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四季度起,香港開始為市民更換智能身份證。由此,港人未來享受線上服務時,有望和五花八門的用戶名密碼、安全令牌、短信驗證碼等統統說再見。跟深圳等內地城市相比,香港建設智慧城市起步不算早,加速卻快。
尋求新增長點
近20年來,香港一直以金融、物流、旅游、工商為四大經濟支柱,但一直在尋求將創新科技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任后表示,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和生物醫療科技將是香港創新科技行業發展的三大方向。2017年底,香港公布“智慧城市藍圖”,正式著手打造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藍圖”涵蓋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這六個主要范疇。據香港創新與科技局局長楊偉雄介紹,“藍圖”共有近20個計劃,首階段有三項措施,包括建設數碼個人身份、智慧燈柱和政府云端與大數據分析平臺,將投入近9.2億元(港元,下同)。
從2018年第四季度開始,香港市民將更換智能身份證,香港創新與科技局(創科局)將會為全港市民免費提供個人數字身份,并最快于2020年投入使用。與智能身份證(實體卡)不同,數字身份作為一種虛擬身份,可通用于各大政府部門網上服務,同時也有望應用于銀行及商戶等私營機構,大大提升電子政務的運營和服務效率。
至于智慧燈柱,將首先在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內試用,之后再擴張到中環等繁華地區。楊偉雄透露,這一“黑科技”燈柱可收集交通、天氣及環境數據,并提供免費WiFi信號,預計首階段將安裝50支燈柱,最遲2022年前完成安裝全部400支燈柱。
大灣區機遇多
香港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卻苦于沒有成熟的產業配套,更缺土地資源。國家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計劃,建設目標之一就是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為香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香港與深圳等地攜手發展創科,就成了最自然不過的事。
例如,深圳提供落馬洲河套地區,與香港特區政府共同開發。有了這塊寶貴的腹地,香港實驗智慧城市技術就有了憑依。除了智慧燈柱,特區政府還將在園區內實驗“自動無人駕駛”技術,如楊偉雄所說,“在園區可以安全地做,不只是實驗室內,而是在園區內(實驗馬路)真實試行。”
香港特區政府致力于將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已預留100億元支持在園區內建設醫療科技創新平臺、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臺。“政府會運用那100億元吸引海外龍頭企業和大學來港,協助設立科研設備,例如辦公室等。”楊偉雄說,特區政府將為這些機構提供多種優惠條件,目前已接洽了幾個世界級公司。
楊偉雄形容,香港與深圳非常合拍,多年前在生產方面是“前店后廠”的關系,現在創科方面則是深圳領跑,香港走在后面,但香港擁有5所世界前100位的大學,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可以和深圳優勢互補。
熱情擁抱商機
建設智慧城市,香港還有很多可以和內地合作之處。今年6月,阿里巴巴集團與香港移動通信運營商“3香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云計算、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基礎網絡及信息安全領域展開全面合作。由此,“3香港”將在物聯網平臺上引入應用方案,覆蓋智能樓宇、智能物流和智能交通等范疇,加快香港邁向智慧城市的步伐。
在智慧支付方面,內地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也早就進入香港,如今在香港大街小巷、商場超市隨處可見,而一些港鐵站點也已啟用支付寶買票。
有國家政策和內地企業的東風,有香港特區政府的效率和決心,香港建設智慧城市起步雖晚,加速卻快。林鄭月娥近日表示,特區政府致力于把香港構建成一個世界級的智慧城市,近期推出了多項新措施,包括投資興建創科基礎設施、以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吸引全球人才、改革港交所上市規則以便利新技術企業在港融資等。
若香港能利用好科研基礎厚、辦事效率高的優勢,走出屬于自己的智慧城市之路,未來在內地的城鎮化以及“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將會迎來無限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