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陳勇參加完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建筑博覽會回來后,一直沉浸在喜悅中。在博覽會上,他帶去的智能家居系統解決方案與一家集成吊頂公司達成合作。更大的驚喜來自于對發展趨勢的把握。“在建博會上,我們看到衛浴、門窗等傳統企業都在努力向智能靠攏,這意味著我們走對了。”陳勇說。
以創新之姿,搶占智能家居的“風口”,陳勇的公司估值從400萬元增加到2000萬元,只用了不到1年時間。
在陳勇眼里家居智能化無疑是未來發展趨勢。
在離職創業前,陳勇在長虹工作了9年,負責芯片開發。曾參與了長虹語音芯片的研發,而語音識別+物聯網技術,正是智能家居的關鍵支撐。
2014年3月,在長虹出臺鼓勵內部創業的政策后,陳勇帶領的技術團隊通過了內部創業路演,獲得長虹70萬元投資。除了投資,長虹還提供了優厚政策:包括陳勇在內,初創團隊10多個人都出身于長虹,創業前9個月的工資仍由長虹提供,標準與離職前相同,同時還提供了9個月免費辦公場地。
公司成立時,陳勇選擇以黃金分割數的近似值0.618作為公司名稱,一方面代表著追求完美,一方面也難掩雄心:數字符號是沒有國界的,要將其做成一個國際品牌。
這兩點,在公司第一次產品大討論上體現得非常充分。對于公司首款產品的方向,初創團隊有兩種意見。一是“簡單版”,做技術難度較低、開發周期短的智能家居單品,例如智能照明、智能開關等,這也是當時行業內的主流做法;另一個是“高難版”,做集合各種智能單品的整體系統。
當時,團隊內大部分人傾向于前者,因為做系統風險很高,意味著底層技術架構難度指數級的增加,開發周期和成本都將大幅提高,同時也缺乏清晰的商業模式。但陳勇力排眾議,選擇了開發系統。他的理由是,“這個領域目前還沒有真正的巨頭,要脫穎而出,就必須要冒險,拿出不一樣的產品才能領先對手。”
效果也如陳勇所預料,在公司參加的首個競標中,競爭對手都是將不同智能單品“組合”起來的,穩定性和易用性遠遠落后于整體開發的智能家居系統。這一筆140萬元的訂單,讓公司迅速走上了良性循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