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銀行測算,一個百萬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建設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實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將能增加城市的發展紅利2.5到3倍,這意味著"智慧城市"可促進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紅利更多,投入不變,損耗更小。隨著今年年初,我國智慧城市試點名單的公布我國各地智慧城市建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然而,智慧城市是否真的智慧,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注意哪些?
“智療”城市病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里茨認為,中國的城市化將成為21世紀影響世界的兩件因素之一。隨著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城鎮化將是伴隨工業化和現代化必然出現的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文明程度和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
未來2O年,中國估計有3億人口從農村地區遷移到城鎮。未來10年,在全球發展最快的100座城市中,將有97座來自新興市場,其中中國占有8座;新興國家對全球經濟體貢獻的比重日益擴大。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與各種資源逐步向城市集中的趨勢日益顯現,尤其是北京、上海、廣州等許多特大城市在快速發展中,出現城市人口集中,經濟活動頻繁、人員流動速度加快,城市發展與環境、資源的矛盾不斷突出,交通擁堵愈加明顯等。
IBM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國》白皮書中,把智慧城市定義為:“能夠充分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于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面對越來越尖銳的城市問題,“城市病”、“大城市病”的出現對新興市場國家的考驗也更為嚴峻。中國特大城市的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對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更新現代城市管理理念的同時,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城市管理模式,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使信息化、數字化城市管理從功能到效率得到全面升級,使數字化城市向集成化、智慧化、協調化發展。
所以,智慧城市對我們的最大意義,就是它能解決問題。信息化應用過程中,以問題為導向是最有效的途徑。所以智慧城市的意義,就是解決城市中存在的這一系列難點問題。
智慧城市是城鎮化戰略發展的歷史要求,是解決欠城市化和過度城市化的有效途徑,是信息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解決“城市病”的最優化方案。但到目前,雖然智慧城市的好處我們都看在眼里,而智慧城市離我們到底還有多遠?
智慧城市實際很遙遠
早在1999年,數字城市的概念便已經在中國傳播開來。我們知道,數字城市是通過信息通信技術,將原有信息數字化,通過統一或分散的平臺進行管理。而智慧城市是在數字城市的基礎上,結合物聯網傳感技術、智能分析技術以及云計算能力,將原有數字化信息集中化,智能化,實現感、傳、知、用功能,達到整個城市的智能化,促進城市內生發展的動力。可是在目前全國城市建設智慧城市的熱潮當中,我們有沒有冷靜地思考一下:我們達到數字城市的標準了嗎?現在的中國城市,呈現在公眾面前的環境、生態以及包括城市建設、交通擁堵等眾多民生問題,使公眾在享受現代文明帶來好處和便利的同時,面臨諸多的挑戰和煩惱,這令人頗感擔憂。當我們清楚的知道智慧城市是解決以上“城市病”的最佳解決途徑時,我們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又達到升級為智慧城市的水平了嗎?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人不停地在奔走,有一天他突然停了下來。周圍的人問他,為什么停下不走了?他說,我前面走得太快,把靈魂落下了,我得停下來等等它。數字城市建設、智慧城市建設,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靈魂是否被落下?信息化建設工作,它的靈魂到底是什么?
我們在近幾年會看到一些新聞:某某城市耗資數億建設WIFI覆蓋全城,這其中包括不久前北京60余路公交車實施公交WIFI系統。而在這些舉措的背后,必然會跟上打造“智慧城市”的旗幟。這不得不引人深思:無線設施覆蓋率的拓寬依舊是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環節。
并不是這種表面的東西不需要,但思考信息系統的建設、數字城市的建設,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更多關注本質的東西。需要進一步挖掘分析所得到的東西,對人們的規劃和有效的決策到底能夠起到什么作用,這才是信息系統和數字城市建設的靈魂所在。
如前面提到的小故事給予人們的啟示,無論跑得多快,用再先進的技術,互聯網也好、云也好、物聯網也好,無論有再多花哨的手段,千萬不要忘了信息化本身的靈魂所在。人們在整個數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當中,跑得越快越要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將靈魂落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的目標不在于搞一個系統、一個網絡,更多的是讓老百姓感覺到生活質量、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真正的目標是以人為本。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可能不是考量經濟價值,更多的是考量社會價值。
由于“智慧城市”尚處于建設和發展的初級階段,從全球范圍來看可借鑒的經驗也不多,而且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有著濃厚的本土特色,整個產業鏈的形成尚需較長時間的探索,迫切需要產學研用等各方協作創新。
智慧城市理念為未來城市發展展現了一幅美好藍圖,我國眾多城市紛紛展開智慧城市的研究規劃,部分城市已將智慧城市建設列入當前的發展規劃,然而作為一種以科技為核心推動力的城市發展戰略,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仍然面臨著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應用模式、信息安全、體制機制等諸多困難和障礙。
到目前為止,在智慧城市的框架內還沒有探索出一套統一的理論和標準體系,我國還沒有完全掌握高端芯片和傳感器新技術。信息化系統的智能化還很低,各種應用多數還只是停留在底層層面。我國應該充分利用智慧城市技術優勢和先發機遇,盡快出臺智慧城市的總體標準,為智慧城市的規劃與建設提供整體性和基礎性的指導意見與規范標準。
智慧城市源自西方,不能單純套用
和多數時髦的概念一樣,智慧城市也屬于舶來品。2008年11月,在紐約召開的外國關系理事會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這一理念,進而引發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2009年,迪比克市與IBM合作,建立了美國第一個智慧城市。該市利用物聯網技術,在一個有6萬居民的社區里將各種城市公共資源(水、電、油、氣、交通、公共服務等)連接起來,監測、分析和整合各種數據以做出智能化的響應,更好地服務市民。
與美國相比歐洲的智慧城市更多關注信息通信技術在城市生態環境、交通、醫療、智能建筑等民生領域的作用,希望借助知識共享和低碳戰略來實現減排目標,推動城市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以提升能源利用率,應對氣候變化,建設綠色智慧城市。為了在2025年前成為第一個實現碳中和的城市,丹麥的哥本哈根也提出了建造智慧城市的規劃。
以上案例反復出現在我國各類智慧城市的培訓和申報材料之中,成了國內引證率極高的經典文獻,但在學習海外經驗的過程中我們還是不能忘記了“南橘北枳”的祖訓。由于中國和歐美國家在數字化基礎、城市規劃理念和地理環境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把他們的方案搬到國內來難免會產生“水土不服”的排斥現象。
搶占智慧先機,城市需謹慎
智慧城市對于城市發展來說,無疑是搶占發展先機、進行彎道超車的創新路徑。但從宏觀層面而言,這不是一場城市間的“賽車”,而是各個城市根據自身實際,選擇在最合適的時間點、用最合理的方式去趕“智慧城市”這趟車,切勿盲目跟風,形成百舸爭流之勢,造成新的資源、能源浪費。
劉昕告訴《經濟》記者,目前,我國有上百個城市提出建設“智慧城市”,其中30多個城市將物聯網作為產業發展重點,80%以上城市將物聯網列為主導產業,已經出現了過熱的發展苗頭,因此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存在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的風險。被許多業內人士稱為“云躍進”的云計算建設熱潮就是其中的一個案例。自云計算技術興起以來,從一二線城市到三四線城市都紛紛投身于云計算中心的建設大潮,但是很多地方投巨資建成的“云”系統,其資源利用效率不足20%。按照摩爾定律,IT產品兩年性能翻一倍,價格下降50%。這意味著,已經建成的云計算中心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很快就會貶值。事實上,在云計算應用成熟的美國,在經歷了需求暴增期之后,數據中心的數量從過去的1100個削減到了現在的300個左右。
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分會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祝敬國向《經濟》記者指出,“智慧城市建設并不是顛覆原有的城市框架,重新規劃一個全新的城市,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升級,如果在規劃之初沒有做到因地制宜,就是對原有投資的浪費。”在他看來,智慧城市建設不像神舟飛船那樣是一個實驗性的科考項目;而是一項涉及很多層面的惠民工程,所以智慧城市建設要考慮城市基礎設施的延續性和市民的體驗性。因為,城市智慧不智慧不是政府說了算,而是百姓能不能體驗到城市的智慧。如果政府熱衷把智慧城市建設和政績工程聯系在一起,就一定建不好智慧城市。
針對智慧城市建設“國內比國外熱、政府比企業熱、媒體比市場熱、股市比投資熱、包裝比創新熱”等不良現象,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師單志廣認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還存在很多明顯的問題和誤區,“有些城市在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時目標很宏偉,但卻缺乏可操作的總體規劃,缺乏基本的要素資源和支撐能力。”這些地方缺乏對真實需求的判斷,缺乏統籌規劃和綜合協調,最終導致簡單地將各部門自己擬建的信息化項目拼成一個大包,再貼上“智慧城市”的標簽就算是智慧化了,這就造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偷換概念。
我國城市所承擔的功能與發達國家有所不同,我國城市所承擔的功能更多,管理的邊界更大,所解決的問題與國外也不一樣,可以說不可能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發達國家是在工業化成熟的條件下建設智慧城市的,重在綠色發展,惠民便民,而我國是在工業條件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建設智慧城市的。因此,我國城鎮化面臨的問題是產業結構的調整、資源和環境的約束、不完善的公共服務等。所以說,中國的智慧城市與歐美天生就有差別,如果我們只是單純購買西方技術,忽略了這種差異性,那么建設智慧城市的美好愿望將化為泡影。此外,過度依賴國外廠商的解決方案,甚至打算依托國外廠商建設城市重要領域的信息系統,可能會導致交通、能源、金融、社會管理等重要信息為外國所控制,造成嚴重的信息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