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2014年8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頒布了《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大幅增強,綜合競爭優勢明顯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創新社會管理、維護網絡安全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智慧城市建設的具體目標包括公共服務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細化、生活環境宜居化、基礎設施智能化以及網絡安全長效化。教育作為城市重要的公共服務之一,教育的智慧化也是構成智慧城市的基本要求。如何評估城市中教育服務的智慧化,使之契合智慧城市的建設要求?本文將從智慧城市與智慧教育的特征入手,介紹智慧城市教育領域應用評價體系的設計過程和指標體系內容。
智慧城市及其特征
關于智慧城市國內外不同主體從各自關注的角度給予了不同的定義。國際電信聯盟(ITU)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列舉了不同主體對于智慧城市的108種不同的定義,這些主體包括:學術研究社區、政府部門、國際組織、公司、市場研究公司、貿易協會和標準開發組織。基于對這些關于智慧城市定義的關鍵詞分析,ITU認為智慧城市的關鍵詞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型:生活質量和生活方式、基礎設施和服務、ICT(通信、智能、信息)、人(市民、社會)、環境和可持續性、管理、經濟和金融、移動性。從這些關鍵詞不難看出,智慧城市的基礎是信息通信技術在城市管理和服務中的深入應用,而其目標是人的生活品質的提高以及社會和環境的改善和可持續發展。
我們認為,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體現在以下幾點:
以人為本的惠民服務。這個特征無論在學術文獻還是政府文件中都得到充分的體現。智慧城市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為市民服務,滿足市民的需求,提升市民的生活質量。
全面感知與記錄。為了達成“智慧”目標,需要從基礎做起,就是通過感知技術,充分采集數據,數據全程記錄,繼而為后續的服務提供數據基礎,為分析決策提供數據基礎。
基于信息通信技術的資源共享。城市各個部門的數據不僅在政府部門之間共享,也可以為市民、其他單位共享;基于數據開放共享,市民和其他單位可以有效利用這些數據,提供更加創新、智慧的服務。
基于信息通信技術的協同整合。城市各個部門之間協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市民滿意度。
智慧教育及其特征
教育是城市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服務的智慧化、便捷化也是智慧城市的顯著特色。我們認為:智慧教育的真諦就是通過構建技術融合的生態化學習環境,通過培植人機協同的數據智慧、教學智慧與文化智慧,本著“精準、個性、優化、共享、思維、創造”的原則,讓教師能夠施展高成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習者能夠獲得適宜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和美好的發展體驗,使其由不能變為可能,由小能變大能,從而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格品性、較強的行動能力、較好的思維品質、較深的創造潛能的人才。
智慧教育的特征主要包括連通、感知、交互、適配、記錄和整合等六大特征。
——連通。通過無處不在的網絡(寬帶網絡、無線網絡)和各類移動設備,營造一種無縫連通的學習空間,學習者可以處處學習、時時學習。
——感知。通過感知技術,能夠全面感知學習情境、學習者社會關系。
——交互。通過多種自然交互工具,實現良好的學習體驗。
——適配。基于各類基礎信息(包括感知和記錄的信息),為學習者提供精準的、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服務。
——記錄。通過各類感知設備以及學習應用系統,可以全程記錄學習者學習活動的過程,為全面展示學習者技能與成就、個性化學習支持等提供基礎信息。
——整合。將學習過程中采集的各類信息、各種學習資源和服務進行開放整合,從而為學習者提供更好的學習支持。
智慧城市教育領域評價指標設計
本指標體系依據國家關于智慧城市建設和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相關政策規劃進行設計,同時參考了國內外關于智慧城市和教育信息化相關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文獻。
在充分研究了國家關于智慧城市和教育信息化建設要求的基礎上,結合文獻調研提煉智慧城市教育分領域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參照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的《國家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總體框架草案》和《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分項制訂的總體要求(征求意見稿)》進行設計。
主要設計思路:
從適應智慧城市評價的層面構建指標體系。由于本研究主要是配合國家發改委指導確定的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提出的教育分領域指標,因此整個指標體系從評價城市教育信息化情況的角度出發,但又要突出智慧城市關于公共服務惠民化特點,因此指標針對智慧城市的要求有所側重,不是傳統的教育信息化評價指標。
以面向廣大市民(包括學生)的服務評價為主,側重便民、惠民、實用的要求。
側重客觀性指標設計,兼顧主觀滿意度等指標。
考慮城市特征。一些指標的評價可結合具體城市的特色應用開展,因此在指標設計上具有一定的擴展性,爭取不針對某一個特定應用開展評價,讓城市可以有選擇地針對其特色應用的開展情況進行評價,但總體符合關于智慧城市應用的特點要求。
評價以相對宏觀的指標為主,以政府主導建設的或城市范圍內的規模應用為主進行評價。
根據上述設計思路以及智慧教育的特征,設計教育領域的評價指標由6個一級指標和36個二級指標構成,其中學習環境連通性、學習資源豐富性和用戶體驗滿意度3個一級指標12項二級指標已經作為國家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教育分領域的統計指標。
從智慧技術視角,智慧教育的主要特征包括連通、感知、交互、適配、記錄和整合,這些特征可以通過以下指標體現:
指標體系中考慮了校內外學習的情況,例如校內信息化應用情況、校外終身學習的情況、以及連通學校、家庭、社區和科教文博場域的情況。
感知技術作為達成“智慧”的基礎技術,其用途隱含在多個評價指標中,例如學校多媒體教室中的感知設備配置、一卡通設備的跨場域應用、學習便捷性、適需性以及記錄完整性這些評價指標的具體評價時都與感知設備的應用有關。
交互特性數據比較具體的智慧教育特征,可以從“用戶體驗滿意度”和“管理服務普惠性”的一些二級指標反映。
適需、適時、適量這些主要依賴于學習者的主觀評價,較難抽取一些客觀評價指標。指標中,在資源方面相關的指標有資源的豐富性、在用戶體驗方面相關的指標有學習適需性、學習有效性等。
全程記錄是技術系統“智慧”功能的基礎,指標中專門設置了“記錄完整性”這個指標體現(參考了醫療領域的“電子健康檔案”的做法)。這些不同領域的“記錄”結合起來,將形成一個完整的關于市民的“全程”記錄信息。
整合的理念貫穿了教育服務的各個環節,包括學習資源的整合、學習服務的整合以及教育政務的整合,在“學習資源豐富性”“用戶體驗滿意度”“管理服務普惠性”以及“系統建設生態化”等多個一級指標下的二級指標都有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