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啦啦,天在下雨……”對于有意進入寬帶接入市場的民營企業來說,2015年末迎來了“雨季”。
雖然工信部頒布的《寬帶接入網業務開放試點方案》早在2015年3月就開始正式實施,不過各地通信管理局對于試點牌照發放比較謹慎,直到去年6月江蘇、山東等地才開始發牌,而且下的只是“零星小雨”,少數幾家企業獲得牌照。到了年末,“小雨”轉“暴雨”,各地通信管理部門密集發牌,“現在61個試點城市全部都有牌照發放,牌照總數近110張”,寬商智庫民營寬帶產業聯盟秘書長鄒學勇對《IT時報》記者表示。
年末密集發牌
寬帶接入業務是繼移動通信轉售業務之后,電信業向民資開放的重要領域。
2014年底,工信部發布《關于向民間資本開放寬帶接入市場的通告》,寬帶接入網業務開放正式被擺上臺面,試點方案從2015年3月開始實施,試點期三年。寬帶首批試點城市包括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等16個城市,北京在2015年5月被列入試點城市,到了2015年9月工信部擴大了民營寬帶試點范圍,新增了44個城市。也就是說,目前共有61個民營寬帶試點城市。
到2015年中期,只有江蘇、山東、黑龍江等少數地方的通管局向民企發放了試點牌照。到了年末各地密集發牌,北京、海南、陜西、四川發放了首批牌照,湖南等地發放了第二批牌照,江蘇則發放了第二批和第三批牌照。
“有些地方發放牌照并沒有對外公布,比如上海,據我所知共有8家企業獲得試點牌照”,鄒學勇說道。據悉,上海8家獲得試點牌照的民企,大部分之前已經獲得駐地網牌照,這次獲牌后經營寬帶業務更加名正言順,而且業務范圍得到擴展。另外方正寬帶也在上海獲得試點資格,方正寬帶之前在北京等地經營寬帶業務,有一定的用戶群體和品牌知名度。
為何各地通管局不約而同在年末向民企密集發放寬帶試點牌照呢?“因為政府部門有要求,到2015年底至少要發放100張牌照,切實落實寬帶接入市場向民資開放。”鄒學勇說道。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則認為,讓民資進入寬帶市場并不難,對于監管部門來說,難的是如何創造出有利條件,讓寬帶市場真正實現充分競爭。
從灰色到白色
“寬帶中國”戰略、“互聯網+”戰略的深入推進,需要民營企業生力軍的加入,從而進一步提升信息技術設施水平和推進“提速降費”的繼續實施。
現在這股政策東風盡吹,讓此前很多行走在灰色地帶,開展寬帶業務名不正言不順的民營企業走到了陽光底下,可以大張旗鼓地發展業務。
寬商智庫民營寬帶產業聯盟之前有過一次調查,全國經營寬帶接入業務的企業有上萬家,用戶規模從千人到幾十萬、上百萬人不等,大部分企業的用戶規模在5萬到20萬之間,而且這些企業大部分都沒有獲得正式業務許可,也就是外界所稱的“黑寬帶商”。比如某市一家獲得試點牌照的民營企業,在當地通管局網站上沒有查詢到其之前獲得駐地網牌照,但是在當地開展寬帶接入業務已經有多年時間。
“2016年,民營寬帶試點范圍會繼續擴大,試點城市會達到上百個,”鄒學勇說道。這對更多地方的“黑寬帶商”來說是個好消息,有了“漂白”的機會,可以正大光明地開展寬帶業務。
除了試點城市有望擴大,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另一個政策利好是工信部最近對《電信業務分類目錄》(簡稱《目錄》)進行了調整。《目錄》調整后,更有利于民資進入電信業。除了對移動通信轉售業務進行了明確界定,針對寬帶接入網業務《目錄》調整設立了“網絡接入設施服務業務”,并在該類別下新增“有線接入設施服務業務”子類,為未來具備條件的企業申領相關業務經營許可奠定了基礎。
不創新就沒活路
有了虛擬運營商的“前車之鑒”,現在外界對于民企大規模進入寬帶接入市場實際上有著擔憂。虛擬運營商出現之初,業內和外界人士都寄予厚望,但現實總是比想象要殘酷,虛擬運營商的日子過得有些艱難。
民營企業進入寬帶接入行業,可以在“最后一公里”自建網絡,話語權要比從事移動轉售業務更強一些。不過在鄒學勇看來,挑戰依然非常巨大。
“民營寬帶不能再走老路子,靠每月或者每年收取寬帶費作為商業模式。如果走這條路子,很難出人頭地。”鄒學勇說道。求生存謀發展,民營企業必須要靠創新,開創新的寬帶運營模式。“隨著民資寬帶商的進入,免費寬帶或將到來,他們可以通過內容和增值服務收費,來彌補減掉的月租費收入。”鄒學勇認為,一方面這有利于“降費”,另一方面也為民營企業打開新的窗口。
但民營企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用戶規模普遍較小,很難形成規模經濟,導致增值業務比較難做起來。但是,增值業務做不起來又很難吸引更多的用戶加入,進入了一種非良性的閉環。民營企業如何打破局面,需要做更多的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