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辦的2018重慶國際人才創新創業洽談會上,兩江新區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法簽約,希望王國法帶領科研團隊入駐兩江新區,為其智慧城市產業帶來前沿性的科技成果,助力重慶的智慧城市建設。記者注意到,在本屆國創會上,從事智能化研究的企業和人才備受青睞。王國法向記者坦言,“智慧城市是一種以科技、智能化為核心推動城市發展的戰略,全世界很多國家都在研究。就我國來說,智慧城市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中也面臨著不少問題。”
毫不夸張地說,近些年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走出了“一日千里”的速度,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據浪潮集團的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幾乎所有副省級城市均已參與智慧城市建設,超過89%的地級及以上城市參與,縣級及以上城市超過47%參與其中。到今年10月,全國范圍內相關主題的大小峰會、論壇已召開上百場。各城市向現代科技看齊,為人們提供便利生活的決心,由此可見一斑,這無疑是振奮人心和令人期待的一面。
問題是,我們在看到成績、有利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智慧城市建設越來越凸顯的明顯不足。就我國各地智慧城市的實際看,目前主要存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智慧生活”不“智慧”。比如一個主要問題和短板在于一些智能城市的智能設備缺乏一開始就與其他傳統設施等的融合和貫通,使得一些智能設備成為城市生活的“孤島”,一旦出現問題無法與傳統設備無縫“銜接”,只能是一個構件壞、一套構件換,不管是個人還是城市,都是成本的隱性巨大增加,不利于智慧城市推廣和深化。
二是智慧城市同質化嚴重。不少地方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完全是一種跟風行為,在沒有充分發展定位、系統考察與設計、明確目標與措施等情況下,就匆忙提出和上馬智慧城市建設,結果是只能跟著別人亦步亦趨,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全國不少地方城市智慧建設雷同有余、特色不足,很難起到較好的建設和吸引等效用。
三是建設基礎底氣不足。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長期工程、復雜工程,所謂建設,固然大部分智慧、智能設備和應用等需要通過建設才引進和完善、建成等,但這并不意味著智慧城市建設就完全是一張白紙就可以輕易提出。比如在不少地方,連起碼的政務信息數據共享都不能有效做到,缺乏起碼的“智慧”底蘊支撐,就匆匆上馬所謂智慧城市建設,不但多走冤路、彎路、浪費人力物力財力等,還使得相關的智慧城市建設實際效率低、推進效果差,進而社會獲得感、好感度都欠佳,沒有起到應有的智慧城市建設效果。
跑得快,不代表跑得穩。這無疑是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目前最真實寫照。有關方面推進建設智慧城市的初衷毋庸否認、愿望基本都是美好的,但這些現存的嚴重先天不足等問題,無疑值得高度重視和反思。
如果把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看做一個個新生嬰兒,那么這些新生嬰兒中無疑就是有部分是先天出生缺陷。這種先天缺陷目前看當然是由眾多先天不足造成的,比如地方建設智慧城市的能力和意識不足等,但更為基礎的則是與建設制度頂層設計的長期缺失和缺位密不可分。
固然,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新事物,期初的時候還處于探索階段,一定程度上不進行制度頂層設計和限制有利于基層更好更自由的發揮,但我國目前智慧城市的大面積參與以及已經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則說明了這一制度制定和出臺越來越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智慧監管”和引導——期待有關方面能夠深刻看到這一行業發展的巨大利好以及存在的嚴重缺陷,并積極著手頂層監督引導政策的制定和出臺,盡快讓這一建設在明確制度軌道上健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