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品牌越來越多,型號更新換代越來越快,特別是定位服務、云端儲存、移動支付等高科技功能日益強大,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公眾對于個人信息安全的擔憂。
個人信息
易被泄露竊取
根據我國工信部發布的相關數據,我國移動電話用戶數已接近13億,大約三成用戶使用3G和4G網絡,今年1月至9月全國手機市場累積出貨量為3.29億部,手機現已成為人們生活的必備之物,其中存儲著大量的個人信息,因此涉及的隱私安全問題一直備受爭議。日前,家住南開區的市民張小姐購買了一部新的蘋果手機,不僅要用身份證實名登記手機號碼,還要在蘋果官方網站注冊賬號,從而才能激活手機的各項功能,然后下載各種常用的手機APP軟件。在使用新手機的過程中,不停彈出提示語和對話框,提示用戶開啟定位服務、允許發送通知、允許訪問相機、照片、麥克風、通訊錄、藍牙共享等,如果張小姐選了“否”,相關軟件的功能可能無法正常開啟,無法享受智能手機帶來的便利和樂趣,而一旦全部選擇了“是”,不僅意味著可以用手機做更多的事,更意味著相關信息都置于龐大的互聯網數據庫中,用戶的一舉一動都可能留下記錄。
許多蘋果手機用戶沒有注意到,在手機系統里查找從“設置”到“隱私”、然后到“定位服務”,再到“系統服務”的四層菜單里面,在最下方還有一個“常去地點”欄目,如果該選項是打開的,一段時間后,這部手機主人曾去過的地點和時間段,都會在“歷史記錄”中顯示,并在地圖中標出位置和地址信息,據此大致可以分析判斷出手機主人的工作單位和家庭住址,其他行程活動軌跡也一目了然。即使將這些選項關掉,將歷史記錄刪除,自己和他人至少能從表面上看不到這些信息,但手機后臺數據也還會留下痕跡,計算機“高手”們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將數據復原并篩查出來。
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都曾披露過智能手機定位服務系統、手機預置軟件、流氓軟件等,未經用戶同意,或者在沒有顯著風險提示情況下,就用戶同意接受涉及隱私或免責的格式條款,借此搜集大量用戶私密信息數據。近年來,蘋果公司多次因搜集用戶位置和行蹤信息在韓國、美國、歐洲等地受到用戶集體訴訟索賠,并受到一些國家政府部門的調查和處理,對此蘋果公司做出回應并采取相應措施,但仍然沒有消除公眾隱憂。
國內外許多知名智能手機品牌都存在類似隱患問題,也同樣受到過諸多詬病。根據有關部門發布的手機安全報告,手機用戶身份信息、地理位置信息、郵件記錄、銀行交易記錄、社交網絡賬號信息等,都是容易被泄露和竊取的個人信息,而這些數據主要由手機廠商和手機應用系統和軟件開發者掌握,還有可能被廣告商或第三方所截取。2013年發生的棱鏡門事件,所披露的美國有關部門以反恐名義實施秘密電子監聽計劃,從微軟、谷歌、蘋果、雅虎等知名互聯網公司挖掘數據搜集情報,在全球范圍內監控用戶的網絡活動和通訊活動,不僅引發侵犯眾多用戶隱私權、違反各國法律規定等指責,而且上升到國家安全的層面。
手機號 可能關系重大
對于很多人而言,手機號不僅關聯著身份證信息,還關聯著房產登記、車輛登記、銀行賬戶、保險投資、社交網絡、電子郵箱等,還會關聯著工作事宜和人脈資源。一部當初花費幾百到幾千元不等價錢購買的手機,對于機主本人而言的價值和意義可能無法估量。一旦手機丟失,或者手機號被復制盜用,不僅會妨礙通訊和社交,更可能因此遭受經濟損失,機主的正常生活可能受到重創。
事實上,即使手機攥自己手里、揣自己兜里,機主也未必就能安枕無憂,因為在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時代,所有用戶信息和數據時刻在看不見的網絡中傳遞流動,比如平時用手機裝軟件、玩游戲、看網頁、掃描二維碼時,就有可能一不小心感染手機病毒,機主的相關賬戶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被“黑客”盜走。
手機用戶普遍收到過各種垃圾信息、推銷電話、推送通知等,經查產生疑問,為什么這些陌生人掌握自己的個人信息,有時明顯感覺對方是騙子,由于手機使用過于頻繁,涉及工作生活各領域和各方面,個人信息究竟是從哪個環節泄露出去的,往往難以追查并得到確切核實,這些懷疑增加了人們的不安全感,有時也讓人無奈和麻木。
一些年輕市民經常使用微信、微博、大眾點評、團購、旅游等APP軟件,喜歡在發布照片、文字內容的同時,使用“簽到”和顯示機主位置信息功能,對此,本市一位公安民警表示,這些都是能夠通過公開網絡平臺檢索出來的信息,“如果被人盯上了,就麻煩了,甚至存在危險性”,用戶個人的基本特點能從這些涉及隱私的數據中分析出來,網絡通信詐騙團伙實施犯罪的第一步就是搜集個人信息,根據所掌握受害者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忽悠”,讓受害者深信不疑進而落入騙局陷阱。
不應任意用 手機跟蹤監控
記者通過智能手機搜索可供下載的APP發現手機跟蹤、定位找人、監控攝像頭等軟件可謂五花八門,在對一些市民隨機采訪中,大部分人是為了獲取天氣預報、指南針、GPS地圖導航、社交賬號“簽訂”等功能,一直開啟智能手機中的定位服務,有些人體驗過上述那些具有偵探噱頭的軟件,往往需要手機用戶之間互相同意驗證才能進行跟蹤、監控和查找,而一旦接受了相關定位服務,搜索到對方的信息是比較準確的,因此,有人通過這些智能手機功能來監護孩子或老人,有的夫妻之間借此“查崗”、“報備”,甚至有雇主和老板用來檢查職員考勤,當然,也有人僅僅是為了“好玩”,窺探一下朋友的行蹤。
本市司法部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監外執行、社區矯正服刑等特殊人員才能成為手機定位的對象,對得到有罪判決的人員才能限制其人身自由,因此,即使對于犯罪嫌疑人,公安、國安、檢察院等偵查部門也要遵循嚴格法律規定和程序,才能采取追蹤定位等技術手段,否則這些定位監控手段可能構成“非法證據”而在審判中予以排除。如果將此強加在普通人身上,則是一件非??膳碌氖虑椤0凑瘴覈梢幎?,個人身份信息、地理位置、行蹤軌跡都屬于隱私范疇,手機軟件開發商提供定位服務一般都要得到用戶授權同意才能使用,但并不意味著用戶之間憑此互相跟蹤或監控是合法的,隱私信息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不慎泄露,超越一定限度的行為可能構成侵權等違法行為,親朋好友之間如果過分利用手機定位進行控制,可能傷害彼此的感情,用人單位和雇主對于員工的定位監控更是侵犯了勞動者合法權益。
小心黑客 攻擊云端網盤
近幾年,云端存儲、網盤等成為智能手機應用系統以及APP軟件的附帶功能或“默認選項”,當這些功能開啟時,手機的通訊錄、照片、郵件、文檔等就會同步上傳至“云端”,有些社交網站賬戶還會自動分享和發布,用戶的操作行為可能暴露無遺或受到后臺系統監控,而且這些用來備份保存重要數據的云端或網盤,非常容易成為“黑客”攻擊的目標。手機技術領域業內人士表示,有的賬戶本身注冊郵箱和密碼設置過于簡單,有的是因為后臺數據庫泄露導致賬戶被盜,也有的是在陌生或公共的網絡環境中感染釣魚或木馬病毒。云端和網盤都需要不斷加固防范、修補安全漏洞,智能手機安全性能要通過技術升級不斷提高,而且云端存儲傳遞服務也是互聯網發展的趨勢,能夠通過指紋識別、多重驗證、密匙加密等方式增強保護。事實上,業內人士還透露,一些安全軟件、殺毒軟件在保護手機信息安全和用戶隱私的同時,也能夠掃描和搜集客戶數據。當然,絕大多數開發商是為了更好地提供個性化服務才搜集用戶個人信息,為了方便用戶,而不是侵犯用戶。對于手機應用系統和軟件開發商而言,肆意取得和處理用戶數據和信息違反了誠實信用交易原則和職業道德操守,更要承擔法律風險。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智能手機雖存在安全隱患,但也不必因噎廢食,能夠造福生活的先進科技是不該拒絕的,從技術上解決手機安全漏洞并不復雜,更需要完善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的立法,有關部門應采取措施加強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