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首屆網絡安全周正式啟動。不少省份也展開了與此相關的工作,網絡安全再次成為全國重點工作之一。
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已達6.23億,占總人口46.9%—毫無疑問,中國已全面進入互聯網時代。網民比例雖高,但網絡安全意識低下卻是不爭的事實。在世界各國都爭相搶占網絡安全制高點的當下,我國政府也毫不示弱,誠心要做好此事。這是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不可阻擋,必須為其點贊。
但是,光有誠心還不夠,因為好心不一定有好結果,由方法不當而引起效果不佳的案例時有發生。早在2012年,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就通過了《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的決定。在那段時間里,網絡安全也受到多方重視,最后卻未取得預期結果。平心而論,不是政府不努力,而是方法沒有用對。
首先,從政府關于網絡安全的相關文件和宣傳來看,大多是一些法律條文或者官方的條例,讓群眾讀了感覺高大上,卻不知道和自己有什么關系,更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長此以往,在普通民眾心中就形成了這樣一種刻板印象:網絡安全這個事情是國家該去管的,我一個普通老百姓能干啥?但事實上,維護網絡安全卻是一項需要全民參與的工程,一旦民眾缺乏參加的熱情,政府自然就一個巴掌拍不響了。
其次,現在的網絡安全大多數局限于國家安全和科技領域,涉及面較窄。以學校為例,幾乎每所大學都有自己專屬的機房,但是配置卻極低,安全軟件根本無法運行。以至于每次老師上課之前對學生說的不是讓他們認真聽講,而是下課后一定要記得給U盤殺毒。黑客正式利用這些薄弱環節,一傳十,十傳百,從而引發大面積的網絡安全問題。學校尚且如此,那些小網吧,私人電腦的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可見,打漁尚需廣撒網,治“毒”也要多鋪面。
最后,“人盡其才”的政策落實得還不夠徹底。總是可以聽到清華IT甚至是藍翔技工培養出的網絡安全人才在全國多么出名,但是“科班出生”的杰出人物卻寥寥無幾。我國目前擁有信息安全這個專業的本科院校八十多所,但缺乏有效的機制保障專業人才的成長和使用。不學則無術,不練則無技,不實戰則無實力。如何充分挖掘這批人的潛力對于我國網絡安全的未來至關重要。
有問題自然需要解決,那么在維護網絡安全方面政府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呢?“軟硬兼施”值得一試。
軟,指網絡安全的“公民意識”。必須明確的是,網絡安全不僅僅是指國家的信息安全不受攻擊,它還包括公民的個人隱私,網絡輿論等,后者尤其重要。政府想要民眾參與到維護網絡安全的行動中來,必須讓他們了解到這個事情與自己息息相關。例如支付寶或者網銀被盜等會涉及財產安全;一些社交軟件使用不慎可能會陷入犯罪的深淵,如此才能達到“君民共治“的效果。
另一方面,“蛇無頭不行,鳥無翼不飏”,網絡意見領袖的作用要得到充分發揮。縱觀現階段的網絡輿論,基本上跟著少數網絡大V的后面走,大多數的發言者都沒有自己核心的觀點。對于問題,如果只是一味地采取屏蔽或者壓制的態度,雖然可以贏得一時的安靜,卻無法讓人心服口服。更壞的影響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如果變堵為疏,在充分發揮這些輿論領袖的導向作用的同時,政府不斷提高自身的網絡號召力并與網民多“親和互動”,用合理的言論來引導輿情,建立一個清朗的網絡環境也就指日可待了。簡單,粗暴的做法不僅無法平息網絡輿論,反而會激發民眾的逆反心理,到頭來也就得不償失了。
當然了,要建立一個穩固的網絡安全環境,除了“軟”,還得有硬!硬,就是強大的殺毒程序以及自己核心的網絡硬件。網絡安全的本質是攻防對抗,既然有對抗,就有對手。目前我國網絡中存在的最大安全隱患是一些核心的軟件還需依賴外國的技術,缺乏獨立的產權,一旦沖突爆發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高國產操作系統的性能,促進國產芯片的進一步研發;如何盡快擺脫“舶來品”的束縛,是網絡安全必須要拿下的一場“攻堅戰”。
無論現在的網絡安全形勢有多嚴峻,如果還是依靠以往的行政力量來治理和維護就像吃興奮劑,雖可出現短暫“回陽”現象,但終究解決不了問題,余熱一過肯定會被“打回原形”。所以網絡安全的維護還要回到理性軌道上來,以民眾為主體,以政府為支撐,運用“軟硬兼施”的策略,而不是政府的“單兵作戰”才是萬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