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高考改革在完善評價體系中邁出的重要一步,昨天,教育部頒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學校要為每位學生建立綜合素質檔案,包含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五個方面的綜合素質評價,高校將參考評價情況招生錄取。
意見規定,建立公示制度,暢通舉報渠道。建立檢查制度,對檔案材料真實性進行抽查。建立申訴與復議制度,對有爭議的結果重新進行審核確認。建立誠信責任追究制度,對弄虛作假者按照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給予嚴肅處理。
在上海中學原校長唐盛昌看來,首次建立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體現了一種強烈的教育導向:要培養全面發展、興趣見長的學生。除了學業水平,思想品德、藝術修養、身心健康和社會實踐都被列入其中。
思想品德評價如何量化,一直是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的難題。人大附中校長劉彭芝認為,教育部制定的評價標準,對“思想品德”評價內容具體化,避免流于形式。如《意見》中明確了可以記錄的具體活動內容、行為表現和典型事例,包括鼓勵學生參與黨團活動、社團活動、公益勞動、志愿服務等。
值得關注的是,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推出,對學生、中學、大學,都是一道“大題”。
復旦附中副校長方培君認為,在綜合素質評價上有所突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舉例來說,什么是體現綜合素質的具體活動,學校之間的篩選標準如何統一?作為基層學校的教師,對評價體系的推進非常期待,也希望在實踐中探索。
唐盛昌指出,綜合素質評價第一次有了相對量化的指標。他說,“現在中學負責做的就是搜集和整理學生真實的材料,不作定性評價,這些評價讓大學去做。”
市教委昨天透露,本市的相關具體實施辦法正在加緊修改完善、征詢意見。
不少專家聚焦“量化”二字。上海即將推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基本上指標體系將在教育部相關意見下展開,在量化細則上,上海有自己的特色和亮點。如,本市校園數字化和信息化水平比較高,一些區縣和中小學已經探索“大數據”評價體系,這些都可以與將來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無縫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