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區塊鏈、容器技術等新興技術的快速演進和發展,正在不斷地推進企業數字化變革。8月10日,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導,上海市國有資產信息中心、上海市計算機用戶協會協辦,暢享網主辦的“顛覆·創新 IT決勝未來——第二屆創新技術CIO高峰論壇”在上海掀起了一股關于探討創新技術發展和實踐的熱潮。百余位CIO、IT專家、學者們蒞臨本次峰會,大會上午探索創新技術發展,下午分享創新技術實踐,參會嘉賓重新思考“新技術”的落地路徑,共同尋找企業信息化變革的新機遇,打造企業最佳IT應用實踐。
作為上午場的壓軸環節,主題為“數字化轉型的熱點技術及其應用”的高端對話,在上海金扳手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CIO徐偉的主持下,上海電氣集團首席信息官李靜、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信息中心主任王明政、華東師范大學信息辦主任沈富可、上海申通地鐵集團信息中心主任金濤、中化國際物流有限公司CIO肖鷹、復星醫藥CIO黃邦瑜六位嘉賓從工作當中最關注的,最熱點的技術談起,到新技術在企業、生活中應用展開一場思維碰撞的對話。以下是對話實錄,由暢享網整理。
圖片說明:從左至右依次為,上海金扳手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CIO徐偉、上海電氣集團首席信息官李靜、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信息中心主任王明政、華東師范大學信息辦主任沈富可、上海申通地鐵集團信息中心主任金濤、中化國際物流有限公司CIO肖鷹、復星醫藥CIO黃邦瑜
徐偉:大家上午好,應該說今天上午的演講非常有意思,涵蓋了整個IT的基礎架構、物聯網、PaaS、云端、大數據、人工智能,差不多是這一年當中最熱的技術了。我想問問嘉賓,我們嘉賓正好也自我介紹一下,你們在工作當中最關注的,最熱點是哪個?有哪些技術?
上海電氣集團首席信息官李靜:我今天也是過來聽了一個上午,覺得今天大會的主題都很好,也是過來學習。在這跟大家分享更多的是個人觀點,不一定準確,在這個方面大家都在探索。剛才我跟張處聊的時候也一直在說,現在新的概念很多,無論從大數據、傳感器、云平臺,這些方向都很多,幾個月就出現一個。我自己也理了一下,我們在研發的領域可能有創新型、跟隨型的。我們在研發的企業應用過程中也有一些創新型,也有跟隨型應用,在這些方面針對企業型應用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我這個企業所處的產業、行業怎么樣,結合現在新出來技術的成熟度,或者你希望它作為一個試點去采用一下新技術,改變一下大家的理念探索,還是說我打算用上去就改變一下,展現新的業務價值,這就是我們要談的問題。這些技術的應用是我們的關注,比如現在傳感技術,以前都有,但是現在跟以前不一樣了,未來對于裝備制造業來說,可能傳感器應用就會變得非常重要。大家剛剛還說我們以前是信息化,現在是數字化,什么是數字化,大家各有各的說法,聯想單總剛才講了一點我很支持,數字化現在改變的不單純是一個IT項目或者系統,改變的是業務運作的模式,萬物物聯也是一種模式,在物聯的技術上數字化的技術就體現了。從傳感、數據采集、數據分析處理,到最后所有的大數據分析,模型、所有的AI,這些的應用其實可能就是跟數字化相關。大家就發現,我們信息化時代說的更多的是軟件,軟件的品種,現在更多的是技術。但是這些技術又相互關聯,所以數字兩個字和數字化三個字有很大的概念和很大的區別。
圖片說明:上海電氣集團首席信息官李靜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信息中心主任王明政:我來自教育部門,從事教育信息化工作。講到數字化轉型正是現在教育非常關注的一點。大家有個共識,所謂的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可能有,或者即將有,或者說我們準備有一場革命性的變革,用今天的一種說法是顛覆性的變革。對管理來說,希望實現從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升;從服務來講,希望做到的是通過數字化技術提供隨時隨地的便捷服務,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教育中我們比較關注的熱點技術,一個是云計算,上海教育信息化現在的頂層設計一網三中心兩平臺,其中數據中心正在實現從傳統IT,往全面的教育云方向轉變,并在這些基礎上逐步積累大數據。另一個我們比較關注的是大數據對于教育教學的重要支撐。大數據如何驅動教學變革,積累學習數據,評價學生成長,從而支持差異化教育和個性化學習,這點我們還在不斷探索。第三個是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比如可穿戴的技術,通過移動互聯和物聯網技術實現對學生身體情況、學習過程狀態的記錄用于教學的輔助。再一個AI、AR和VR,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的技術。通過虛擬現實來對一些抽象概念的情節化,在課堂上不容易理解的內容或不易展現的內容,通過虛擬現實更好的學習和深入探究。這樣一些技術看起來有些散亂,如何在教學當中應用,促進教育的變革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在整體研究當中,我們也參考了一些國內外的研究結果依據。比如美國的《教學2030》講到學生培養從3R往4C的發展,21世紀綜合能力的培養是我們要利用數字化熱點技術來提升的重點目標。這些內容如有機會再和大家作進一步的交流。
圖片說明: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信息中心主任王明政
華東師范大學信息辦主任沈富可:我是自華東師范大學的沈富可,主持人的問題對于我們IT人來講蠻具有挑戰性的。我想我們IT所支持整個業務體系可以概括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位于底層的是一些硬件,基礎設施,最高層面是用戶接觸的業務層,我關注的是在中間層,也可以叫業務支持層,我們的工作重點就是:怎么樣選擇合適的技術,對我們的業務和服務有很好的支撐,同時在我們選擇的基礎設施又能解決它的可持續性。因此我想回答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我關注什么樣的技術,就是怎么樣選擇一種對業務有很好支撐,并且有很好的可持續的基礎設施,確實技術發展非常的快,剛剛聽了幾位專家的介紹以后也深受啟發。
中間層這些技術怎么樣落地呢?我覺得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挑戰,今天大會主題用了兩個詞,一個叫“創新”,一個叫“顛覆”。在教育行業當中,說通過IT顛覆教育還相當距離。怎么樣通過IT探討教育創新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主題的另外一句話是“IT決勝未來”,這句話我覺得跟創新有很好的呼應。我一直思考一件事情,我們有那么好的技術,在其他行業已經很好的響應用戶各種各樣的需求,為什么在教育行業當中差距就這么大?我覺得我們負責中間層的IT團隊應該肩負很大的責任,怎么樣選擇核心技術在你所在的行業當中落地,從而使得你服務的業務有一點的創新,有一點的融合,這個是我的追求。很高興跟各位能夠在這塊做一點分享,現在非常熱門的一個詞是教育大數據,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第一什么是教育大數據,大家能把它描述清楚嗎?第二如果這些是教育大數據,如何來獲取這些大數據?第三個問題獲取這些大數據又如何形成很好的反饋來支持教育?我希望在面向業務服務選擇各種技術的過程中,能把對業務的創新支持作為選擇依據,也希望我們各位同行能給我更多的啟發。謝謝各位!
圖片說明:華東師范大學信息辦主任沈富可
上海申通地鐵集團信息中心主任金濤:我是上海申通地鐵集團的金濤,上海地鐵目前有29公里的網絡,再加上39公里的網絡,上海地鐵網絡規模是全國第一。上海地鐵自從夏天以來客流帶寬不斷的提高,上海平均每天的客流1100萬。所以地鐵整個的發展和市民息息相關。
地鐵我們關心兩個問題,第一個是超大規模網絡的運營如何能夠組織好,這不是一條線。其實地鐵以前大家感覺很多一條線,現在已經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網。第二個就是做好大客流風險防范。這兩個事情要做好,離不開數字化技術。我們確定推進方向,第一個方向是乘客,如何把乘客納入到整個入網運營體系,這是非常關鍵。以往我們不知道乘客要去哪里,做什么,現在我們跟阿里合作大都會平臺,把乘客納入地鐵體系。另一個是地鐵超大規模的網絡帶來超大設施設備,設施設備的穩定運行保障軌道高速通暢的運行。這些設備的質量+監控,現在看起來是大的問題,在全面控制的功能網之外我們還要建立第二個性能與質量網,這個網基本是物聯網,通過傳感器把設備狀態指標聯系起來。通過物聯網對車輛全過程的在線監測現在也在做,這些數據我們以前沒有,以前都靠人工做設備的巡檢,定期的保養,現在我們收集這些數據,能夠做到設施設備在線監測,設施設備的預警和維修。一個是前端的置備,第二是后方大數據的處理,這兩塊是我們上海地鐵主要在考慮的技術方向,也是我們下一步重點探索的方向。希望上海地鐵也給上海市民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地鐵,謝謝大家!
圖片說明:上海申通地鐵集團信息中心主任金濤
中化國際物流有限公司CIO肖鷹:中化國際是中化集團第一家上市的公司,是國資委下面的公司,我們是做能源化工的央企。化工里面有很多的危險品,我們是可以從2級做到9級的,從危險品到易燃品。公司每年收入在100個億左右,擁有100多所化學品船,大船到小船都有,有船聯網,還有2萬多個罐,裝化學品,各種危險品,除了汽油其他都可以做,對于IT也是要求很高的。
在央企對IT整個要求不低于物流公司,我們在IT里面也有很大的投入。我們之前會去參加一些SAP高峰論壇,微軟、谷歌高峰論壇。這五年我們在國內,從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經濟,一直做到物聯網云,還有移動端,做的已經很超前了。剛才 DaoCloud 所說的插座的問題,我們已經開始做一些很好的基礎建設,也不輸給谷歌。我感覺中國的IT已經發展的很好了,如果大家找我的話,我們可以私下再談一些具體的東西,我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在各個行業里面,在各個組織結構里面,在整個中國,IT可以做很多的事情,然后我們可以多一些互聯網的思維創新,大家可以做很多更深入的東西,這就是我可以給大家的一些想法和啟發,謝謝。
圖片說明:中化國際物流有限公司CIO肖鷹
復星醫藥CIO黃邦瑜:大家好,我來自復星醫藥,我這個部門正式名字應該叫互聯網業務發展部。這個部門除了負責互聯健康等創新業務,還負責傳統的IT業務。為什么取這個名字呢?對于醫藥行業的大多數公司,在數字科技領域屬于較為傳統的公司,在互聯網時代希望能夠成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話,我們考慮先從組織建設方面取個更為前瞻的名字,當時和公司的管理層商量把IT部門叫做互聯網業務發展部。這個部門下面現在成立了兩個主要的中心,一個叫移動數字化能力中心,一個叫互聯健康創新中心。移動數字化能力中心就是我們所謂穩態業務,穩態業務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在不斷的進化,雖然底層是穩的,但是前臺越來越靈活。相對于穩態業務中強調信息系統穩定運行;敏態的互聯創新業務更強調要創新、要試錯、要快速迭代,所以需要走敏態的機制。這就是我們互聯網業務發展部名字的由來,其實是雙態IT。
簡單說一下復星醫藥,復星醫藥成立于1994年,是中國領先的醫療健康產業集團,目前已經在A股和H股上市(股票代碼:600196.sh,02196.HK)。復星醫藥在健康領域的業務涉及藥品、器械、診斷產品研發制造生產,醫藥分銷和零售以及終端的服務。這是復星醫藥的特色,在健康產業鏈里面,復星醫藥涵蓋了藥品研發與制造、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醫藥分銷及零售及醫療服務的所有領域。
如果再加上復星大健康的健康險和健康管理,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健康產業鏈我們都涉及到了。復星醫藥的價值觀是:關愛生命、不斷創新、精益求精、合作共贏。以往的產業布局我們更多在線下。在互聯網時代、數字化時代線上線下要融合在一起,我們這個部門業務的使命就是在這個大時代中如何從患者出發,以患者為中心打造從智能風險預測、智能診斷、到智能健康管理,圍繞患者的就醫全流程,為患者提供360度沒有漏洞的全周期解決方案。近期我們所關注的熱點技術,就是AI,人工智能。
前段時間互聯網非常熱,比如:互聯網醫療,醫療電商等。大家可能關注到一點,這些創新企業目前走的都不是很順,為什么會這樣?大家可以看互聯網在營銷為什么很成功呢?因為它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我有東西,但我不知道消費者在哪里,同時消費者有需求,但是他不知道這個東西在哪里買,互聯網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這樣兩端都得到了解決。但是在互聯網醫療這一端大家可以看到,我雖然把一個名醫和農村的患者連接在一起,但是事實上并沒有解決一個名醫缺乏的問題,互聯網解決了信息不對稱,但是由于供給端的能力不足,互聯網醫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核心醫療資源供給短缺的問題。我覺得在人工智能時代也許人工智能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它能解決中國整個大健康領域供給端能力不足的問題,也許通過人工智能的幫助,我們把供給端的能力問題解決,這樣整個和諧社會,健康中國才有可能,所以我們非常關注AI技術。
圖片說明:復星醫藥CIO黃邦瑜
徐偉:黃總最關注人工智能,你們已經做了哪些工作?
復星醫藥CIO黃邦瑜:我第一次參加這個會議,這個會場里有我微信的朋友不多。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就分享了昨天我們舉辦的第一屆復星醫藥人工智能峰會,微軟、科大訊飛、IBM、百度等這些廠商都有參加,也請了在健康領域的AI創新企業,例如癌癥早期篩查領域的一些初創公司。復星醫藥第一次200人的會場全部坐滿,旁邊站了40-50人,我們又安排了直播,大概有700個人在直播看,就說明我們企業里面也對人工智能非常感興趣。我們做了什么?人工智能領域還很新,我們非常關注這個領域里面比較創新的企業,我們自己有醫院,有醫藥、醫療器械、診斷試劑等制造業,我們產業在充分數字化后能不斷產生有價值的數據,復星醫藥的互聯健康創新中心也將整合各方資源,推動復星醫藥產業資源和相關數據公司、技術公司緊密協作,將這些創新方案落地,加速醫療健康領域人工智能產品的商業化進程。希望和各位未來也有機會合作。
徐偉:第一輪大家說的關注熱點我們再討論一會,肖總這邊對物聯網這塊比較關注,你們現在實際使用的過程當中,你覺得現在對你來說技術上的挑戰有什么?或者需要什么樣的支持?
圖片說明:上海金扳手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CIO徐偉
中化國際物流有限公司CIO肖鷹:肯定有,我們就是要把那個行業做到垂直,做到深,其他人沒法做的。在這個里面你要做到深,做到垂直,你靠以前的概念都不行,我覺得我們可能更依賴技術方面,你要把安全做好,如果只靠人管理的話,有時候會出現問題,但是你有一套好的基礎設施,預判,通過IT來實現。另外一方面在運輸方面,現在大家都在說人工智能,現在是初級的,很多像特斯拉的汽車已經可以說在道路上就可以自動駕駛,但是它不能做到真正的無人駕駛。在船的方面,我們已經開始考慮無人駕駛,如果應用一些人工智能或者大數據完全可以做到的,這會對你物流造成很大的顛覆。
其他就是大數據這些,我們主要是注重B2B的,在以前的概念下,就是把客戶的數據接到我們的系統里面,但是我覺得這個還是初級的,最終我們要把這些所有的B客戶當成C客戶,用更多的數據影響到他們,幫他們搭成一個物流的網絡。我們從布局來說,是更多的以服務為主的,而不是重資產。現在我們做到世界上排名第三,你要做到世界排名第一,你要有個新的思想彎道超車。
徐偉:其實今天在座的各位幾乎每個人都乘過地鐵,大家都用過公交卡,公交卡有多少?金總技術方面,大量的運營,內部的管理也是非常深入的。現在審計互聯,ETC幾乎全國互聯了,但是一卡通還沒有,從這個角度來說,你能夠有多大的力量去推動一卡通的實現?
上海申通地鐵集團信息中心主任金濤:這個不是技術問題,一卡通未來存不存在還是個問題。因為我們知道一卡通是先付費模式,不太符合現在大家的消費習慣,未來一卡通存不存在還是個問題。你剛才問題提到企業的IT部門對技術的影響深度,其實我說句老實話,我個人覺得技術的研發需求都來源于業務。IT部門只是和他們商量用哪個方向更合適,現在我們有很大困惑,很大的企業,或者很小的企業,其實很好選擇它的平臺。很大的企業不可能全球去網,肯定要用一些公眾的微信,或者電商的網絡。
上海地鐵很尷尬,企業規模也不小,然后地域范圍全市到處都是,從實質條件來說,自己主網也有的,但是現在從物聯網采用的平臺來說,到底未來會形成一個大家使用公共互聯網的云服務,還是說以私有的物聯網平臺為主,還無定論。
從技術的影響力我們更多是做技術的集成整合,而不是強塞的東西。剛才說超大規模往往運營組織上偏,一條線和30個車站,在一條線上跑,我也不需要跟別人協同,形成路網以后線與線之間的換乘,包括到站時間點、首末班車的銜接都是問題,這些都靠人想是來不及的。這方面我們的運維提出來很多AI的問題,能不能用電腦,能不能人機協作,機器幫我把一些簡單的量大的東西想清楚,我來做一些判斷和決策。但是路徑怎么走他也不太知道,中間怎么建模,怎么抽象這個業務,怎么把人和機器的協作調動起來,上海員工平均年齡32歲,一線的駕駛員只有二十幾歲,他們怎么樣把他們需要的服務和技術結合起來,這是我們更多的一些研究。
徐偉:沈總前面講最重要的是落地的問題,不管什么樣的技術都要在學校里落地。剛才我們說的這么多新技術當中,你選了一個學校中最需要的,有什么困難?
華東師范大學信息辦主任沈富可:我覺得做一個小規模的技術測試,是可以的,但對核心的業務能不能有直接的影響,并且是可持續影響,這才是更應該關注的。比如說教學,我們今天的新技術怎么樣很好用到教學中?例如我們的AR、VR、AI技術。我們一個班幾十個學生上課總不可能每人戴一個頭盔來上課,技術的引入怎么樣不對課堂教學過程帶來負面的影響,不要因為有了這個技術引入,而影響的課堂應該關注的內容焦點。我覺得這個或許是我們所謂的IT團隊應該更多時間去思考
徐偉:沈老師講的這個問題,我也想問問王主任,教育這塊,這個技術對教育本身,課堂本身,教委未來中長期規劃當中會重點關注哪個技術?AR真的會用嗎?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信息中心主任王明政:從教育部、市教委的一些導向來講,像AI、AR、VR、大數據、物聯網這些都是我們所積極提倡應用的技術。因為要實現教學的變革,必須要依靠這些新的數字化技術。這些技術使我們具備了能夠去改變的能力,但是具備這個能力不代表我們一定能夠改變,或者說我們不一定能夠在很短時間內改變,這個里面有很多除了技術以外的復雜因素。
首先技術應用有一個導向性的問題。國家對于培養一個孩子有目標,教育成一個什么樣的人,有各方面的要求。這些要求和我們具體的評價方式,以及社會的需求從理論上來講,這三者應該是協調一致的。但是實際操作當中會發生一些偏差。比如說我們的高考,之前的高考更傾向于應試教育,現在要改革,我們希望通過各種數據進行綜合素質評價,但是實現合理的、全面的評價有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實際操作當中可能很多人還是以應試為主,應試評價出來的結果跟社會的需求肯定有偏差。那我們IT技術在應用當中怎么去用,就面臨導向性問題。比如翻轉課堂,大家都知道很好,事先預習,課堂交流,效果不錯,但是在提高教學效率和應試效果中遇到了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從事教育服務的企業當中,很多通過翻轉課堂提供教學服務的企業,可能遠不如組織一批教學名師開補習班的收益來的更高更快。這是關于導向的問題。
第二,優質教育和個性化教學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我們期望通過數據記錄和分析評價某一個學生,了解他的身心特點和學習狀況,從而推進差異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我們暫且不說如何采集這些數據,以及如何進行過程性評價,說說我們可能遇到的一個問題。假使我們已經可以很精確精準地描述所有學生的狀況,那么我們怎么去全面實現差異化教學。之前很多學校都是大班,現在提倡小班化。小班化才能使老師有足夠的精力來面對這些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的變革,更多的還需要配套的跟進措施,比如師資力量的配備、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提升、教師利用ICT進行差異化教學的能力提升、教師在新的教學環境下的角色轉變和績效考核方式等等一系列問題,要牽扯到體制機制的變革。這種變革在技術的驅動下會往這個方向走,但是全面落地需要時間。
第三,技術和期望的偏差。大家都很關注AI人工智能,和AR、VR虛擬現實的技術。人的培養不是單純的學習知識,或者僅僅通過機器幫助你掌握一些知識和技能,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協調,情感交流,組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等等都非常重要。這些能力的培養,通過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一部分問題,在有些師資力量匱乏的地區尤為明顯。但是面對21世紀高質量人才的培養需求,人的因素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非常關鍵的因素。試想,此時此刻,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愿意,在單身的時候買一個機器人代替真人在家陪你聊天和生活。當然技術在不斷發展,人工智能也越來越強大,到某一天,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愿意用機器人陪你每天生活的時候,機器人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老師的可能性就存在了。技術發展當中,理想很美好,但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我們期望、我們也知道可以進行變革了,但在應用當中還會因為技術問題出現各種情況。
徐偉:以前李總講過,對企業來說,怎么把IT運用好,對企業來說是一個挑戰。
上海電氣集團首席信息官李靜:我剛才聽了好多嘉賓的觀點很受啟發,回過來我有時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對于我們行業來說,產業來說,我們為什么都在談一些共性技術。大家一直都在想時代會變成什么?這些新的IT產生以后,我們明天的生活是怎么樣,引發一個問題,我們面臨的產業和行業它的商業模式,它的運營模式會變成什么樣。我們IT現在做的事情還是不是明天做的事情?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首先要想明白的問題。想明白以后,我們知道了新技術,也看清了方向,我們能不能去做這些、該怎么去做,這也是很大的一個挑戰。
現在我們面對的是需求,以前對IT來說是支持,隨著新的技術產生,每個企業、每個單位的IT可能就是IT企業,它已經跟產品、業務、商業模式完全融合在一起。如果某一個行業說我不需要IT,我覺得這種行業在數字時代已經沒有了,以前工業時代可能會有。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最后還是落地,怎么落地?那就是我們的需求在哪里。
我們以前更多的是說,我們的企業IT是什么,大家說需求管理的智能。需求管理的智能就是業務合作伙伴,我們以前跟他說你有什么需求我幫你實現,現在更多的說你的商業模式上或者你的交易模式上這些你有什么需求,所以我覺得有了業務需求以后,我們想的更多的問題是我們怎么去實現。因為這個技術一旦發生,你的需求就會發生變化。你的需求一旦發生變化,你馬上想到我現有的IT能力能不能滿足這個變化。而且我覺得我們以前能夠簡單的應對,軟件找IBM就能解決了,現在你發現找不到能幫忙的人。
現在云很多,云的概念又是PaaS SaaS層面的,大家不一樣。在這個情況下,大家一直在說開源,原來一個企業不一定非要自己養IT人員,養技術開發型的人員。現在這個時代如果我不養幾個開發的團隊我們未來怎么辦呢?我覺得現在的趨勢是,好多公司IT的專業人員越來越多,而且是開發人員。在2010年之前好多人覺得不需要,我們可以外包,現在覺得還要自己養一點,因為找不到,前面被互聯網轉型掉了,后面B2B起來的,也是從外面走到里面,我們里面希望從圍城的里面走到外面。
我覺得從落地的角度來說,微服務架構就是很好的轉型。我們以前所有的應用程序,開發程序,很麻煩,發布過程也很麻煩。微服務架構就是互聯網的思維模式,我個人是非常認同微服務架構。從底層的角度也好,從容器技術也好,從快速的運維、自動化運維角度也好,真正滿足了自動化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終端的情景。在這個過程中,我所有的需求會迅猛發展起來,我們以前一套信息化系統用三五年都沒有問題,現在一個APP出來,一個月不更新,可能已經是頻率很高的事情了。在這個情況下,對IT來說一定要從運用架構上,從后臺去講。今天落地,我覺得對大家來說需要把握好。
徐偉:我也跟大家分享一個數據,這些創新的技術應用在8月8日的四川地震的災情分析,8月8日21點49分地震發的。22時,國家民政局減災中心已經把災情快速評估報告出來了,指出2.4萬間房屋可能會出現嚴重損壞,11萬間房間一般性損壞,死亡人數可能是10人至上百人。鳳凰網還說了一個新聞,6分鐘之后第一篇600字的報道是用機器寫出來的,這樣的應用對大家來說都有啟發,在企業里面怎么樣讓新技術落地,怎么樣讓新技術為我們企業的發展做出貢獻,我們在座的CIO也好,在座的廠商也好,應該共同考慮怎么去發展。
今天上午的論壇就到此為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