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出的口號。6年過去了,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城市化率在2015年達到了56.1%,而越來越多的“城市病”爆發,讓城市化成了公共管理的重要命題。
11月3日開幕的第十一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技術研討會上,首次提出“創新·共享”主題。“互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被認為將是未來應對城市發展問題的重要解決方向。而4天前,10月31日世界城市日論壇上通過的《城市發展廈門倡議》中,同樣提推動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智能化,使科技創新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動力。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500個城市在進行智慧城市試點,并均出臺了相應規劃,計劃投資規模超過萬億元。 “智慧城市”這一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中提出的想法,正在從概念走向前臺。
從缺口到市場
在大城市找到一個停車位平均要花多長時間? 統計顯示,至少超過20分鐘。
根據工信部的數據,目前中國汽車保有量已超過1.72億輛, 今年1~9月,汽車銷售同比增長了13.2%。然而,一個此前被忽視的事實是,停車位的增長并沒有達到同樣的速度。
目前被廣泛引用的數據來自國家發改委:我國停車位缺口超過5000萬個。目前我國大城市小汽車與停車位的比例約為1∶0.8,中小城市約為1∶0.5。而按照國際慣例,汽車保有量與停車位比例,應該在1∶1.2~1.4之間。
車位數與車輛數的倒掛約在0.5~0.8∶1,這成為停車難、亂停車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這僅僅是停車難、停車貴的一面。困難的另一面是在停車位不足的情況下,一部分停車位其實并未被很好的應用起來:要么不開放,要么太貴了讓人難以承受。
原因也很簡單,目前國內停車位90%由小區、企業管理,只有10%左右屬于政府部門管理的公共車位。
停車難這件“瘋狂”的小事兒,其實正是過去20年以來,中國完成從農村遷移至城市將近4億人口的過程中,城市化基礎設施配套供給不足的一個縮影。
那么,從5000萬個停車缺口到一個價值萬億元的市場之間距離有多遠? 現實看,至少隔著兩個政策。
2015年8月,發改委出臺了《關于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是國家解決停車難這一城市病的一個關鍵節點。其中明確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個人可申請投資建設公共停車場原則上不對泊位數量做下限要求。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城市停車設施。同時,在新建、改擴建公共停車場建成營業后,將減少并逐步取消周邊路內停車泊位,加強違法停車治理,嚴厲打擊無照經營、隨意圈地收費等違規經營行為。
一個月之后,9月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城市停車設施規劃導則》,首次明確指出,城市停車供給總量應在停車需求預測的基礎上確定。規劃人口規模大于50萬人的城市,機動車停車位供給總量宜控制在機動車保有量的1.1至1.3倍之間;規劃人口規模小于50萬人的城市,該比例宜控制在1.1至1.5倍之間。 將逐步縮小政府定價范圍,全面放開社會資本全額投資新建停車設施的收費。
隨著停車場產權明晰和停車費定價放開兩個條件“松綁”,作為汽車后市場服務的重要一環——停車運營服務領域迅速吸引了數以億計的資金進入。
在短短兩年時間內,有超過10個智能停車平臺獲得了資本加持,最新的一個項目是2016年11月2日,互聯網停車公司“停簡單”宣布完成B輪融資,這一項目是通過互聯網把碎片化的停車資源連接起來,打破信息孤島,提高車位和車主的供需匹配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互聯網把車主連接起來,實現停車位共享,盤活閑置的停車資源。該公司聯合創始人閆亮透露,本輪融資金額達數億元人民幣。
“5000萬個以上的停車停泊缺口對應每年有幾千億元停車費的交易規模,而且作為一個高頻剛需,停車產業利用新技術、通過新業態對既有資源利用效率進行提升,是為智慧城市、智能交通解決方案進行的一種探索。”閆亮表示,尤其定價權放開之后,實施細則下放到市級政府自主執行,這降低了民營資本的進入難度,所以也讓原本“小眾” 的停車產業得到了資本的重新估值。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智慧城市發展聯盟理事長李鐵在2016濟南·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創新大會之“新型智慧城市發展基金研討”會上指出,過往政府搞智慧城市的項目比較多,資金基本上來源于政府。但行政部門的運營經驗有限。“當前越來越多的政府開始考慮和社會資本合作來破解智慧城市建設資金使用難題, 企業會把任何一項科技的手段放大到極限獲取企業收益,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技術變革來拓展的技術應用空間。”他表示。
從資本到機遇
政府的難題,往往就是市場和資本的機會。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支持報告》顯示,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市場規模超過了7000億元,政務、醫療、交通等領域,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效果。“十三五”期間,在政策推動;互聯網普及;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科技公司積極發力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設市場規模可快速上漲至4萬億元。
這樣的風口產業正是引來資本巨鱷的關注。在停簡單的B輪投資方名單中,復星集團、紅星美凱龍以及中民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民投”)赫然排在最前面。
在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看來,未來中國市場的投資機會有兩個關鍵:生活方式和互聯網。復星集團在投資邏輯上看重創造家庭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的綜合解決方案,而互聯網是整合這個場景的重要技術。
一次性拿出30萬個停車場資源的紅星美凱龍集團董事長車建新則看重通過整合智能化交通數據,補全智慧商場的入口短板。
在新能源上游光伏領域大手筆布局的中民投則將智能停車應用作為新能源汽車租賃和充電樁業務產業鏈延伸的重要布局。
不難看出,心思各異的資本盡管目的不同,但無一例外是看好智慧城市作為實現產業投資目的重要場景的作用,這也是此次他們聯手投資“停簡單”的緣由。
目前,國務院審批的《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已公布近兩年。截至2015年9月,我國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76%的地級以上城市,總計約500多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大力推進的PPP(公私合作模式)中,大量的市政建設和基礎設施項目與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共生。從財政部入庫項目看, 覆蓋19個一級行業,其中市政工程、交通運輸、片區開發等3個行業項目數和投資均居前3名,項目總數占比52.7%,總投資金額占比65.2%。
今年下半年以來,國務院緊抓促進民間投資政策的落實,先后派出督察組和督導組赴地方開展工作,在9月份進行的國務院第三次大督察中又將促進民間投資列入工作重點。隨后,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比如,破除制約民間投資增長制度的限制,加快推進PPP等。這也使得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民間資本的進入將得到更為明確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不過,PPP模式落地現在最大的難題還是運營收益不足。” 復星地產控股副總裁、星景資本總裁溫曉東表示。星景資本是復星集團、復星地產旗下專業的基金管理公司、唯一的PPP投資平臺。
近日財政部第三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示范項目的發布顯示,示范項目的“入庫”總數已達745個,但截至今年9月末,前兩批示范項目落地率僅為58.18%。
在他看來,由于PPP模式涉及的項目大多具有一定的公共產品屬性,這對民資進入后的運營能力有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