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三星、谷歌、蘋果、亞馬遜、微軟在智能家居領域皆有涉足,而國內華為、小米、海爾等紛紛加入格局,同時也涌現了大量創業公司。我們發現,在行業各方摸索推進下,智能家居已經歷了雛形初現、標準套用、品類選擇、平臺嵌入、智能深掘幾個過程,盡管“風口”仍未到來,但整個市場已基本告別“荒蠻”狀態。
智能家居是萬物互聯的實例化產物,也是下一輪信息技術革新的方向之一。據調研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s報告顯示,未來5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將以每年8%~10%速度增長,到2018年整體規模有望達到680億美元。被吸引而入局的不乏科技巨頭、硬件廠商,對于那些坐擁龐大用戶數量的科技公司而言,這是個令人興奮且不可小覷的拓展空間。
智能家居當下誤區折射其演進過程
智能家居市場之所以尚未形成規模,多因為巨頭、廠商在產品形態各階段的試水和淺嘗輒止,“重入口而輕體驗”所致,其實這也反映了該領域的幾個演進過程。
誤區之一:聯網即智能。物聯網首先要讓設備互聯,通信標準的高度碎片化是智能家居行業的痼疾。ZigBee、Z-Wave、藍牙、Wi-Fi在智能行業早已風生水起,后來加入的EnOcean同樣拾起了智能家居無線標準大旗;而由高通發起的AllSeen 聯盟和英特爾的OIC則致力于在產業標準技術基礎上定義通訊框架、共享資源并提供認證。另外像三星、Nest、ARM主導的Thread無線標準,還有蘋果HomeKit平臺中暗但尚未公開的認證標準等,讓原本已經足夠碎片的智能家居協議再度添“亂”。
事實上,現有的通信標準特別是那些早已累進了十幾年的技術協議完全足夠支撐當下智能家居產品的通信需求,比如LG的SmartThinQ Hub可同時支持藍牙、Wi-Fi和Zigbee方式連接設備,還有三星的SmartThings也內置了ZigBee和Z-Wave無線裝置。而巨頭廠商們頻頻抱團推出新標準實際上是一種標準之爭的執念。
誤區之二:APP即智能。這個階段就是給產品做無謂的“加法”,認為用手機、平板控制就是智能,添加個APP應用就是智能。這種思維主要源于缺乏第三方開發者生態支持的家電與硬件廠商。
讓移動終端成為室內的人機接口,借助規模龐大的APP生態來構筑軟件操控能力使設備顯得更“智能化”,似乎是移動互聯時代發展智能家居的一條捷徑,也受到了許多初創公司的歡迎。然而被他們忽略的是,軟件提供的體驗始終有限,比如信息推送、簡單的腳本/宏操控等,結果就是造成了更加破碎的場景、更加復雜的操作,用戶對家居設備的體驗顯得智能不足,反而平添了冗余的步驟。
誤區之三:平臺即智能。該方向的潛在壟斷者基本就是蘋果和微軟,即擁有操作系統級核心競爭價值的科技巨頭。蘋果的HomeKit平臺本身不自產搭載新品,而是授權第三方廠商生產符合蘋果兼容和安全標準的智能家居設備,這些產品可通過iPhone、iPad、Apple Watch來控制燈具、室溫器、窗簾、風扇等家用設施,蘋果在自家iOS系統中加入Home應用提供環境接口。微軟的做法則有賴于其“一個Windows”戰略,即泛平臺化操作系統Windows 10,例如LG近期發布了運行Win10系統、配有觸控屏的智能冰箱 Signature。
平臺戰略的好處是構建一個封閉、標準統一的智能家居生態,但是巨頭在其中傾斜的戰略資源極為有限,并不能為主導硬件設計制造的廠商帶來足夠的利益驅動,導致雙方互相觀望,止步不前。
人工智能是下一個演進方向
亞馬遜Echo推出后一時間獨領風騷,微軟、蘋果、谷歌的反應是被捷足先登了,而廠商的感受則是原來智能家居還可以這么做。不論如何,人工智能作為下一個入口級平臺已成功登陸智能家居市場。隨后,蘋果的Siri植入HomeKit,谷歌的Google Home登臺亮相,微軟的Cortana進入海爾的優家系統,AI成了智能家居下一個“扎堆演進”的必由之路。
AI在智能家居領域集成了中樞控制中心與人機接口的角色,其相當于用戶住宅里的私人語音助手,通過下達語音指令操控各類家居終端和接收推送信息反饋功能。在交互體驗上解放了用戶雙手,適應更多場景,與云、大數據結合則更具優越性。
事實上,語音交互只是AI應用的一種形式,我們已經領略了AlphaGo在圍棋賽事上的表現,設想未來搭載深度學習能力的智能家居AI,會是一種怎樣完美的體驗?
綜上所述,智能家居在經歷了“偽需求”、“體驗冗余”、“入口誤區”之后,有望邁向一個更加成熟的形態,其未來機會與挑戰并存,新品則更值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