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專門提出了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號召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依托各類智能設備及網絡,積極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研究和示范,推動新技術支持下教育的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教育智慧管理應用進入了一個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的階段。在我看來,教育智慧管理的最新趨勢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學校智慧管理從點上應用拓展為綜合應用。智能圖書系統、智能排課系統、智能后勤保障系統、智能師生考勤系統、智能家校互動系統、智能訪客系統、智能教學與評價系統等,原來大多是單個系統獨立運行,現在開始進入數據統整、綜合應用的智慧校園階段。從智能教室到智能黑板、智能手環,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圍繞師生的教與學和生活場景形成系統化的支持。
二是智慧教育從學校獨立平臺過渡為區域性統一大平臺。基于統一的教師和學生認證系統,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形成統一的大平臺,應用云技術和移動終端匯集更多學校教與學的行為數據,并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分析。比如浙江省之江匯教育廣場,就是一個十分成功的例子。
三是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使教育智慧管理越來越無痕化。比如已經用了十多年的學校“一卡通”,開始被“一臉通”——刷臉系統替代,學生進出校門、用餐、參與各種活動都可以被自動記錄。很多學校利用智能手環記錄學生的運動情況,有的學校實施了學生課堂行為和臉部表情的分析系統,動態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幫助教師獲得更多信息來改進課堂教學。而新的實驗系統能夠實時記錄學生實驗操作的情況,并從學生實驗行為分析學生的實驗質量,這為評估學生動手實驗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機會。
顯然,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是具有兩面性的。技術用得好,能夠實現因材施教、及時反饋的功效;用得不好,可能適得其反,從而對師生的教與學產生負面影響。先進的技術只有在正確的教育價值觀指導下,才能發揮其強大的正能量。因此,對于學校智慧管理的價值判斷,我也有以下三點建議:
一是智慧管理的首要任務是促進立德樹人。無論應用什么技術,首先要考慮對人的促進意義,而不是提高管控的精度。比如智慧課堂教學分析系統,可以很快發現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這個時候教師的態度是應該給這些學生更多的幫助和支持,而不是埋怨和打擊。數據只是數據,對數據的應用體現了教師的價值判斷。我們應該反對用技術判斷學生學習的優劣,尤其要反對用這套技術來判斷教師的教學質量高低,否則就會產生數據失真的情況,造成背道而馳的效果。同樣,對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也必須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多地去參與社會實踐和研究性學習,而不是要給學生綜合素質打分和排名。
二是智慧管理要促進學習多樣性。隨著技術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要學的東西越來越多,人們開始出現焦慮和迷茫。智慧管理的價值在于能夠避免每個人過度學習,鼓勵每個人學得不一樣,從而形成每個人獨特的個性和與眾不同的知識結構,為創造性工作提供基礎性的保障,因為創新的本質就是不一樣的大腦。信息化平臺最容易做的事,就是讓大家學一樣的東西、用一樣的標準去評價,導致人的知識和思維同質化,這是信息化應用過程中著力要避免的問題。
三是智慧管理的核心問題不是技術,而是教育變革。新技術不會自發給教育帶來變革,而是要靠人去醞釀、再造新的教育流程和范式,提供新的知識內容和管理系統,圍繞問題解決過程,累積學生個性化的知識,形成自信和志趣,并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大量數據,生成相關性證據,使教與學能夠在技術的支撐下形成超越個人經驗的分析工具,實現技術與人的共同進步。學習是信息傳遞和信息重構的過程,很難再找到一個領域能夠這樣符合信息化精髓和互聯網思維的了。在推進智慧教育、智慧管理的過程中,教育管理者需要站在以人為本的角度,從學習變革出發,挖掘人與技術的關系、學習與技術的關系、教育與技術的關系,并努力在紛繁復雜的實踐案例中理出一個教育信息化的未來圖景。
蕭伯納說過:“理智的人總在適應這個世界,不理智的人總是試圖讓世界適應自己,然而世界的進步總是取決于那些不理智的人。”顯然,這個不理智的人必須要在正確把握智慧教育發展的趨勢和價值判斷基礎上,讓技術進步真正轉化為教育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