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諸多城市病,但城市發展和生態經濟是相輔相成的,并不矛盾。”在成都市新都區近日舉辦的“創新中國·城市生態發展與區域創新——2016新都論壇”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說。
姚洋說,城市化最大的好處是集約化,在城市內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成本會更低;而生態經濟本身也是一個創造收入、提高福利的過程。他說,“沒有必要遍地搞工業,我們應該集約化生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說,衛星城要貫徹生態文明理念,明確自己的發展定位和發展路徑;尤其要重視產業升級、優化、改造和共進的支撐作用,避免過于依賴房地產拉動經濟,變成“睡城”。“同時,應該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不要一個領導一個想法,老是‘換頻道’。”常紀文說,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重視科學規劃和民主決策機制。
生態城市發展國際委員會副主席、國際生態城市大會成員克里斯汀·米勒則倡導“城市村”的理念——把各個社區劃分為城市村,可以通過步行輕松到達目的地,它既包含生活場所、工作場所,也包括商業化設施。
智能城市發展權威、庫拉索智能國家大會主旨嘉賓喬·韋曼提出了智慧生態城市的概念。他認為,智慧生態城市旨在運用先進的IT技術來提升能源和其他資源效率,關注全球環境,滿足居民的愿望,以此保持“人與地球的平衡關系”。
“我們通過在云端集成更多的個性化服務,能夠避免終端客戶占用大量的內存,從而簡化操作、節約能源。”喬·韋曼舉例說,通過大數據在云端的集成,可以針對需求設計飛行路線,并對不同的路線進行優化,提升航空公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