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已完成,其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集中在于運行管理。中國正經歷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與綠色化同步發展,智能城市是實現‘五化’的抓手。”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說。
潘云鶴是在4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2016國際高端研討會上作上述表示的。他分析了智慧城市的全球興趣,中國智能城市發展的目標、道路和模型。
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依托中國工程院在京建設的國際性、綜合性工程科學與應用技術知識中心。本次研討會主題為“知識服務與智能城市”,包括20多位知名院士專家在內的400多名國內外代表在京出席了會議。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認為,智能城市是信息化發展進入深水區后城市創新發展的新境界,是大數據發展的主要載體,是“互聯網+城市”的主要形態。“為解決全球范圍內城市人口不斷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安全隱患等問題,建設智能城市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周濟說。
圖靈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羅杰·瑞迪分析了智慧鄉村在21世紀的作用及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提出應從基本服務角度尋找解決方案。德國工程院教授伯納德·穆勒認為,智能和知識系統能夠幫助塑造現代生態城市,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
“近30年來,信息力量迅速壯大,成為除物理空間、人類社會以外的第三空間,即信息空間。智能城市的本質是運籌好三元空間,提高城市發展水平和市民生活水平。”潘云鶴說。
潘云鶴認為,在“五化”中推進智能城市的策略可以概括為三個字:用、通、深。用,即以實用性為目標,抓核心問題解決主要矛盾;通,即打通數據孤島,加強大數據聯通;深,即運用大數據、網絡化和人工智能,深度推進高水平決策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