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9日報道,對北京的一名43歲患者來說,病痛的緩解似乎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他的胳膊失去知覺已經14個月了,他去過的每一家醫院對他的求診問題都會給出同樣的解答。
外科醫生告訴他,他出現大出血、中風甚至癱瘓的風險很高,需要進行精細手術來修復導致這種癥狀出現的脊柱合并顱骨畸形。
三年前,這名患者遇到了北京積水潭醫院著名的脊柱外科醫生田偉。他主張在手術中使用機器人。
田教授和他的團隊采用了一套名叫“天璣”的系統,對病人的軀干進行3D掃描,繪制了通往患病區的手術通道。機器人還可進行精確鉆孔,施加足夠的壓力固定脊柱和顱骨上的螺絲。
這場手術很成功,也是該醫院和北京天智航技術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這種尖端設備在世界上的首次應用。
報道稱,“天璣”系統也是中國力圖推廣的技術之一。
報道還稱,中國希望縮小與西方在高科技實力領域的技術差距,減少在醫療機器人等一系列領域對進口技術的依賴。
報道表示,不過,盡管一些內部人士說中國具備了在醫療機器人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的能力,但也有一些人警告說,僅靠自己研發醫療機器人仍是遙不可及的。
對田偉來說,機器人“改變了手術的未來”,克服了外科醫生在視力和雙手穩定性上的局限性,從而給醫學帶來了革命。
田偉說,對于脊柱損傷病人來說,治療的首選往往是傳統的藥物,或者根本不治,但有了機器人,“難度大、風險高的手術就變得更安全了”。
他說:“由于切口非常小,常規手術已經變成了微創手術。”
報道稱,截至目前,占據世界第二的中國醫療機器人市場一直由外國產品主導。
報道還稱,行業領跑者是位于加利福尼亞州森尼韋爾的直覺外科手術公司制造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該系統最早于2006年在中國首都的解放軍總醫院使用,此后在全國被用于6萬多場手術。
報道指出,該系統是由外科醫生通過屏幕來控制的,可以微創方式進行復雜的手術。
報道還指出,為了打破外國在這一領域的壟斷,北京向初創企業投入了大量資金,希望將中國打造成一個世界機器人強國。
報道稱,但在技術方面,差距仍然是巨大的。
天璣系統是政府希望有助于縮小這一差距的設備之一。它最初是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一部分,2016年獲得了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醫療設備許可證。
報道指出,該系統已銷售給41家醫院,在全國各地的4000多場手術中得到應用。它還可以用于全身手術,包括四肢、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節段手術,而外國的競爭對手只能針對身體的某些部位。
然而,據該系統的制造商稱,天璣的一些核心部件是在海外制造的,無法靠國內同類設備替代,至少在短期內如此。
該制造商董事會秘書邢玉柱說,外國供應商有時是零部件的唯一來源。
邢玉柱說:“國產品牌可以用于二維成像,但對于三維成像我們必須使用外國品牌。”
報道稱,中國政府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鼓勵醫院與整形外科機器人制造商合作。
但是,江蘇一家科技公司董事長胡捷告誡人們不要對中國在機器人研發領域很快將取得成功的前景過于自信。
他說:“我們有優惠的政府政策。我們不缺少投資,市場也很龐大。但是,認為中國能在醫療機器人領域領先的看法過于樂觀。中國在制造核心零部件方面與外國存在差距。我們正試圖迎頭趕上,但這并不容易。”
而沈陽一家科技公司的事業部總經理李學偉(音)對中國能夠生產高質量醫療機器人則更樂觀一些。該公司是國內領先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商,采用公司自己生產的零件設計并制造了一個進行微波腫瘤手術的機器人。
李學偉說:“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當然,中國的制造能力不會在一天內趕上,但差距正在縮小。看看國內自動化行業10年來的發展就知道了。”
他說:“我相信,在5到6年之內,國內產品在技術上就可以媲美達芬奇了。”(編譯/涂頎)
【延伸閱讀】報告稱中國“人力資本”排名顯著提升:教育醫療投資持續增加
參考消息網9月27日報道 港媒稱,根據醫學雜志《柳葉刀》24日發布的報告,一項對世界各國“人力資本”進行排名的新研究發現,自1990年以來,中國在醫療和教育方面的投資顯著增加,而美國的排名在同一時期急劇下降。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26日報道,這項受世界銀行委托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按人力資本水平——即一個人能夠以高峰生產力工作多少年——對國家和地區進行排名。研究人員利用195個國家和地區數以千計的人口普查和家庭調查記錄,衡量了預期壽命、學習情況、功能性健康和受教育年限,一個國家或地區對教育和醫療的投資越多,得分就越高。
中國現在世界排名第44位,較1990年上升了25位,而美國則下降了20位,目前排名第26位。研究發現,1990年,20歲至60歲的中國人平均能以其最高生產力工作7年,2016年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20年;相比之下,1990年美國人的這一數字為22年,2016年這一數字小幅增加到23年。
美國華盛頓大學衛生統計評估研究所主任、這份報告的第一作者克里斯托弗·默里說:“顯然,中國正處在上升的軌道上,而沒有更多戰略投資(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的美國可能會進一步落后。”
默里說,美國人力資本的下降是“我們研究中最大的意外之一。我們的發現表明,教育和衛生投資與人力資本改善和國內生產總值之間存在關聯——美國的決策者忽視了這一點,將自己置于危險之中”。
報道稱,北歐國家芬蘭、冰島和丹麥名列前三位,荷蘭緊隨其后。印度的人口幾乎和中國一樣多,但在長達30年的時間里排名幾乎沒有變化,排在第158位,數據年限為7年。表現最差的尼日爾的數據為2年。
默里說:“隨著世界經濟越來越依賴數字技術,無論農業、制造業還是服務業,人力資本對刺激地方和國家經濟的作用越來越大。”
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研究結果基于這樣的假設,即并非所有工作都是平等的,投資勞動力可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
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說,這項研究為衡量各國不同時期的人力資本作出了重要貢獻。金墉說:“根據人力資本水平對國家和地區進行衡量和排名,對于將政府的注意力集中在對本國人民的投資上至關重要。”
這項報告中關于中國的發現符合中國國內的研究和觀察。例如,與教育部數據一致的是,幾乎所有15歲以下的孩子都會上學,中國近一半的高中學生會進入大學。
官方數據顯示,隨著中國對公共衛生系統的投入增加,中國人的預期壽命也從1981年的67.9歲提高到2016年的76.5歲。
(2018-09-27 00:19:01)
【延伸閱讀】日媒記者探訪寧夏醫療示范區:中國遠程醫療走入偏遠地區
參考消息網9月27日報道 日媒稱,中國利用網絡對人口稀少地區開展的遠程醫療正在不斷進步,這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14億人的大數據。
據日本《東京新聞》9月26日報道,尋求良好醫療服務的患者集中在大城市,因此普及對貧困偏遠地區的醫療服務是課題。寧夏的醫療水平低于沿海地區,中國政府今年夏天把寧夏定為“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地區,投入了巨額預算。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市在“2017智慧城市世界排行榜”中排名第18,該報記者前往該市遠程醫療示范地區進行了采訪。
在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的寧夏遠程影像診斷中心,醫生們在一個房間里看X光片和CT片。
該醫院的劉昱江教授指出,“從去年8月開始,醫院與自治區內和臨近的內蒙古自治區的60家醫院或診所合作,已經就4萬張片子做出診斷”。這里有26名醫生,最多一天可看1300張片子,也可以針對心電圖和B超進行遠程診斷。
銀川市衛生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馬曉飛指出,為消除醫療差距,利用網絡讓大城市的專科醫生與偏遠地區家庭醫生結合起來,完善遠程醫療很重要。
報道稱,該醫院統一管理著19萬人的血壓、心電圖數據,還把個人的醫療信息云盤化,并利用人工智能來進行診斷。馬主任表示,“中國患者很多,能夠在短時間內收集一定規模的數據”。
醫院已與中國大型互聯網公司阿里巴巴和騰訊等13家公司合作,在院內設立“網絡應用研究中心”。馬主任表示,“通過醫生與高科技企業密切合作,利用大數據,新的醫療產品可望誕生。”(編譯/劉潔秋)
8月18日,骨科專家張先龍(左一)在銀川市舉行的義診活動上為患者診斷病情。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2018-09-27 00:19:01)
【延伸閱讀】澳媒關注中國人熱衷醫療旅行:200萬女性到香港打疫苗
參考消息網9月2日報道 澳媒稱,亞洲是不斷發展的醫療旅游業的中心。亞洲人以及其他地區的人們被吸引到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和韓國等先進醫療“中心”。
據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8月28日報道,對亞洲地區內部出于成本、質量和可獲得性等原因而進行的醫療旅行的關注在增加。
報道表示,2018年,中國患者對在私人診所接種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的需求大幅增加。這種疫苗能保護女性免受HPV導致的多種癌癥的侵害,包括宮頸癌。
報道稱,據估計,有近200萬女性從內地前往香港接種HPV疫苗。最新的HPV疫苗——Gardasil 9——目前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還無法接種。但推出時間較早、效果較差的疫苗(Gardasil 4)獲得批準,提高了中國人對癌癥預防和HPV風險的意識,導致內地醫療游客涌向香港、以獲得最好保護。
報道稱,癌癥是一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HPV感染是罹患宮頸癌的主要原因。對于15歲至44歲的中國女性來說,宮頸癌是第三大高發癌癥。目前的估計是,在中國每年有3萬人死于這種疾病。
報道稱,中國藥品市場需要協同一致的改革努力。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負責審批,但申請迅速增加以及審查人員數量有限導致了積壓。
報道指出,中國政府現已放寬規定,這將加快藥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速度。(編譯/裘芳)
2018年5月30日,海南博鰲超級醫院和睦家醫療中心護士展示九價HPV疫苗。 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2018-09-02 00:10:01)
【延伸閱讀】外媒稱老齡化對中國是挑戰也是機遇:醫療投資將成增長發動機
參考消息網8月22日報道 外媒稱,中國社會迅速老齡化。很快,少量勞動力人口將不得不養活大量退休人員。出于這一原因,中國政府兩年前改變了計劃生育政策。
據瑞士《新蘇黎世報》網站8月18日報道,但政策改變之后,額外增加的新生兒數量只有100萬個,與所期望的300萬相差甚遠——2016年和2017年的新生兒數量僅比過去5年的平均數高6%。
報道稱,在實際上人們都喜愛孩子的中國,生育意愿不強的原因方方面面。大城市的女性擔心她們的事業:因為即便祖父母可以幫忙,也很難協調工作和1個以上的孩子。此外,使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成本和為孩子提供盡可能高標準生活的壓力也令人望而卻步。幼兒園和課外班價格昂貴,通常約占城市家庭開支的至少10%。想為孩子創造好的職業生涯起點,就必須投入重金。
中國人口迅速老齡化,勞動力減少,社會福利系統成本增加。2016年至2017年,養老金系統支出增幅超過10%。現今的新生人口預期壽命更高也將加重問題。中國人口預期壽命已從1980年的66歲提高到2017年的超過76歲。
與此同時,近幾十年來,中國人的受教育水平明顯提高。2017年,約800萬大學畢業生進入勞動市場。經合組織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25歲至34歲人口中已有18%擁有大學學歷,是55歲至64歲年齡段人口的5倍。
報道稱,這些年輕人面臨找到合適工作的壓力。政府因此耗費巨大精力和財力推行一項雄心勃勃的工業政策,旨在提升中國經濟在價值鏈中的地位。
報道稱,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老齡化社會以及隨之而來的醫療和養老開支增加,中國的規劃者們不想只接受其對國家的削弱,而是在積極制定解決方案,希望不只將老齡化社會作為負擔,更作為一個機遇。
報道稱,對于養老金的可負擔性問題,政府的考量是,提高實際收入和生產率應有助于平衡養老金領取者和繳納者之間日益失衡的比例。這一計劃很可能奏效,因為中國養老金繳納還相對適度。
北京早已開始為人口老齡化的最高峰做準備,預計它將于2055年到來——屆時將有超過三分之一中國人的年齡在60歲以上。中國政府已設立戰略儲備金,以確保社會福利基金本身到時仍具備支付能力。此外,還有其他調節手段,如提高退休年齡。參照國際水平,中國55歲到60歲的退休年齡仍相對較低。
報道稱,在中國,未來數年需要醫療服務的老年人會越來越多也帶來機遇。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擴大和提高醫療衛生系統的品質:投資醫療衛生和預防醫學領域被中國政府和很多企業代表視為有前途的增長發動機。
資料圖:在湖南省南縣福利院養老中心的老人們。(2017年11月1日攝)。 新華社發
(2018-08-22 10:20:23)
【延伸閱讀】日媒關注中國醫療巨變:“互聯網+”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參考消息網8月9日報道 日媒稱,在中國,人工智能(AI)在輔助診斷中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其背景在于,等待時間過長和自費比例較大等課題長年得不到解決。不僅提供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在努力,一些IT企業也致力于解決醫療問題。
據日本《金融財政商貿》周雙刊7月30日報道,中國廣東省一家醫院正努力利用IT技術以提供更便捷的服務。醫院引進人臉識別系統確認患者身份,醫療費結算也可以在網上進行。
報道稱,患者首先利用智能手機登錄醫院的應用并驗證身份。如果癥狀較輕,則患者在攝像頭前面描述癥狀等,AI會在三分鐘內對病情做出大致判斷。醫生在診斷時會參考AI的判斷并對患者實際情況進行確認,如果沒有問題則開處方藥。
據醫院介紹,總體而言,AI比真人醫生的診斷準確率高。“AI醫生”可以診斷無須住院治療的較輕病癥和日常生活中的大約200種疾病,能覆蓋基層醫療機構所處理疾病的90%左右。在現階段,AI主要輔助真人醫生進行疾病診斷或輔助查看CT圖像等。在不久的將來,患者可能會覺得不一定非得找真人醫生診治,反而覺得先讓“AI醫生”診斷一下更放心。
報道稱,中國各城市的醫療保險制度是獨立的,醫療資源和醫療服務的地區差距較大。
報道稱,AI在輔助診斷中得到有效利用,其背景在于,等待時間過長和自費比例較大等課題長年得不到解決。不僅提供醫療服務的醫療機構在努力,一些IT企業也致力于解決醫療問題。
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推出了“未來醫院”項目。具體而言,利用阿里巴巴系統的技術等,使醫療費實現網上結算,目標是將病人在醫院的等待時間由一直以來的平均160分鐘以上縮短至50分鐘。
根據“未來醫院”項目,芝麻積分在650分以上的用戶具有一定程度的信用,可以從具有透支功能的花唄獲得1000元以內的醫療費信用額度。也就是說,基于個人在網上的信用,允許其事后支付醫療費。
醫療費支付和預約掛號都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完成。人們沒有必要為了取預約號而專門到窗口排隊。
報道稱,在中國,患者在接受診治前后都要等很長時間。
“未來醫院”項目致力于滿足患者、醫院、國家(醫療財政)、平臺(企業)的相互利益,遍及多個城市的約3000家醫院。
中國為何積極利用民間企業提供的IT和大數據呢?
報道指出,首先是因為中國政府提出了“互聯網+”的發展理念。“互聯網+”是指將IT與所有產業相結合,推動產業升級,支持經濟發展。
其次,中國的公共醫療保險制度覆蓋14億人口,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為維持這一制度,必須動用包括推進官民合作在內的一切手段。
報道稱,最近的醫療相關政策也體現出對IT的積極姿態。健康醫療大數據、電子病歷、AI、醫院IT化等,“互聯網+醫療健康”正推動IT企業和保健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