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十三五”智慧城市“轉型創新”發展路徑研究

責任編輯:editor005 作者:寧家駿 王金祥 楊道玲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03-14 13:55:01 本文摘自:《電子政務》

摘要

總結了智慧城市發展的現狀:智慧城市相關政策密集出臺、標準體系初步形成,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全面升級、管理服務向精細化發展,“互聯網+”和大數據催生智慧產業發展;分析了當前智慧城市發展存在的問題:信息資源整合缺乏標準,智能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技術應用對產業帶動效應不明顯,網絡和信息安全面臨嚴重威脅等;提出推進“互聯網+”行動和智慧城市轉型發展的路徑建議:科學地做好智慧城市頂層設計,以“互聯網+”促進電子政務全面轉型,利用創新2.0驅動智慧城市轉型升級,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要素的智慧產業,打造智慧高效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

一、智慧城市發展現狀分析

近年來,在各地政府和企業的共同推動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智慧城市在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部分智慧城市專項應用亮點紛呈,“互聯網+”成為智慧城市服務新入口,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逐步推進,我國智慧城市運營商整體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一)智慧城市相關政策密集出臺

近年來,國家各部門陸續發布相關配套政策引領智慧城市有序發展。國務院從普適性的角度提出戰略性發展舉措;各部委結合自身業務出臺政策支持發展智慧城市,推進“互聯網+”與各領域融合。

總體來看,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等相關部門在智慧城市推進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角色各有不同。其中,國家發改委作為協調部門,主要以智慧城市推進城鎮化發展;住建部作為城市建設主管部門,側重從城市規劃、市政基礎設施、建筑節能以及城市運行角度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工信部作為推進城鎮信息化建設的主管部門,著重從信息技術支撐角度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工信部于2013年9月29日發布了《信息化發展規劃》,提出要“引導智慧城市建設健康發展”。同年,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聯合舉辦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論壇,中國與歐盟成立了中歐綠色智慧城市專家團,并各自確定15個城市作為中歐綠色智慧城市試點。住建部發布了《關于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并印發了《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和《國家智慧城市(區、鎮)試點指標體系(試行)》,住建部還與國家開發銀行開展合作,為全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建設資金達到800億元。2014年1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加快實施信息惠民工程有關工作的通知》,決定開展11大信息惠民任務和計劃。2014年4月,科技部聯合住建部發布了《關于公布國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試點名單的通知》;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國已有超過373個試點市、縣(區)納入住建部、科技部批復的智慧城市試點名單,重點項目超過2600個,投資總額超萬億人民幣。2014年8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聯合出臺了《促進我國智慧城市健康有序發展指導意見》。此外,2015年6月,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應用示范工程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打造綜合、高效、準確、可靠的城市公共交通信息服務體系,全面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國家旅游局正式啟動國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項目建設,以12301為旅游公共服務號,推進智慧旅游發展。商務部發布了《“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旨在加快互聯網與流通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流通產業轉型升級。

(二)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全面升級

伴隨著“寬帶中國”戰略的落實,我國寬帶網絡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傳輸和接入能力不斷增強,無線通信網絡覆蓋率顯著提升,三網融合取得顯著進展,為智慧城市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運營商積極落實寬帶提速降費。中國移動推出十二大提速降費舉措,目標是到2015年底,流量綜合資費同比下降35%以上。[1]中國聯通也全面啟動“全網大提速”,聯通寬帶用戶網絡速率全部提升一倍,并保持原資費不變。[2]中國電信也圍繞帶寬價格、流量費用、通信費用等提出十大舉措提速降費,并推出了流量不清零、流量可轉贈等優惠措施。據初步統計,在2015年中,50兆和100兆帶寬的價格平均分別下降了30%和20%,其余的速率都實施了不同程度的提速不提價。[3]

二是固定網絡加速向光纖寬帶升級。2015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召開“寬帶中國”2015專項行動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議,全面部署實施“寬帶中國”2015專項行動。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也于10月聯合發布2015年度“寬帶中國”示范城市(城市群)名單,其中的大部分城市實現了“光進銅退”的升級。[4]截至2015年9月,我國光纜總長度超過970萬公里,其中通往東盟國家的陸地光纜5條,國際海洋光纜3條。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數量達4.7億個,比2014年末凈增6847.6萬個,是2014年同期凈增規模的2.3倍。光纖接入FTTH/O端口達到2.4億個,光纖接入FTTH/O用戶達到1.02億戶,占寬帶用戶總數的比重達到48.3%。三家基礎電信企業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總數達到2.1億戶,8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寬帶用戶總數超過1.28億戶,占寬帶用戶總數的比重達60.6%;20Mbps及以上寬帶用戶總數占寬帶用戶總數的比重達25.3%(參見圖1)。

  注:數據來源于工信部網站

圖1 我國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發展情況

三是4G移動通信網絡全面推進。目前,我國已經建成全球最大的4G移動通信網絡。截至2015年9月30日,中國移動已經建設94萬個4G基站,發展4G用戶2.476億,2015年前三季度凈增1.4億4G用戶;中國電信前三季度入網4G終端4373萬,4G用戶數接近4000萬;中國聯通計劃在2015年底發展1億4G用戶。

四是WiFi成為智慧城市重點基礎項目。WiFi是移動互聯網重要的底層入口,用戶對于WiFi的使用率極高。特別是免費WiFi成為醫院、車站、機場、景區、酒店等場所的重點網絡建設項目,為公眾獲取出行信息、景區導航、商務辦公提供了極大便利。2015年,全國各地展開了免費WiFi建設熱潮。2015年,浙江全省推出免費WiFi接入點達30萬個,“i-zhejiang” WiFi的接入點達15萬個。截至2015年10月,上海已在717處公共場所開通i-Shanghai無線WiFi服務。

五是移動寬帶用戶持續增長。截至2015年9月,我國移動電話規模近13億,移動寬帶用戶占比達到56.1%。移動電話普及率達95.0部/百人,移動寬帶用戶(即3G和4G用戶)總數達7.3億戶,對移動電話用戶的滲透率達56.1%。3G用戶加速向4G用戶轉換,4G用戶總數達到3.02億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的比重達到23.3%。移動互聯網用戶快速增長,截至2015年9月,移動互聯網用戶總規模達到9.48億戶。在4G用戶爆發式增長、流量資費持續下降的帶動下,我國手機上網的用戶總數達到9.01億戶,對移動電話用戶的滲透率達到69.4%(參見圖2)。

  注:數據來源于工信部網站

圖2 我國移動電話基站數發展情況

六是數據中心向規模化、集中化演進。近年來,數據中心快速發展,成為承載智慧城市各類計算資源的主要容器。一方面,數據中心規模化演進特征明顯。據統計,2015年我國數據中心市場規模達552.2億元,同比增速超45%,其中,建設主體主要集中于電信運營商,市場占比高達65%,其他為第三方服務商。另一方面,區域性數據中心成為智慧城市集約化建設的有力抓手。例如,北京市搭建了政務互聯網云平臺和政務外網云平臺,其中政務互聯網云目前已為8家市級部門提供服務,部署業務系統超50套。重慶陸續建成了中國聯通西南數據中心、太平洋電信(重慶)數據中心,兩中心服務器共達5萬臺,截至2015年5月,已托管服務器1萬余臺,累計發展物聯網用戶500萬戶。

(三)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向精細化發展

一是城市管理模式進一步升級。截至2015年7月,北京市92%以上的街道(鄉鎮)和社區(村)均建立起了網格化體系。2015年10月,佛山市高明區推行城管網格化模式。廣州市建立了以網格為基礎,以信息化為依托,以制度為保障的網格化城市管理模式。

二是“互聯網+”便捷交通爆發式增長。2015年,移動互聯網與城市出行服務繼續加速融合,國內最大的出行APP平臺滴滴快的接入100多萬名司機,全國每天近1000萬人通過滴滴平臺享受出行的便利。截至2015年6月,“滴滴出行”安卓應用市場的下載量為22905.44萬次,Uber、易到用車、神州專車等專車應用,下載量分別達到1078.8萬次、644.45萬次、162.7萬次。

三是涌現一批“互聯網+”教育服務典型。在教育部的推動下,各地開展了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建設,即基礎教育“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以及“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截至2015年8月,國家級以及四川、云南、湖北、山西、新疆等5個省級平臺已初步建成,浙江、福建、吉林、貴州、廣東、武漢、沈陽、石家莊、襄陽、荊門、靈寶等11省市正在建設中。

四是“互聯網+”醫療成為醫療行業發展方向。2015年,各地衛計部門和醫療服務機構積極運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新應用,部署探索互聯網醫療,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升群眾就醫效率。貴州衛計委與貴陽朗瑪信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探索貴州“互聯網醫院”試點和“貴州醫療健康云”建設。恒大健康聯手世界頂級醫院、全國多家三甲醫院,采用全球最先進的健康大數據模型和互聯網技術,在廣州推出了互聯網社區醫院。

(四)“互聯網+”催生智慧產業

一是“互聯網+”制造步伐加快。當前,互聯網與各行各業融合創新步伐加快,其產生的化學反應和放大效應不斷變革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和營銷服務模式,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汽車、家電、消費品等行業加快擁抱互聯網,眾包眾設研發模式、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等“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創新應用模式不斷涌現。

二是制造業與O2O融合成為應用亮點。2015年,多行業加快O2O布局,一大批制造企業通過O2O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創新商業模式,探索個性化定制、按需制造等新型生產方式。例如,在家居裝修行業,尚品宅配積極打造以線上預約、線下設計體驗為核心的家具行業O2O閉環生態。

三是“互聯網+”開放平臺助推創業創新。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京東、海爾等一些企業踐行創新驅動戰略,積極探索新模式、新業態,構建創業創新平臺,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價值服務。截至2015年10月,“京東到家”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成都、南京、天津、寧波、西安等十座城市正式上線,兼職配送員數量已超過10萬人。京東還推出了POP開放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向第三方賣家提供大數據、云計算等專業技術服務,促進中小企業營銷的精準化。

四是電子商務持續快速增長。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3.74億,較2014年底增加1249萬人,半年度增長率為3.5%;手機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增長迅速,達到2.70億,半年度增長率為14.5%,手機網絡購物的使用比例達到45.6%。2015年11月11日,天貓全天交易額達912.17億元,其中無線交易額為626.42億元,無線成交占比68.67%。

(五)大數據產業初步發展

在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大數據市場已經得到初步開發。雖然在整個智慧城市中的占比還不大,但是發展非常迅速。根據IDC數據,2015年中國大數據應用市場規模為32.4億元,未來三年的年復合增速將高達95.0%,2017年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67億元。大數據在各垂直領域的應用和運營將成為未來智慧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驅動力。交通、安防、醫療引領智慧城市大數據應用發展。在智慧城市的各細分領域中,目前大數據應用滲透率比較高、市場規模比較大的主要集中在交通、安防、醫療等民生領域。根據賽迪顧問數據,2015年,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慧醫療三個領域中大數據應用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7.6億元、13.8億元、10.1億元,2013年至2015年的年均復合增速有望達到120%、110%、111%。

(六)智慧城市標準體系初步形成

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國家發改委的指導和協調下,多個部委聯合起來積極開展了智慧城市標準化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智慧城市標準體系由總體框架、支撐技術與平臺、基礎設施、建設與宜居、管理與服務、產業與經濟、安全與保障等七個類別的標準組成。截至到目前,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立項開展標準研制的智慧城市標準有15項,基本上是以技術要求類標準為主,關注更多的是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所需用到的技術和所需建設的基礎設施。

二、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2015年,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顯著的成績,然而從整體上看,大多數智慧城市建設處于探索階段,還存在信息資源整合缺乏標準、智能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技術應用對產業帶動效應不明顯、網絡和信息安全面臨嚴重威脅等問題。

第一,部分地方對智慧城市建設目標和路徑認識不足。當前,一些政府管理者對智慧城市認知有限,缺乏對智慧城市的深層次思考與理解。一是對智慧城市的建設目標認識不清晰。智慧城市的發展目標,應根據城市特點科學定位,理性安排發展次序,明確發展重點,或為了培育新興產業,或為了節能減排,或為了實現多元化發展,而非盲目推進一批不符合城市發展實際的項目。二是統籌協調和頂層設計缺乏或不合理,致使發展路徑呈碎片化,整體性不足。因此,以城市發展需求為導向,加強統籌協調和頂層設計,理清各種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謀劃智慧城市發展愿景,把握智慧城市發展主動脈,才是建設智慧城市的正確路徑。

第二,信息資源整合缺少標準法規保障。數據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要素,整合資源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內容,但是由于相關標準和法規缺失,使得信息孤島成為阻礙資源整合的最大障礙。只有加強行政體制改革,以法律、標準為依據,確立強有力的推進協調機構,加大執法力度,才有可能破除行業藩籬,打破信息壟斷。

第三,智能基礎設施滯后影響整體進展。基礎設施是承載智慧城市運行的重要載體,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不足的現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智慧城市的整體推進。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電信、廣電、互聯網各自為政,“三網融合”進展緩慢,重復建設普遍;另一方面,“數字鴻溝”所引發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日益加劇,農村和偏遠地區信息基礎設施普及率低,移動盲區問題還大量存在。二是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燃氣、熱力、園林、環衛等大部分市政基礎設施并未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對城市精準化運行管理的支撐力度有限。

第四,本土智慧城市集成商實力薄弱。當前,市場上實力過硬的智慧城市集成商和建設運營主體,大多為IBM、思科等外資公司。中興、華為、中科曙光、太極計算機、神州數碼等本土企業實力相對較弱,這使得本土企業相對外資企業的優勢不明顯。

第五,技術應用對產業的帶動效應不明顯。大多數城市對智慧城市的推進處于頂層設計和規劃階段,相關應用項目并未大面積啟動,信息技術仍以碎片化的形態存在于各個產業、領域,相關細分領域的規模效應尚未顯現。當前,地方政府債務高企,在建項目資金鏈斷裂風險日益加劇,將建項目可投資金乏力,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智慧城市對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尚需時日。

第六,網絡和信息安全面臨嚴重威脅。智慧城市網絡和信息安全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許多核心關鍵技術、應用服務仍然掌握在Oracle、EMC等國外高技術公司手中,對我國信息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很多地方缺乏嚴格的網絡和信息安全保障制度、信息安全監督監理制度與評估機制,一些重要信息系統和個人信息缺乏安全防護,容易受到網絡黑客的攻擊。此外,智慧城市建設運營管理部門對信息安全突發事件的協同響應能力不足。

三、推進“互聯網+”行動和智慧城市轉型發展的路徑建議

(一)科學地做好智慧城市頂層設計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正處于探索階段,尚缺乏智慧城市建設的成熟經驗,特別是由于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發展迅速,可供選擇的技術成果、標準眾多,需要國家與時俱進強化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與規范,整體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進程。智慧城市推進如果沒有一個整體性的頂層設計指導,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遭遇各自為政、信息孤島等城市信息化建設的老問題,增加智慧城市建設失敗的風險。因此,頂層設計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成效至關重要。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編制應按照科學謀劃、合理布局、近遠期建設結合、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結合的方針,在城市相關發展規劃、政策性文件、建設現狀和需求的基礎上進行設計。

智慧城市頂層規劃分為三個階段:現狀調研、差距分析、規劃落地(參見圖3)。

  圖3 智慧城市頂層規劃流程

智慧城市建設就是經過這一系列的頂層規劃,最終確立建設任務,進入到具體實施階段。這并不是簡單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是要立足城市的發展現狀和戰略方向,為每一個城市量身打造一套屬于自身發展的頂層規劃方案。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對于每個城市來說,應在充分借鑒國內外相關頂層設計方法論的基礎上,建立符合本地實際的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并能夠根據外部環境的發展和變化做相應的更新以及必要的調整,以便于符合最新要求。同時,為了更好地實現城市惠民的宗旨,政府應該舉辦各類宣傳推廣活動,營造智慧城市氛圍,提升市民感知,幫助市民參與到智慧城市實踐中,使市民充分享受到智慧城市的成果。

(二)以“互聯網+”促進電子政務全面轉型

大力推進電子政務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任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特別是“十二五”期間的快速推進,我國電子政務已經深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成為各級政務部門平穩運轉和高效履職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盡管我國電子政務取得了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但從近幾年全球電子政務排名來看,我國僅處于全球中等水平,與先進國家的差距依然十分明顯,也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5]從國內各領域信息化發展來看,十年前是“由電子政務帶動電子商務”,十年后卻是“電子商務帶動電子政務、培育電子政務,甚至倒逼電子政務”[6],電子政務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嚴重不匹配,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沖刺階段,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的關鍵時期,全球信息技術革命持續迅猛發展,對經濟社會運行、生產生活方式、治國理政模式正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我國電子政務發展面臨新的環境和要求,必須敢于突破,加快智慧化轉型,才能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才能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健康有序發展。

⒈在管理模式上,構建統籌規范、協調有力的推進機制,全面適應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

積極順應發展形勢需要,堅持統籌規劃,理順管理體制,抓好頂層設計,完善制度規范,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引導和促進電子政務持續健康有序發展。一是理順推進和管理機制,解決統一管理和統籌協調的問題。建立健全相關職能部門的協同工作機制,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各部門各地區要抓緊建立本部門本地區電子政務協調工作機制,組織推進落實國家總體部署。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電子政務投融資機制,探索政府部門與民營企業合作(PPP)。加強項目規劃、審批、建設、運行、評價全流程閉環管理,提高電子政務項目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信息化、公開化水平。二是加強電子政務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出臺中長期國家電子政務發展戰略,明確未來發展目標,部署重點任務及發展領域,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引導發展。開展國家電子政務頂層設計,組織專業隊伍在業務和信息資源梳理、具體架構設計、跨部門協作和項目整合等方面研究可行方法、出臺實施指南,切實發揮頂層設計的指導作用。三是建立引導電子政務健康持續發展的績效評價機制。制定國家電子政務績效管理辦法,構建包括電子政務工程項目績效評價、政府網站績效評價、電子政務發展水平評價等在內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體系,探索切實可行的績效評價流程和實施機制,提高績效評價工作的規范性、科學性、有效性。四是完善國家電子政務法規標準規范體系。加快推進電子政務工作配套立法,統籌制定信息化促進法、電子政務法、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完善國家電子政務標準體系,盡快出臺從政務信息采集、存儲、傳輸、共享到使用等各環節的標準規范。

⒉在建設模式上,強調協同共享和互聯互通,實現電子政務整合、協同、集約發展

要轉變電子政務基礎設施的建設方式,要從粗放式、分散化轉向低成本、集約化、整體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上來。一是統一布局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做強國家政務內網和外網,盡快建成全地域、全天候、全業務、全功能的統一網絡平臺,同時做好專網向統一網絡平臺的遷移工作,發改、財政等部門要聯合出臺相關措施,堅決控制新建專網投資。推廣基于云計算的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建設模式,充分利用現有基礎,建設集中統一的行業性、區域性電子政務公共云平臺,實現各領域政務信息系統整體部署和共建共用,大幅減少政府自建數據中心的數量,充分利用云計算遏制分散建設和重復投資現象。二是統籌推進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重大應用。在共享協同前提下統籌部署應用系統,支持跨部門、跨區域的業務協同和信息資源共享。可優先在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社會信用、市場監管、食品藥品安全、醫療衛生、國民教育、勞動就業、養老服務等方面,加大試點示范和推廣力度,深入開展跨地區、跨層級、跨部門協同應用,推進橫向和縱向之間電子政務應用協同發展。三是用一體化的公共服務促進網絡互聯、信息互通。以公眾為中心,以推動各級政府在線服務整合為抓手,切實實現相關部門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和互聯互通。加強全國政府網站的統一規劃和抽查核查,統籌推進內網的互聯互通和外網的統一展示。

⒊在服務模式上,積極引入互聯網新思維新應用,切實提高服務的效率與質量

更加強調以公眾為中心,主動適應信息化和互聯網發展的新趨勢,把互聯網領域的新技術、新應用和新模式引入到電子政務服務中來,改造和優化傳統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使電子政務更好地惠及全民。一是以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和大數據應用為抓手,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抓緊制定國家數據開放戰略,明確數據開放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構建全國統一、安全可控的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平臺(data.gov.cn),實現開放共享服務渠道上下聯動、普遍覆蓋和集中可控。選取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災害預防等重要且數據量大的民生領域形成大數據應用試點示范,積極支持和吸引社會企業參與大數據開發,探索多元化的數據服務和應用模式。二是引入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促進公共服務模式融合創新。[7]加快制定“互聯網+政務”行動計劃,充分借助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探索和培育適應互聯網新趨勢的在線服務模式,實現政府服務的智慧化轉型。積極探索基于O2O(線上與線下)的服務場景融合、多媒一體的服務渠道融合、基于社會化的網絡服務平臺整合等服務模式融合創新做法。

⒋在安全保障上,以自主創新為動力,增強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

面對當前國內網絡安全、信息安全的現狀以及外部嚴峻形勢,需進一步完善安全保障管理機制,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重要領域的軟硬件國產化替代工作,統籌構建國家統一的立體電子政務安全保障體系。一要樹立安全底線思維,建立和完善電子政務安全保障體系。要認真貫徹中央關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總體要求,劃清安全紅線,加強網絡安全設施和技術手段建設,增強網絡安全態勢感知、風險預警和風險處置能力,進一步健全網絡安全相關法規和制度,強化電子政務安全監管,形成認識、技術、管理、法規四位一體的電子政務安全保障機制。二是突破核心技術設備瓶頸,實現自主安全可控。提升核心芯片、高端服務器,以及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軟件的整體應用水平。加強有線、無線、光傳輸等信息網絡核心設備和系統的研發與產業化,建立自主知識產權和標準體系,構建全球領先的自主產業生態系統。開展未來網絡技術創新與驗證,突破互聯網新型體系結構以及可擴展路由、內在網絡安全等關鍵技術。三是加快黨政軍和重要領域安全應用部署,大力發展自主民族品牌。在金融、能源、交通、醫療等重要領域,根據具體發展需求和國產設備供給能力,逐步實施軟硬件國產化替代。大力發展軍民結合的優勢技術和產品,推動實現軍用、民用信息技術和產品的互通互用。完善政府采購機制,加大對自主民族軟硬件品牌的支持力度。

(三)利用創新2.0驅動智慧城市轉型升級

創新2.0是中國智慧城市轉型發展的核心理念,基于創新2.0理念,智慧城市將是以城市用戶為中心,以開放與協同為基本模式的大眾城市管理與服務創新的匯聚,具體包括以下四點:

一是重視用戶創新,強調城市發展的以人為本,以深入的公眾分析需求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前導;二是重視開放創新,強調城市建設的開源共創,以模塊化和兼容性、擴展性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首要標準;三是重視協同創新,強調城市發展的多主體參與,以新技術環境下的公私伙伴關系發展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形態;四是重視大眾創新,強調城市發展的大眾復雜涌現,基于大數據分析規劃和設計智慧城市的遠景藍圖。

(四)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要素的智慧產業

智慧產業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支柱,也是體現城市“智慧”的重要標準。智慧產業的快速發展將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由勞動、資源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轉變,提高知識與信息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促進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使經濟發展更智慧、更健康、更高效。

第一,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新產業。一是積極發展移動互聯網產業,推動合作共贏的生態體系發展。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探索盈利模式創新的途徑。二是加快構建物聯網產業生態,整合物聯網研發資源,提高物聯網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三是大力發展云計算產業,加強核心技術創新,推進云計算服務政府采購,以應用促進技術研發和創新。規范產業發展環境,從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進行扶持,積極宣傳企業品牌,幫助其開拓國際市場,強化企業技術研發實力。四是以應用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以大數據應用為中心,加強數據挖掘分析、商業智能、多媒體加工、可視化軟件等自主技術創新,推動大數據產業鏈協同發展。

第二,以兩化深度融合推進產業優化升級。一要大力推進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各地應結合本地傳統優勢產業,積極推進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深入推進以互聯網為主的高新技術對傳統工業的改造。二要加快促進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鼓勵智慧城市的云計算數據中心開展面向中小企業的云服務,滿足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中小企業的信息化需求,培育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型模式,加快發展分享經濟,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五)打造智慧高效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數據資源已成為智慧城市的核心資源,而數據所依賴的信息基礎設施和應用系統能否安全運行就成為整個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關鍵。“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要建立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以可控方式和節奏主動釋放風險,重點提高包括網絡安全在內的風險防控能力。為此打造自主可控、主動感知、及時響應和高效處置的安全保障體系將是智慧城市網絡安全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和重點任務。

第一,樹立全面的網絡安全觀。解決安全問題的關鍵其實不在“解決”上,而是在“發現”和“預警”上。要想減少網絡安全造成的損失,最佳的策略是及時發現網絡中的非常事件,預測可能到來的攻擊,防微杜漸。要實現這個策略,實現從信息采集節點、信息傳輸節點到信息服務節點的全天候網絡情報收集及全方位網絡健康狀況監管是關鍵。

第二,建立安全技術和產業生態鏈。智慧城市系統中的網絡安全應以大數據和云計算為依托,建立安全問題、安全主體、安全服務提供商的實時互動體系,建立區域網絡安全共性標準化和行業網絡安全個性定制化的互動立體式安全體系,建立安全技術和安全產業的生態鏈,使網絡安全智慧化、個性化、云端化,形成長效的安全保障機制。

第三,構建完整的網絡安全服務保障體系。一個完整的智慧城市網絡安全服務保障體系應包括積極主動的網絡安全技術監測防御體系和基于此技術體系的實時網絡安全應急指揮、管理、處理、服務體系。

(六)建設統一的智慧城市信息資源體系

智慧城市信息資源體系建設需要遵循頂層設計、分步實施的策略,其建設路徑可以分為“三步走”。

第一,在城市運行數據基礎上建立一套元數據體系以及進行指標度量的數據模型。建立元數據體系,定義由支持城市正常運行的若干要素(市容環衛、綠化景觀、市政設施、房地物業、水、電、煤氣、環保、防汛、防臺、氣象、交通、醫療等公共產品、公共服務、行業管理)的運行狀況,實時運轉所表現出的一系列特征指標,并給出這些指標的量化方式,通過這些指標反映不同時段城市運行的特點和狀況,進而可以通過對這些指標的分析與控制來為不同層面的城市管理決策提供支持。

第二,建設高并發、高吞吐量的多源城市運行數據融合及一體化管理系統。數據融合及一體化管理系統,能夠提高城市運行多源數據的數據整合、數據查詢、數據分析、數據服務效率,滿足智慧城市各類應用的實時處理和綜合服務的要求。

第三,建設包含在線監測、數據資源平臺和城市綜合管理三大業務功能的智慧城市公共支撐平臺。在城市管理數據模型以及城市運行數據融合及一體化管理基礎上,建設智慧城市公共支撐平臺作為“智慧城市”的公共信息管理和服務平臺。通過智慧城市公共支撐平臺,對各業務應用系統進行應用集成并對不同業務信息加以整合,形成統一有序的信息資源體系,支持信息資源的數據共享和統一信息服務,支持綜合分析和業務處理。

參考文獻略。

基金項目: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信息化協同創新專業委員會“智慧城市發展研究課題”。

課題組主要參與人員:寧家駿、王金祥、楊道玲、肖擁軍、史睿、張楠、宋剛、董超、王豐錦、李雪。

關鍵字:智慧就醫效率風險防控

本文摘自:《電子政務》

x “十三五”智慧城市“轉型創新”發展路徑研究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十三五”智慧城市“轉型創新”發展路徑研究

責任編輯:editor005 作者:寧家駿 王金祥 楊道玲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03-14 13:55:01 本文摘自:《電子政務》

摘要

總結了智慧城市發展的現狀:智慧城市相關政策密集出臺、標準體系初步形成,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全面升級、管理服務向精細化發展,“互聯網+”和大數據催生智慧產業發展;分析了當前智慧城市發展存在的問題:信息資源整合缺乏標準,智能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技術應用對產業帶動效應不明顯,網絡和信息安全面臨嚴重威脅等;提出推進“互聯網+”行動和智慧城市轉型發展的路徑建議:科學地做好智慧城市頂層設計,以“互聯網+”促進電子政務全面轉型,利用創新2.0驅動智慧城市轉型升級,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要素的智慧產業,打造智慧高效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

一、智慧城市發展現狀分析

近年來,在各地政府和企業的共同推動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智慧城市在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部分智慧城市專項應用亮點紛呈,“互聯網+”成為智慧城市服務新入口,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逐步推進,我國智慧城市運營商整體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一)智慧城市相關政策密集出臺

近年來,國家各部門陸續發布相關配套政策引領智慧城市有序發展。國務院從普適性的角度提出戰略性發展舉措;各部委結合自身業務出臺政策支持發展智慧城市,推進“互聯網+”與各領域融合。

總體來看,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等相關部門在智慧城市推進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角色各有不同。其中,國家發改委作為協調部門,主要以智慧城市推進城鎮化發展;住建部作為城市建設主管部門,側重從城市規劃、市政基礎設施、建筑節能以及城市運行角度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工信部作為推進城鎮信息化建設的主管部門,著重從信息技術支撐角度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工信部于2013年9月29日發布了《信息化發展規劃》,提出要“引導智慧城市建設健康發展”。同年,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聯合舉辦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論壇,中國與歐盟成立了中歐綠色智慧城市專家團,并各自確定15個城市作為中歐綠色智慧城市試點。住建部發布了《關于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并印發了《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和《國家智慧城市(區、鎮)試點指標體系(試行)》,住建部還與國家開發銀行開展合作,為全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建設資金達到800億元。2014年1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關于加快實施信息惠民工程有關工作的通知》,決定開展11大信息惠民任務和計劃。2014年4月,科技部聯合住建部發布了《關于公布國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試點名單的通知》;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國已有超過373個試點市、縣(區)納入住建部、科技部批復的智慧城市試點名單,重點項目超過2600個,投資總額超萬億人民幣。2014年8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聯合出臺了《促進我國智慧城市健康有序發展指導意見》。此外,2015年6月,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應用示范工程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打造綜合、高效、準確、可靠的城市公共交通信息服務體系,全面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水平。國家旅游局正式啟動國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務平臺項目建設,以12301為旅游公共服務號,推進智慧旅游發展。商務部發布了《“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旨在加快互聯網與流通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流通產業轉型升級。

(二)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全面升級

伴隨著“寬帶中國”戰略的落實,我國寬帶網絡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傳輸和接入能力不斷增強,無線通信網絡覆蓋率顯著提升,三網融合取得顯著進展,為智慧城市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運營商積極落實寬帶提速降費。中國移動推出十二大提速降費舉措,目標是到2015年底,流量綜合資費同比下降35%以上。[1]中國聯通也全面啟動“全網大提速”,聯通寬帶用戶網絡速率全部提升一倍,并保持原資費不變。[2]中國電信也圍繞帶寬價格、流量費用、通信費用等提出十大舉措提速降費,并推出了流量不清零、流量可轉贈等優惠措施。據初步統計,在2015年中,50兆和100兆帶寬的價格平均分別下降了30%和20%,其余的速率都實施了不同程度的提速不提價。[3]

二是固定網絡加速向光纖寬帶升級。2015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召開“寬帶中國”2015專項行動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議,全面部署實施“寬帶中國”2015專項行動。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也于10月聯合發布2015年度“寬帶中國”示范城市(城市群)名單,其中的大部分城市實現了“光進銅退”的升級。[4]截至2015年9月,我國光纜總長度超過970萬公里,其中通往東盟國家的陸地光纜5條,國際海洋光纜3條。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數量達4.7億個,比2014年末凈增6847.6萬個,是2014年同期凈增規模的2.3倍。光纖接入FTTH/O端口達到2.4億個,光纖接入FTTH/O用戶達到1.02億戶,占寬帶用戶總數的比重達到48.3%。三家基礎電信企業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總數達到2.1億戶,8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寬帶用戶總數超過1.28億戶,占寬帶用戶總數的比重達60.6%;20Mbps及以上寬帶用戶總數占寬帶用戶總數的比重達25.3%(參見圖1)。

  注:數據來源于工信部網站

圖1 我國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發展情況

三是4G移動通信網絡全面推進。目前,我國已經建成全球最大的4G移動通信網絡。截至2015年9月30日,中國移動已經建設94萬個4G基站,發展4G用戶2.476億,2015年前三季度凈增1.4億4G用戶;中國電信前三季度入網4G終端4373萬,4G用戶數接近4000萬;中國聯通計劃在2015年底發展1億4G用戶。

四是WiFi成為智慧城市重點基礎項目。WiFi是移動互聯網重要的底層入口,用戶對于WiFi的使用率極高。特別是免費WiFi成為醫院、車站、機場、景區、酒店等場所的重點網絡建設項目,為公眾獲取出行信息、景區導航、商務辦公提供了極大便利。2015年,全國各地展開了免費WiFi建設熱潮。2015年,浙江全省推出免費WiFi接入點達30萬個,“i-zhejiang” WiFi的接入點達15萬個。截至2015年10月,上海已在717處公共場所開通i-Shanghai無線WiFi服務。

五是移動寬帶用戶持續增長。截至2015年9月,我國移動電話規模近13億,移動寬帶用戶占比達到56.1%。移動電話普及率達95.0部/百人,移動寬帶用戶(即3G和4G用戶)總數達7.3億戶,對移動電話用戶的滲透率達56.1%。3G用戶加速向4G用戶轉換,4G用戶總數達到3.02億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的比重達到23.3%。移動互聯網用戶快速增長,截至2015年9月,移動互聯網用戶總規模達到9.48億戶。在4G用戶爆發式增長、流量資費持續下降的帶動下,我國手機上網的用戶總數達到9.01億戶,對移動電話用戶的滲透率達到69.4%(參見圖2)。

  注:數據來源于工信部網站

圖2 我國移動電話基站數發展情況

六是數據中心向規模化、集中化演進。近年來,數據中心快速發展,成為承載智慧城市各類計算資源的主要容器。一方面,數據中心規模化演進特征明顯。據統計,2015年我國數據中心市場規模達552.2億元,同比增速超45%,其中,建設主體主要集中于電信運營商,市場占比高達65%,其他為第三方服務商。另一方面,區域性數據中心成為智慧城市集約化建設的有力抓手。例如,北京市搭建了政務互聯網云平臺和政務外網云平臺,其中政務互聯網云目前已為8家市級部門提供服務,部署業務系統超50套。重慶陸續建成了中國聯通西南數據中心、太平洋電信(重慶)數據中心,兩中心服務器共達5萬臺,截至2015年5月,已托管服務器1萬余臺,累計發展物聯網用戶500萬戶。

(三)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向精細化發展

一是城市管理模式進一步升級。截至2015年7月,北京市92%以上的街道(鄉鎮)和社區(村)均建立起了網格化體系。2015年10月,佛山市高明區推行城管網格化模式。廣州市建立了以網格為基礎,以信息化為依托,以制度為保障的網格化城市管理模式。

二是“互聯網+”便捷交通爆發式增長。2015年,移動互聯網與城市出行服務繼續加速融合,國內最大的出行APP平臺滴滴快的接入100多萬名司機,全國每天近1000萬人通過滴滴平臺享受出行的便利。截至2015年6月,“滴滴出行”安卓應用市場的下載量為22905.44萬次,Uber、易到用車、神州專車等專車應用,下載量分別達到1078.8萬次、644.45萬次、162.7萬次。

三是涌現一批“互聯網+”教育服務典型。在教育部的推動下,各地開展了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建設,即基礎教育“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以及“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截至2015年8月,國家級以及四川、云南、湖北、山西、新疆等5個省級平臺已初步建成,浙江、福建、吉林、貴州、廣東、武漢、沈陽、石家莊、襄陽、荊門、靈寶等11省市正在建設中。

四是“互聯網+”醫療成為醫療行業發展方向。2015年,各地衛計部門和醫療服務機構積極運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新應用,部署探索互聯網醫療,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升群眾就醫效率。貴州衛計委與貴陽朗瑪信息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探索貴州“互聯網醫院”試點和“貴州醫療健康云”建設。恒大健康聯手世界頂級醫院、全國多家三甲醫院,采用全球最先進的健康大數據模型和互聯網技術,在廣州推出了互聯網社區醫院。

(四)“互聯網+”催生智慧產業

一是“互聯網+”制造步伐加快。當前,互聯網與各行各業融合創新步伐加快,其產生的化學反應和放大效應不斷變革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和營銷服務模式,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汽車、家電、消費品等行業加快擁抱互聯網,眾包眾設研發模式、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等“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創新應用模式不斷涌現。

二是制造業與O2O融合成為應用亮點。2015年,多行業加快O2O布局,一大批制造企業通過O2O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創新商業模式,探索個性化定制、按需制造等新型生產方式。例如,在家居裝修行業,尚品宅配積極打造以線上預約、線下設計體驗為核心的家具行業O2O閉環生態。

三是“互聯網+”開放平臺助推創業創新。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京東、海爾等一些企業踐行創新驅動戰略,積極探索新模式、新業態,構建創業創新平臺,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價值服務。截至2015年10月,“京東到家”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成都、南京、天津、寧波、西安等十座城市正式上線,兼職配送員數量已超過10萬人。京東還推出了POP開放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向第三方賣家提供大數據、云計算等專業技術服務,促進中小企業營銷的精準化。

四是電子商務持續快速增長。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3.74億,較2014年底增加1249萬人,半年度增長率為3.5%;手機網絡購物用戶規模增長迅速,達到2.70億,半年度增長率為14.5%,手機網絡購物的使用比例達到45.6%。2015年11月11日,天貓全天交易額達912.17億元,其中無線交易額為626.42億元,無線成交占比68.67%。

(五)大數據產業初步發展

在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大數據市場已經得到初步開發。雖然在整個智慧城市中的占比還不大,但是發展非常迅速。根據IDC數據,2015年中國大數據應用市場規模為32.4億元,未來三年的年復合增速將高達95.0%,2017年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67億元。大數據在各垂直領域的應用和運營將成為未來智慧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驅動力。交通、安防、醫療引領智慧城市大數據應用發展。在智慧城市的各細分領域中,目前大數據應用滲透率比較高、市場規模比較大的主要集中在交通、安防、醫療等民生領域。根據賽迪顧問數據,2015年,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慧醫療三個領域中大數據應用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7.6億元、13.8億元、10.1億元,2013年至2015年的年均復合增速有望達到120%、110%、111%。

(六)智慧城市標準體系初步形成

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和國家發改委的指導和協調下,多個部委聯合起來積極開展了智慧城市標準化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智慧城市標準體系由總體框架、支撐技術與平臺、基礎設施、建設與宜居、管理與服務、產業與經濟、安全與保障等七個類別的標準組成。截至到目前,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立項開展標準研制的智慧城市標準有15項,基本上是以技術要求類標準為主,關注更多的是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所需用到的技術和所需建設的基礎設施。

二、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2015年,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顯著的成績,然而從整體上看,大多數智慧城市建設處于探索階段,還存在信息資源整合缺乏標準、智能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技術應用對產業帶動效應不明顯、網絡和信息安全面臨嚴重威脅等問題。

第一,部分地方對智慧城市建設目標和路徑認識不足。當前,一些政府管理者對智慧城市認知有限,缺乏對智慧城市的深層次思考與理解。一是對智慧城市的建設目標認識不清晰。智慧城市的發展目標,應根據城市特點科學定位,理性安排發展次序,明確發展重點,或為了培育新興產業,或為了節能減排,或為了實現多元化發展,而非盲目推進一批不符合城市發展實際的項目。二是統籌協調和頂層設計缺乏或不合理,致使發展路徑呈碎片化,整體性不足。因此,以城市發展需求為導向,加強統籌協調和頂層設計,理清各種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謀劃智慧城市發展愿景,把握智慧城市發展主動脈,才是建設智慧城市的正確路徑。

第二,信息資源整合缺少標準法規保障。數據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要素,整合資源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內容,但是由于相關標準和法規缺失,使得信息孤島成為阻礙資源整合的最大障礙。只有加強行政體制改革,以法律、標準為依據,確立強有力的推進協調機構,加大執法力度,才有可能破除行業藩籬,打破信息壟斷。

第三,智能基礎設施滯后影響整體進展。基礎設施是承載智慧城市運行的重要載體,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不足的現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智慧城市的整體推進。一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電信、廣電、互聯網各自為政,“三網融合”進展緩慢,重復建設普遍;另一方面,“數字鴻溝”所引發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日益加劇,農村和偏遠地區信息基礎設施普及率低,移動盲區問題還大量存在。二是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燃氣、熱力、園林、環衛等大部分市政基礎設施并未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對城市精準化運行管理的支撐力度有限。

第四,本土智慧城市集成商實力薄弱。當前,市場上實力過硬的智慧城市集成商和建設運營主體,大多為IBM、思科等外資公司。中興、華為、中科曙光、太極計算機、神州數碼等本土企業實力相對較弱,這使得本土企業相對外資企業的優勢不明顯。

第五,技術應用對產業的帶動效應不明顯。大多數城市對智慧城市的推進處于頂層設計和規劃階段,相關應用項目并未大面積啟動,信息技術仍以碎片化的形態存在于各個產業、領域,相關細分領域的規模效應尚未顯現。當前,地方政府債務高企,在建項目資金鏈斷裂風險日益加劇,將建項目可投資金乏力,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智慧城市對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尚需時日。

第六,網絡和信息安全面臨嚴重威脅。智慧城市網絡和信息安全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許多核心關鍵技術、應用服務仍然掌握在Oracle、EMC等國外高技術公司手中,對我國信息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很多地方缺乏嚴格的網絡和信息安全保障制度、信息安全監督監理制度與評估機制,一些重要信息系統和個人信息缺乏安全防護,容易受到網絡黑客的攻擊。此外,智慧城市建設運營管理部門對信息安全突發事件的協同響應能力不足。

三、推進“互聯網+”行動和智慧城市轉型發展的路徑建議

(一)科學地做好智慧城市頂層設計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正處于探索階段,尚缺乏智慧城市建設的成熟經驗,特別是由于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發展迅速,可供選擇的技術成果、標準眾多,需要國家與時俱進強化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與規范,整體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進程。智慧城市推進如果沒有一個整體性的頂層設計指導,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遭遇各自為政、信息孤島等城市信息化建設的老問題,增加智慧城市建設失敗的風險。因此,頂層設計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成效至關重要。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編制應按照科學謀劃、合理布局、近遠期建設結合、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結合的方針,在城市相關發展規劃、政策性文件、建設現狀和需求的基礎上進行設計。

智慧城市頂層規劃分為三個階段:現狀調研、差距分析、規劃落地(參見圖3)。

  圖3 智慧城市頂層規劃流程

智慧城市建設就是經過這一系列的頂層規劃,最終確立建設任務,進入到具體實施階段。這并不是簡單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是要立足城市的發展現狀和戰略方向,為每一個城市量身打造一套屬于自身發展的頂層規劃方案。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對于每個城市來說,應在充分借鑒國內外相關頂層設計方法論的基礎上,建立符合本地實際的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并能夠根據外部環境的發展和變化做相應的更新以及必要的調整,以便于符合最新要求。同時,為了更好地實現城市惠民的宗旨,政府應該舉辦各類宣傳推廣活動,營造智慧城市氛圍,提升市民感知,幫助市民參與到智慧城市實踐中,使市民充分享受到智慧城市的成果。

(二)以“互聯網+”促進電子政務全面轉型

大力推進電子政務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任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特別是“十二五”期間的快速推進,我國電子政務已經深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成為各級政務部門平穩運轉和高效履職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盡管我國電子政務取得了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但從近幾年全球電子政務排名來看,我國僅處于全球中等水平,與先進國家的差距依然十分明顯,也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大國地位極不相稱。[5]從國內各領域信息化發展來看,十年前是“由電子政務帶動電子商務”,十年后卻是“電子商務帶動電子政務、培育電子政務,甚至倒逼電子政務”[6],電子政務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嚴重不匹配,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沖刺階段,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的關鍵時期,全球信息技術革命持續迅猛發展,對經濟社會運行、生產生活方式、治國理政模式正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我國電子政務發展面臨新的環境和要求,必須敢于突破,加快智慧化轉型,才能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才能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健康有序發展。

⒈在管理模式上,構建統籌規范、協調有力的推進機制,全面適應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

積極順應發展形勢需要,堅持統籌規劃,理順管理體制,抓好頂層設計,完善制度規范,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引導和促進電子政務持續健康有序發展。一是理順推進和管理機制,解決統一管理和統籌協調的問題。建立健全相關職能部門的協同工作機制,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各部門各地區要抓緊建立本部門本地區電子政務協調工作機制,組織推進落實國家總體部署。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電子政務投融資機制,探索政府部門與民營企業合作(PPP)。加強項目規劃、審批、建設、運行、評價全流程閉環管理,提高電子政務項目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信息化、公開化水平。二是加強電子政務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出臺中長期國家電子政務發展戰略,明確未來發展目標,部署重點任務及發展領域,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引導發展。開展國家電子政務頂層設計,組織專業隊伍在業務和信息資源梳理、具體架構設計、跨部門協作和項目整合等方面研究可行方法、出臺實施指南,切實發揮頂層設計的指導作用。三是建立引導電子政務健康持續發展的績效評價機制。制定國家電子政務績效管理辦法,構建包括電子政務工程項目績效評價、政府網站績效評價、電子政務發展水平評價等在內的電子政務績效評價體系,探索切實可行的績效評價流程和實施機制,提高績效評價工作的規范性、科學性、有效性。四是完善國家電子政務法規標準規范體系。加快推進電子政務工作配套立法,統籌制定信息化促進法、電子政務法、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完善國家電子政務標準體系,盡快出臺從政務信息采集、存儲、傳輸、共享到使用等各環節的標準規范。

⒉在建設模式上,強調協同共享和互聯互通,實現電子政務整合、協同、集約發展

要轉變電子政務基礎設施的建設方式,要從粗放式、分散化轉向低成本、集約化、整體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上來。一是統一布局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做強國家政務內網和外網,盡快建成全地域、全天候、全業務、全功能的統一網絡平臺,同時做好專網向統一網絡平臺的遷移工作,發改、財政等部門要聯合出臺相關措施,堅決控制新建專網投資。推廣基于云計算的電子政務基礎設施建設模式,充分利用現有基礎,建設集中統一的行業性、區域性電子政務公共云平臺,實現各領域政務信息系統整體部署和共建共用,大幅減少政府自建數據中心的數量,充分利用云計算遏制分散建設和重復投資現象。二是統籌推進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重大應用。在共享協同前提下統籌部署應用系統,支持跨部門、跨區域的業務協同和信息資源共享。可優先在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社會信用、市場監管、食品藥品安全、醫療衛生、國民教育、勞動就業、養老服務等方面,加大試點示范和推廣力度,深入開展跨地區、跨層級、跨部門協同應用,推進橫向和縱向之間電子政務應用協同發展。三是用一體化的公共服務促進網絡互聯、信息互通。以公眾為中心,以推動各級政府在線服務整合為抓手,切實實現相關部門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和互聯互通。加強全國政府網站的統一規劃和抽查核查,統籌推進內網的互聯互通和外網的統一展示。

⒊在服務模式上,積極引入互聯網新思維新應用,切實提高服務的效率與質量

更加強調以公眾為中心,主動適應信息化和互聯網發展的新趨勢,把互聯網領域的新技術、新應用和新模式引入到電子政務服務中來,改造和優化傳統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使電子政務更好地惠及全民。一是以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和大數據應用為抓手,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抓緊制定國家數據開放戰略,明確數據開放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構建全國統一、安全可控的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平臺(data.gov.cn),實現開放共享服務渠道上下聯動、普遍覆蓋和集中可控。選取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災害預防等重要且數據量大的民生領域形成大數據應用試點示范,積極支持和吸引社會企業參與大數據開發,探索多元化的數據服務和應用模式。二是引入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促進公共服務模式融合創新。[7]加快制定“互聯網+政務”行動計劃,充分借助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探索和培育適應互聯網新趨勢的在線服務模式,實現政府服務的智慧化轉型。積極探索基于O2O(線上與線下)的服務場景融合、多媒一體的服務渠道融合、基于社會化的網絡服務平臺整合等服務模式融合創新做法。

⒋在安全保障上,以自主創新為動力,增強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

面對當前國內網絡安全、信息安全的現狀以及外部嚴峻形勢,需進一步完善安全保障管理機制,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重要領域的軟硬件國產化替代工作,統籌構建國家統一的立體電子政務安全保障體系。一要樹立安全底線思維,建立和完善電子政務安全保障體系。要認真貫徹中央關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總體要求,劃清安全紅線,加強網絡安全設施和技術手段建設,增強網絡安全態勢感知、風險預警和風險處置能力,進一步健全網絡安全相關法規和制度,強化電子政務安全監管,形成認識、技術、管理、法規四位一體的電子政務安全保障機制。二是突破核心技術設備瓶頸,實現自主安全可控。提升核心芯片、高端服務器,以及操作系統、數據庫等基礎軟件的整體應用水平。加強有線、無線、光傳輸等信息網絡核心設備和系統的研發與產業化,建立自主知識產權和標準體系,構建全球領先的自主產業生態系統。開展未來網絡技術創新與驗證,突破互聯網新型體系結構以及可擴展路由、內在網絡安全等關鍵技術。三是加快黨政軍和重要領域安全應用部署,大力發展自主民族品牌。在金融、能源、交通、醫療等重要領域,根據具體發展需求和國產設備供給能力,逐步實施軟硬件國產化替代。大力發展軍民結合的優勢技術和產品,推動實現軍用、民用信息技術和產品的互通互用。完善政府采購機制,加大對自主民族軟硬件品牌的支持力度。

(三)利用創新2.0驅動智慧城市轉型升級

創新2.0是中國智慧城市轉型發展的核心理念,基于創新2.0理念,智慧城市將是以城市用戶為中心,以開放與協同為基本模式的大眾城市管理與服務創新的匯聚,具體包括以下四點:

一是重視用戶創新,強調城市發展的以人為本,以深入的公眾分析需求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前導;二是重視開放創新,強調城市建設的開源共創,以模塊化和兼容性、擴展性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首要標準;三是重視協同創新,強調城市發展的多主體參與,以新技術環境下的公私伙伴關系發展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形態;四是重視大眾創新,強調城市發展的大眾復雜涌現,基于大數據分析規劃和設計智慧城市的遠景藍圖。

(四)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要素的智慧產業

智慧產業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支柱,也是體現城市“智慧”的重要標準。智慧產業的快速發展將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由勞動、資源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轉變,提高知識與信息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促進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使經濟發展更智慧、更健康、更高效。

第一,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新產業。一是積極發展移動互聯網產業,推動合作共贏的生態體系發展。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探索盈利模式創新的途徑。二是加快構建物聯網產業生態,整合物聯網研發資源,提高物聯網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三是大力發展云計算產業,加強核心技術創新,推進云計算服務政府采購,以應用促進技術研發和創新。規范產業發展環境,從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進行扶持,積極宣傳企業品牌,幫助其開拓國際市場,強化企業技術研發實力。四是以應用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以大數據應用為中心,加強數據挖掘分析、商業智能、多媒體加工、可視化軟件等自主技術創新,推動大數據產業鏈協同發展。

第二,以兩化深度融合推進產業優化升級。一要大力推進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各地應結合本地傳統優勢產業,積極推進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深入推進以互聯網為主的高新技術對傳統工業的改造。二要加快促進中小微企業創業創新,鼓勵智慧城市的云計算數據中心開展面向中小企業的云服務,滿足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中小企業的信息化需求,培育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型模式,加快發展分享經濟,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五)打造智慧高效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數據資源已成為智慧城市的核心資源,而數據所依賴的信息基礎設施和應用系統能否安全運行就成為整個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關鍵。“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要建立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以可控方式和節奏主動釋放風險,重點提高包括網絡安全在內的風險防控能力。為此打造自主可控、主動感知、及時響應和高效處置的安全保障體系將是智慧城市網絡安全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和重點任務。

第一,樹立全面的網絡安全觀。解決安全問題的關鍵其實不在“解決”上,而是在“發現”和“預警”上。要想減少網絡安全造成的損失,最佳的策略是及時發現網絡中的非常事件,預測可能到來的攻擊,防微杜漸。要實現這個策略,實現從信息采集節點、信息傳輸節點到信息服務節點的全天候網絡情報收集及全方位網絡健康狀況監管是關鍵。

第二,建立安全技術和產業生態鏈。智慧城市系統中的網絡安全應以大數據和云計算為依托,建立安全問題、安全主體、安全服務提供商的實時互動體系,建立區域網絡安全共性標準化和行業網絡安全個性定制化的互動立體式安全體系,建立安全技術和安全產業的生態鏈,使網絡安全智慧化、個性化、云端化,形成長效的安全保障機制。

第三,構建完整的網絡安全服務保障體系。一個完整的智慧城市網絡安全服務保障體系應包括積極主動的網絡安全技術監測防御體系和基于此技術體系的實時網絡安全應急指揮、管理、處理、服務體系。

(六)建設統一的智慧城市信息資源體系

智慧城市信息資源體系建設需要遵循頂層設計、分步實施的策略,其建設路徑可以分為“三步走”。

第一,在城市運行數據基礎上建立一套元數據體系以及進行指標度量的數據模型。建立元數據體系,定義由支持城市正常運行的若干要素(市容環衛、綠化景觀、市政設施、房地物業、水、電、煤氣、環保、防汛、防臺、氣象、交通、醫療等公共產品、公共服務、行業管理)的運行狀況,實時運轉所表現出的一系列特征指標,并給出這些指標的量化方式,通過這些指標反映不同時段城市運行的特點和狀況,進而可以通過對這些指標的分析與控制來為不同層面的城市管理決策提供支持。

第二,建設高并發、高吞吐量的多源城市運行數據融合及一體化管理系統。數據融合及一體化管理系統,能夠提高城市運行多源數據的數據整合、數據查詢、數據分析、數據服務效率,滿足智慧城市各類應用的實時處理和綜合服務的要求。

第三,建設包含在線監測、數據資源平臺和城市綜合管理三大業務功能的智慧城市公共支撐平臺。在城市管理數據模型以及城市運行數據融合及一體化管理基礎上,建設智慧城市公共支撐平臺作為“智慧城市”的公共信息管理和服務平臺。通過智慧城市公共支撐平臺,對各業務應用系統進行應用集成并對不同業務信息加以整合,形成統一有序的信息資源體系,支持信息資源的數據共享和統一信息服務,支持綜合分析和業務處理。

參考文獻略。

基金項目: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信息化協同創新專業委員會“智慧城市發展研究課題”。

課題組主要參與人員:寧家駿、王金祥、楊道玲、肖擁軍、史睿、張楠、宋剛、董超、王豐錦、李雪。

關鍵字:智慧就醫效率風險防控

本文摘自:《電子政務》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辉县市| 临西县| 甘南县| 清徐县| 桂林市| 巴马| 靖宇县| 禹州市| 大悟县| 大邑县| 衡东县| 恩施市| 宿迁市| 辽阳县| 西城区| 宣恩县| 景东| 巩义市| 洛川县| 榆社县| 松阳县| 枣阳市| 罗平县| 威宁| 永安市| 桃江县| 湖南省| 常德市| 泗水县| 青州市| 贵港市| 伊川县| 安庆市| 哈巴河县| 团风县| 定州市| 德清县| 广安市| 图木舒克市| 山东省| 凤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