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每個城市或多或少都創造出體現本地特點的經驗做法,但別人的經驗能否拿來就用呢?專家們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每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網絡硬件水平、民眾需求是不同的,需要從實際出發,選擇合適的路徑。這并不排除城市間存在的共性,比如在智慧城市建設機制上,沈陽、寧波、本溪等城市都拋棄以往單純依靠政府投資的模式,積極采取購買服務、市場化運作等模式。
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原有問題會加劇,新問題會不斷出現,智慧城市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顧德道認為,建設智慧城市不僅是為了讓城市更“智慧”,也為了讓居民生活更便捷,生態環境更優美,終歸是為了解決城市病,這是個綜合性問題,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實現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應跳出智慧城市看智慧城市。寧波建設智慧城市6年來,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得到快速提升,2015年全市智能裝備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46%,不久前獲批全國首個“中國制造2025示范試點城市”。這說明,智慧城市建設與本地相關產業能夠實現互促互動,協同發展。
沈陽市也特別看重這一點,已經出臺的《沈陽市智慧城市總體規劃(2016-2020年)》,著力推動智慧產業和智慧城市建設協同發展,在全力推進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和智慧城市建設推進過程中,溢出效應將會逐步顯現,推動沈陽市由東北地區區域中心城市向國際化中心城市邁進,帶動沈陽經濟區全域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