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知名風投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曾發表過一個著名論斷:“軟件正在吞噬世界。”盡管我完全同意安德森的說法,即軟件正在重新定義我們的經濟,但我認為,這樣的技術轉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數據驅動的。因此,商業的價值是蘊含在數據之中,還是在軟件之中?我認為,價值越來越多地屬于數據,而不是軟件。讓我們來看看,為何是這樣。
數據驅動的體驗
關于由數據驅動、以用戶為中心的公司,Netflix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例。通過對流媒體視頻服務的推廣,Netflix的軟件“吞噬”了傳統的DVD業務。不過,Netflix很快就意識到,該公司的未來并不在于內容分發的媒介,而是在于使用該服務的用戶產生的數據。Netflix用戶在日常使用過程中生成的數據是該公司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武器,同時也定義了該公司的使命:優化服務質量。
Netlifx在后臺以靜默方式收集數據,同時不干擾用戶的正常行為。利用這些數據,Netflix向用戶推薦電視劇和電影,同時優化服務質量,例如提高流媒體傳輸速度,改進播放質量,以及提供字幕等。當然,Netflix用戶也可以主動提供反饋,例如發表影評,或是對翻譯準確性提供建議。不過,Netflix數據的真正價值仍在于對用戶的靜默觀察。通過這種方式,該公司不必干擾正常的用戶行為,即可對用戶體驗進行優化。實際上,Netflix也舉辦了多次競賽,以找到最優的用戶排序算法,而贏家獎金高達100萬美元。
在一個極度飽和的市場中,對某些公司而言,數據正成為關鍵的差異化元素。例如,當谷歌(微博)剛剛建立時,該公司的價值幾乎完全集中在PageRank算法的質量,或者說該公司的“軟件”。不過,谷歌并未滿足于此,而是通過由數據驅動的方式去創造公司的未來。
來看看谷歌旗下的Waze,這一全球最大的、基于社區的交通和導航應用。Waze非常依賴用戶的主動輸入、被動的位置數據,以及復雜的路線算法。僅僅只有路線算法并不足以幫助Waze實現差異化。用戶希望更準確的地圖和實時交通信息。而如果缺乏相關數據,這不可能成為現實。
軟件的未來
另一點原因也提升了數據的重要性:在用戶數據越來越多的同時,軟件開發正變得越來越簡單。開發者可以利用新的編程工具、開源服務,以及基于互聯網的服務,從而在更短的時間內開發出更復雜的軟件。因此,軟件公司的內在價值正在降低。
Netflix和谷歌仍是能帶來變革的公司,但主要原因并不是軟件,而是它們利用用戶數據、擴大與用戶互動的能力。它們的軟件已呈現廉價商品化的趨勢,市面上已經出現了開源的推薦引擎和導航軟件,這些軟件也不再是商業機密。不過,用戶數據仍然不可取代,并且逐漸成為了互動應用的關注中心。
未來的應用將利用多個來源的數據,以創造出制作精良的內容。它們將利用日程表數據、位置數據、歷史點擊數據、社交媒體,以及來自可穿戴設備的信息。這些豐富的數據將被用作預測、分析及個性化服務的輸入。最終,由數據驅動的體驗將成為標準。
此外,這種基本理念尚未覆蓋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技術的發展,這些技術被統稱為“機器智能”。未來,計算機將學習利用數據完成更多任務,而不需要人工去編程。計算機可以更快地自主學習,而無需人工干預。在計算機能夠自行開發軟件的世界里,對計算機的限制僅僅在于它們能獲得哪些數據,而不再是算法。在這樣的未來中,有價值的是軟件還是數據?
對業務的重新思考
隨著價值從軟件轉移至對數據的利用,企業需要重新思考它們的業務,就像Netflix和谷歌所做的那樣。在未來10年中,由數據驅動的個性化體驗將會加速發展,而開發者的關注重點將轉向如何利用從用戶行為中被動收集的相關數據。
未來的公司可以做的有很多。相對于以往,它們需要適應各種類型的數據,包括封閉的數據、公開的數據、結構化的數據,以及非結構化的數據。此外,它們需要利用這些數據去更好地開發產品和服務,探索涉及隱私保護的灰色地帶,甚至重新思考軟件知識產權的價值。與此同時,它們需要提供更相關、更個性化、更自動化的體驗。未來,“以數據為中心”將給用戶和企業帶來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