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近日在2015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高峰論壇上表示,智慧城市建設要因地制宜,創新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創新建設運行機制與投融資模式,加大引入民資力度。(7月13日《中國經濟網》)
智慧城市建設涉及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體制,其行業分工明確、具體,智慧城市上游是產品供給、中游是系統集成、下游是運營服務,環環緊扣。這要求政府在引入民資時,必須把民營企業作為智慧城市橫跨所有產業鏈條的運營骨架來對待。在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等基礎系統中,大大小小的企業都按照智慧城市的運行規則和人們需求的方式運營。不能盡快融入“互聯網+”時代的企業注定面臨生存危機,智慧城市建設存在著巨大商機,任何一家有意角力智慧城市建設的企業都不會白白任由“這塊大肥肉”從自己嘴邊丟失,政府必須在改造傳統產業和服務業上,為融入智慧城市建設的企業創造更大、更多、更好的營利空間與機會。
吸引眾多民資參入到智慧城市建設中來,必須看清楚智慧城市時代的企業是面向服務、以用戶為中心的開放創新形態。這就要求政府在吸引民資參與智慧城市時代建設中,不是簡單地在引資數量上作出一個數字化的要求,必須圍繞著“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在具體投資項目和內容上給企業一個非常明確的規劃,讓企業在投資時,能夠看到豐厚的回報。可現實的狀況是眾多想融入互聯網時代的企業,并沒有從沿襲工業時代以來的面向生產、以生產者為中心、以技術為出發點的相對封閉的形態中掙脫出來,企業雖然進入互聯網時代,可經營理念和方式還停留在老一套上,這就要求政府在吸納民資時必須以統籌治理來倒逼傳統企業加快在生存方式、工作方式、組織方式、文化形態的深刻變革,盡快適應智慧城市時代建設的需要,從而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加快和提高傳統產業和行業的轉型升級的速度與質量。
開啟智慧城市時代建設新征途,政府在引資策略上的優化,實際是融資模式需要的一種探索與創新,反映到實際的應用上,則凸顯出引資效率的提升,尤其在“智慧城市+金融創新”上尋找到吸引民資的契合點———不是簡單地在數量上求突破,而是在融資質量上創高效;不是簡單地推動互聯網+傳統產業,而是在互聯網+中尋找傳統產業和行業的轉型升級的節奏和效率;不是簡單地以引入多少民資為考核重點,而是為未來企業的戰略、組織結構、內部文化和盈利模式的重塑提供可能。不僅能夠讓人們在智慧城市里享受最便利的生活創造,而且能夠讓企業創造可觀的技術應用和營利空間,從而實現人民生活質量提升、改善,和企業創新能力、制造能力和營利能力齊頭并進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