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在近年來作為一個火爆的詞匯,卻一直甚少有人給予準確的定義。有人指出,現今我們談論的許多智慧城市概念,大眾往往被 IT 企業綁架,用來推銷其產品;同時,也被政府部門綁架,用來建立一些各自為政的信息孤島;另外,這個概念還被新詞誤導,諸如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等等。
在近期一場關于“智能城市”的討論當中,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前副部長仇保興拋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傳統的城市+以人為本+建筑+自然環境=智慧城市。在這個過程中,既有傳統的物理存在,又有“互聯網+”這些為人服務的軟件部分。概念僅止于城市,若要延伸到所謂“智慧地球”,就大錯特錯了。
仇保興說,目前智慧城市主要有三個類型。“第一個是用智慧手段治理城市病:擁堵、水污染、供水、自然災害的威脅,這是應用層面;第二個是為節能減排服務,為未來服務,碳排放等人們過去看不見的東西可視化;第三個是利用信息平臺提高政府治理的績效,方便百姓監督。”
在論壇上,他打趣說,系統本身是“傻瓜”,只能作忠實記錄,實現智能化則需要更多人為因素介入。“現在城市人群經常碰到的路面擁堵、活動空間不足等問題,都需要運用智慧信息解決。”他進一步說,10 年前,人們理解的“智慧交通”就是收集城市里全部紅綠燈交通信息,匯總報到局長辦公室,司機看不到、更用不到,局長們拿著信息也不知從何下手。“現在,我們常用的軟件‘滴滴打車’,其平臺上的開放數據令每乘客都享受得到,而且是完全自助的。”
仇保興以中國鄉村發展面臨的問題作為例子闡述,這當中留守老人的問題最為突出——天災、人禍、屋子漏。在互聯網思維模式下,天災是氣象信息服務、水利工程能夠緩解或解決;老年病、大病全可以通過醫療保險體系實現報銷;房子問題也可交給網絡來解決。
仇保興認為,鄉村本來就是去中心化、去工程化、去大型化、去所有權化的。過去在鄉村設立民兵室、圖書閱覽室等做法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中國已實現一輪又一輪的技術革新,應借助互聯網幫助更多農民銷售農產品。這個行業大有可為,而且是尚未充分開發的領域。
仇保興認為,政府應主動順應智慧城市的變化,敢于拆除樊籬。過去的政府是權力中心市場中心,現在需要把一些功能分散化,自己敢于擔當配角。去權力中心化是關鍵,在一些領域還政于民。“滴滴打車提供了那么多服務,可他們自己有車嗎?” 也要去工程化,不要過于依賴基礎設施拉動經濟指標,更不要把自己當作無所不能的全才。做到這些就算成功了。
仇保興提出,互聯網企業應以服務為先導,擁抱服務。勿以技術為先、金融為先,應打破部門之間的隔閡,倒逼改革措施出臺,促進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