陸續開始傳播起了爆炸現場的視頻,很多人都在好奇這到底是哪里?發生了什么?
直到13日凌晨,騰訊新聞、人民網等媒體開始對此事件進行了第一時間的報道,人們才知道位于塘沽的一處危險品倉庫發生爆炸。緊接著,在13日各大主流媒體紛紛介入報道,爆炸事件的信息快速在人群中傳播,這本身也是另外一起“爆炸”——信息爆炸。在這過程中,我發現了幾個傳播現象,值得反思。
現象一:微信、微博里出現了大量事故現場圖片,有的慘不忍睹。
在爆炸事件的后續6-8小時內,我們可以在微信、微博上看到大量的事故現場圖片。有火光沖天的爆炸現場、有濃煙滾滾猶如戰場的爆炸后情形、有一大片被燒焦的汽車殘骸、有被震翻在地的集裝箱貨車、有被爆炸沖擊波沖毀的房屋、甚至還有被燒焦的尸體……總之,用四個字形容就是“慘不忍睹”。一股悲傷、震驚的情緒開始迅速在公眾中間傳播開來。
現象二:人們紛紛對“我爸是你爸”、“最帥的逆行”點贊、轉發
爆炸事件發生后,消防官兵開進天津港,開始開展災情控制與營救工作。
這時,第二個傳播熱點開始成形。先是一幅微信截屏開始迅速在各個社交平臺上傳播開來,“我爸是你爸,記得給我媽上墳”的句子被網友不斷點贊和轉發。上午9點半左右,微博ID為“妖妖小精”的網友發布了一幅名為“世界上最帥的逆行”的圖片:漫長的通道里,人們行色匆匆地逃出通道,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名身穿橘紅色消防服的消防員卻朝他們的后方逆行走去,只留下一個背影。在后續的幾個小時內,這幅圖在社交網絡上被大量轉發。很多網友留言為年輕無畏的消防員點贊!
這個階段的傳播關鍵詞出現頻率最高的恐怕就是“感動”。人們為消防隊員的勇敢無畏感動,也為災區不斷傳出的人員傷亡消息牽動。
現象三:謠言與報道齊飛,段子共信息一色
我還發現,在爆炸事故發生后,網絡上出現了大量充滿“揣測”未經證實的消息,一些瑕疵信息也被許多“大V”、“公知”演繹成了謠言和段子。
有細心人對過去24小時內天津爆炸事件中的十大謠言進行了總結梳理,分別有“天津人事變動”、“天津市區空氣污染”、“有害氣體擴散”、“CNN記者在華報道被官方人員阻止并毆打”、“8歲男孩需要RH陰性A型血”、“微博尋人”、“呼吁為血車讓路”、“呼吁周邊人群趕緊去醫院檢查身體”、“乙醚罐爆炸”、“一小區全滅”。這些信息充斥在新聞報道中,一時間讓人真假難辨,還好不斷有人辟謠。
現象四:很多機構借機開展“品牌營銷”
如果說一些人被虛假信息所蒙蔽是善良對理性的“讓道”。那么很多機構“借勢營銷”就有些讓人反胃了。
爆炸事件迅速成為網絡熱點,各類品牌又蠢蠢欲動,文案狗、營銷狗們絞盡腦汁在這個熱點上做文章。有的給出了藥物使用和傷口清理方法、有的則打出了“情懷牌”,各種祝福、祈禱……還有的迅速抓住熱點宣傳企業形象??傊?,大家都不會輕易放過這個“刷存在感”的好機會,畢竟像這樣“爆炸式”的爆炸新聞不是隨便能碰上的。
網絡時代,借勢營銷早就成為品牌營銷的標準動作,面對這樣的突發性災難新聞,廠牌更不可能錯失機會表達態度,可這真的好么?
對幾種傳播現象的幾點反思
事實上,在人人自媒體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的信息都有可能成為“頭條”,資訊傳播的速度和影響面往往超乎我們的想象??稍绞窃谶@種情況下,我們就越應該謹言慎行,因為我們的每一次轉發,都有可能成為一次“情感綁架”。
1.多一些事實調查,少一些陰謀揣測
每到一些重要事件發生之時,我們總會聽到一些聲音:“這背后一定藏著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許這意味著……”,在這次爆炸事件當中,一個很典型的謠言便是“CNN記者在華報道遭官方組織并毆打”,這個不算長的視頻在微信群里被一遍遍地轉發,直到今天早上,還有人在群里發“快看,一會兒就看不到了”。
在一些特定場景下,人們往往更傾向于通過主觀經驗來判斷是非,而這恰恰是缺乏事實調查的。尤其是當這種結論可以彰顯某種“態度”時,人們往往更愿意主動站出來表明自己的立場。每個人都會如此,包括我自己也會犯同樣的錯誤,先將自己拉到一個道德的制高點,然后就可以心安理得地開展批評。在昨天的“聲討大軍”中,不少人站出來對天津媒體質疑、對指揮消防救災質疑,可捫心自問,你真的了解當時的情形嗎?在那種緊急情況下,換作是你又該如何應對呢?
正義感必不可少,可是這一定是建立在以事實為依據的基礎之上的。否則,你的正義感或許是可能被“利用”甚至“綁架”了。
你看,我又陰謀論了,這似乎非常容易。
2.多一些實際行動,少一些廉價感動
新浪專欄作者王石川在《天津爆炸事故沒到感動的時候》一文中提到:在這個沉痛而又沉重的節點,我們又看到了“災難無情,愛滿津城”,又聽到“大愛無疆、心系一方”,又有人贊嘆“最帥的逆行,最美的人”,以及“滿滿的正能量,為天津人點贊,為塘沽祈福”。熟悉的煽情套路,廉價的感動“彩排”,又來了。
確實,每當重大災害發生的時候,我們在社交網絡上總會看到各種“感動中國”式的表達,到處都是濃濃的正能量。這種時候,如果保持沉默似乎都不是正常人,一定要在自己的微博或者朋友圈里發上一句“津夜無眠,祝福塘沽”、“最帥的逆行”之類,才能彰顯那種“人性的光輝”。一些商家機構也在自己的官微中貼上“祝福、祈禱”之類的主題海報,表達自己是一家有著“社會責任感”的企業。
每個人都有表達的自由和權力,這本無可厚非。我想說的是,當這種情緒演變成一種“公眾情緒”之后,它似乎就不再那么簡單,每個人都被裹挾在其中,發聲已經不再是個人行為,而成為某種存在感的象征。而這,真的好么,真的有用么?
3.多一些持續關注,少一些熱點追蹤
現在國人的困惑是,永遠不知道“下一波”熱點是什么。今天的熱點、焦點到了明天就會過期,一波新聞出來之后,立刻就會有另一波信息洶涌而來。
如今,你還記得MH370嗎?還記得穹頂之下嗎?還記得東方之星沉船事故嗎?
在一波接一波的密集信息轟炸下,我們往往很難對一件事有持續的關注。然而對于公眾來說,過速消費信息會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人們對一件事剛有了探索的欲望,立馬會被新的消息所淹沒。
我稱之為“新聞速食癥”,媒體往往熱衷于追逐新的熱點,對以往的消息則容易“健忘”,這種“喜新厭舊”背后透露的除了新聞專業主義的缺失外,更多的則是責任感的缺乏。而一個沒有責任感的民族,是可悲的。
4.多一些總結提高,少一些悲劇重演
天災難料,人禍可防。盡管這次爆炸事件的真實原因還在調查當中,是否“人禍”仍未可知,但我真的希望這是“最后一次”。
“中國式災難”有個基本套路:首先是領導高度重視、第一時間趕赴現場、作出重要批示——“新聞聯播”,然后是啟動應急預案、全力救治傷員、現場指揮調度、搜救基本結束——“感動中國”,最后是原因正在調查、工作有序進行——“焦點時刻”。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讓人遺憾的是,安全事故年年都報,卻還在一次次發生。追查、問責可不僅僅是媒體的責任,更是政府主管部門的責任,這責任與生命有關,重于泰山。如果不能在災害中總結提高,那么今天的悲劇還有可能在明天重演。
我們或許沒有權利查明真相,但至少可以拒絕謠言;我們或許沒有辦法搶險救災,但至少可以防患未然;我們或許沒有精力參與調查,但至少可以呼吁持續報道……
災難面前,我們能做的不多,除了廉價的感動,還可以有更多的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