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個例子來說,停車難是城市居民經常面臨的一個問題,我們找不到車位,也不知道哪里有車位。那么假如我們能夠開發出一種智能APP軟件,我們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通過手機軟件就可以查詢出哪里有停車位,那豈不是十分方便?如果我們能夠做得更好,我們或許通過這樣一款軟件在家中就可以查詢到目的地是否有停車位,從而合理選擇我們的行程。如果再進一步,我們甚至可以通過軟件實現預訂停車位。我想這樣一個生動的例子就是智慧城市大脈絡中的一個細微體現,我認為這個目標在不遠的將來就會實現。”在近日舉辦的2016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創新大會(以下簡稱"創新大會)"上,中國智慧城市產業聯盟秘書長、泰華智慧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述杰一席話讓人豁然開朗。
所謂“新型智慧城市”,是以為民服務全程全時、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數據開放共融共享、經濟發展綠色開源、網絡空間安全清朗為主要目標,通過體系規劃、信息主導、改革創新,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進,實現國家與城市協調發展的新生態。
據了解,過去幾年間,我國近300座城市開展了智慧城市建設試點,有效改善了公共服務水平,提升了管理能力,促進了城市經濟發展。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不斷推進,隨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入,以及網絡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和“數字中國”建設的不斷發展,城市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新的要求,這不僅推動了傳統意義上的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進,更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那么,新型智慧城市究竟離我們還有多遠?建設步伐又該怎么走?就此百姓關心的問題,記者在本次創新大會上進行了采訪。
智慧交通滿足個性化出行需求
“用大數據創造一個交通體系,出門前即可幫你安排好出租車”
“大數據時代來了,在今天這個時代,人們的出行越來越強調個性化,就是越來越強調滿足個人的需求,包括時間和空間。我們可以在我們的計算機體系里面建立一個虛擬的城市,因為今天我們有足夠多的數據和信息來支持,把一個真實的城市里面,利用城市大數據的概念,從包括人口的情況,住房的情況,交通的情況做成模型化,通過對這些體系的研究,構建成一個虛擬的城市,通過對這個虛擬的城市,來分析我們這個城市各個體系之間存在著什么問題,或者是說一旦發生一件什么樣事情的時候,整個城市的各個體系之間,會怎么樣吻合性的互動。比方說如果我對這個城市交通足夠理解,我就可以把整個人口移動來仿真,包括人口的流動,包括住房建設的政策等,所有一切其實都可以實現在我們計算機虛擬的城市里面。這是我們目前研究的一大方向,期待著未來有無比巨大的智慧城市運行后臺,用這樣一個虛擬的體系來測算,才有可能預測未來。”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吳建平說。
吳建平表示,為了滿足這樣一個虛擬城市的研究,未來在大數據時代,可以通過手機數據,或者是其他的數據,來獲取更多的信息,來了解每一個人的出行需求,個性化的出行需求,從而創造一個交通體系來更好的滿足每一個人的個性化出行需求。“在今天這個智能手機大概人手一個的時代,我們做出行需求調查,無需再去挨街發放調查問卷,只需基于手機APP把幾個要點的問題匯總,通過GPS定位把后臺的數據庫直接上傳到計算機,通過自動化來探索高度個性化的出行。比方說一旦你用了手機APP,進行出行調查以后,可以精確到每一個時段,比方說你晚上9點57分到早晨8點15分這一段時間在家里,然后8點15分你出門去工作,包括你乘坐的交通工具和路上的行程位置都可以調查得很清楚,而且每一次出行都可以記錄。因此我們就可以很便捷地制定精細的規劃,來滿足出行的要求。”吳建平說。
吳建平表示,未來通過對每個人出行的調查,可以提供有針對性的精細化出行服務。“比如說根據你的出行計劃,可以叫一輛出租車等等,但這依賴于出行大數據調查的逐步完善。”
智慧能源支撐生態城市發展
“你家發的電我可以用,隔壁的熱水我也可以用”
智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能源的支撐。新奧集團能源研究院院長朱振旗認為,智慧能源是建設生態城市、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十三五’規劃要做智慧城市,其實就是要打造綠色、低碳的城市生活空間。低碳、環保對于城市的運行程度,減輕能源和環境的壓力,支撐智慧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朱振旗認為,發展智慧城市,用能既要安全穩定,又要經濟共贏,還有節約高效、清潔低碳?;ヂ摼W時代提出“互聯網+”能源,能源要高度的耦合,要將信息網、電網、信息網、熱網結合起來,加上信息和網絡,進行智能的能源調配。
“有了互聯網信息互通以及一系列的技術,將來我們可以建設一個泛能源的網絡,將各種各樣的能源比如可再生能源、綠色能源、低碳能源的信息匯集起來,整個供能由集中或單一的能源形式逐步向分布式和分享方向發展。如果這個能源生產模式的分布式和共享性能夠實現,那么你家發的電我可以用,隔壁的熱水我也可以用,都可以計量。我們現在在做泛能網的標準體系,只要有規則這個事可以做的到。”
朱振旗表示:“能源平衡的消費方式,這是供需互動,有序配置,節約高效。計劃經濟時,用戶用電太多了,就要拉閘限電,這不屬于雙向供需互動。而將來有了智能的系統,供需互動越來越容易了,將來城市能源就有望朝多邊協同發展。我們現在講能源,不講信息,你家里今天用多少,明天用多少,怎么用的,隔壁是不是比你家使用能源更為經濟合算,你都不知道。而智慧能源系統完善后,將來能源與信息在家庭、城市小區、小區內不同的用戶之間都可以進行比較、協同,這樣將為能源的智能控制和智能調配打下非常好的基礎。”
“現在城市能源系統是單一的,電力就是電力,燃氣就是燃氣,將來能源作為一個主題,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在里面活動,這是協同。中國是以煤為主的大國,70%來源于煤。我們要探討如何高效清潔利用煤,把煤清潔化利用好了,再加上可再生能源,國家能源才能清潔化。分布式能源與集中式能源需要協同發展,能源共贏與能源消費是我們需要處理好的關系,利用信息技術打造一個能源網絡,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智慧城市一定要做好智慧能源,智慧能源要協同好很多關系。處理好這個關系,城市才能健康發展。”朱振旗說。
智能管網讓城市運行更安全
“做到人一走到什么地方,就了解這下面的管線”
地下管線在城市運轉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被視為人體的生命線,就像人體的血管一樣支撐著城市的運轉。另外,地下管線還發揮著標志地域性的作用,標志著一個城市發展繁榮的程度,因為它不單單只是發揮著傳輸資源、能源、信息、排泄廢物等作用,同時也涉及到們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利用,以及城市防災減災能力的表現。
據正元地理信息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李學軍介紹,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地下管線的建設和發展已經達到了空前的規模,而且種類繁多、錯綜復雜、密度空前。“我們已經在開展過地下管線統計的城市做過統計,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為30公里左右,最密集的城市已經突破了50公里,就是1平方公里之內有50公里的地下管線在運行,發揮著它的功能。地下管線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掩埋于地下,平時我們看不到摸不著,特別在是一些觸目驚心的事故之后,我們才感覺到我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腳下的地下管線威脅著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無論是從安全的角度,還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都需要我們來保證地下管線能夠安全、穩定、綠色的運轉,真正的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李學軍說。
李學軍認為,通過運用現代技術實現智能化、自動化管理,將有效保證城市管網安全、穩定、綠色、高效運行。推進智慧管網的建設,首先要清楚管線的位置和類型,對既有的地下管線通過技術手段做一次的全面的會診。針對診斷之后發現的管線問題,要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整改。同時,通過建設綜合監管平臺,把已經檢測到的信息加以利用,使整個管線的生命周期在掌控之中,提升預警功能,在事故的萌芽狀態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措施,真正地做到對管線事故的預警。
“我曾經提出智慧管網就是利用相應的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傳感器技術、智能技術構建可視可控的管網運行環境,感知它的運行狀態,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分析相應的數據,為我們的應急、預警提供相應的決策依據,使我們的管線真正實現本質安全。”李學軍說。
“我們要發揮實時監測的手段,監測管線的狀態,使我們的管線處于可控狀態,因此管線智慧化建設應該從大數據的角度去認識和理解,我們不單單是考慮到管線本身的數據,跟他密切相關的環境,包括地上、地下,我們都要建立監測系統,做到人一走到什么地方,就了解這下面的管線,一旦發生事故,可能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希望我們能夠和大家聯合起來保障管線安全、保障城市的安全。”李學軍說。
專家觀點
智慧與否市場決定
談及新型智慧城市的發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呂衛鋒表示:“因為中國處于城鎮化非常迅速發展的過程,在五六年當中有一兩億人進入城市,所以這個發展需求和國際發展需求相比有更強烈的需求。這就面臨一個機遇,國際城市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演進、小步快跑的過程,國際的發展更關心綠色和低碳,所以發展過程中我們強化了建設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新特色的智慧城市。去年‘互聯網+’概念提出,我們深刻意識到城鎮化建設,尤其是城市建設,需要和信息化進行深入地融合,物理城市與網絡城市深入融合,拓展城市空間,在拓展城市空間過程中需要推動城市的管理創新。”
呂衛鋒認為:“智慧城市智慧不智慧,拿出來溜一溜,市場決定。在這個階段中我們圍繞智慧城市,更多考慮實際效果,于是提出了城鎮化以人為核心,圍繞人生需求,推動城市向公眾服務以及‘互聯網+’方向協同發展,更關心城市當中的數據連接、開放和共享。在這個階段當中,我們需要的是什么?是平臺。因為在‘十三五’規劃當中,我們要建設智慧城市,提供更好的環境,目標是讓老百姓過得安心、舒心和省心。誰的解決方案能夠讓老百姓安心,誰的系統能夠讓老百姓舒心,誰的數據能夠讓老百姓省心,誰就能夠贏得市場。所以我認為智慧城市進入新的階段,這個是由市場決定的階段,不單單是依靠政府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而更多的是靠老百姓的投票決定了智慧城市的發展道路。”
智慧城市的有益探索
智慧社區提升居民服務質量
談及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社區建設,建業集團副總裁陳劍介紹說:“隨著技術水平的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建設和突飛猛進的發展,技術手段越來越多。要求開發企業在開發建設階段和政府已經建立的智慧城市進行有效的連接,給最終給業主和老百姓提供更便捷的服務。在社區當中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和人的連接越來越少,我們經常說遠親不如近鄰,鄰里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信任度非常高的感覺。我們現在做的事情是通過互聯網、社區的舍短,通過技術手段把鄰居之間聯結在一起通過不同的事業、不同的興趣進行組合。”
陳劍認為:“通過天然的信任感,這樣的融合可以在鄰居之間產生,比如說相關的興趣,可以有興趣的促進。如果事業有共同點,可以促進事業的發展。亦或是愛好太極拳,大家通過一起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如果有類似的疾病,可以探討怎么樣防治這些疾病,共同提高生活水平。為此,建業集團成立了相關公司,建立社區相關的互聯網、物聯網,希望通過通過現代手段的滲透,全面提升將來社區的服務水平,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智慧治水提速運維效率
“在浙江推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進展中,農村治水是比較大的難題,最大的難點是‘小、多、散’。例如,德清縣有151個行政村,農村治理站點有1700多個,這些站點如何運行,在傳播技術上面臨非常大的挑戰。而且,這些站點分散到行政村當中,又小,數量又多,地域又非常分散,在傳播方法方面一直是個瓶頸。因此我們考慮通過物聯網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自2009年開始,公司在德清縣部分污水站點建立了管理中心,通過遠程移動管理進行操控,150個行政村的數百個站點只需要10余人便可維護管理,效益明顯。”談及城市治水問題,浙江商達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展望說。
據當地媒體報道稱,2015年德清縣引入第三方市場化管理,按照“五位一體”的標準建成了全省首個縣級農村生活污水長效運維中心。新建的運維中心采用智能管理模式,時時監測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終端進出水流量、設備運行狀況、現場拍照以及遠程控制設備。同時,每月對污水設備終端進出水檢測分析,并實施終端設施半小時圈搶修,做到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加強終端設施的日常運行管理。目前,運維中心接收了該縣2014年建成459個終端站點的日常運維,并對2015年新建的農村污水終端站點進入巡查調試運行。創新的思路與舉措大大加速了德清縣農村生活治水治理的進度。來自該縣農辦的信息,截至2015年底,全縣完成57個行政村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年度治理任務,897公里的污水管網鋪滿全縣,1103座新建的污水終端治理設施遍布每個村的角落,新增收益農戶19260戶,實現省“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工作目標。
濟南發展智慧城市的優勢
據濟南市發展改革委總經濟師楊永斌介紹,濟南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具有良好基礎和環境。
其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智慧城市建設。近年來,以“發展更科學,管理更高效,社會更和諧,生活更美好”的“智慧泉城”為目標,濟南相繼實施了軟件名城、寬帶城市、無線城市、數字泉城等工程,信息產業整體水平、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應用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先后入圍科技部、住建部智慧城市試點城市。濟南不僅在“數字市政”、“平安濟南”、“食品安全”等領域實現突破,而且在教育、醫療、公安、社區等民生領域也在不斷地推進行業信息化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社會效果。
其二,濟南具備良好的智慧技術和智慧產業基礎,擁有國家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CIIIC)、國家信息產業高技術產業基地、國家動漫產業發展基地、國家軟件出口創新基地、國家超算濟南中心、高效能服務器和存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國家級平臺和園區,是全國第二家中國軟件名城,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發展居全省之首,涌現出了浪潮、泰華智慧、中創軟件、積成電子等一批專業智慧產業企業和技術支撐企業。
其三,社會、社區及群眾參與度高。智慧城市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受益于智慧城市建設,泉城人民對健康、便捷、綠色低碳的城市生活充滿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