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即以云計算、大數據的應用為基礎,通過對城市各個系統進行數據采集、互聯互通、優化選擇等智能化改造,將海量、無序的數據,轉化為具有更強辨析決策能力、洞察發現能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信息資源,讓城市發展更科學、管理更高效、社會更和諧、生活更美好,還能讓城市更“聰明”。
通俗地說,就是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改善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2013年初,住建部公布首批智慧城市試點名單,我市南岸區和兩江新區順利入圍。同年8月,永川、江北入圍住建部第二批智慧城市試點。今年上半年,住建部公布國家智慧城市第三批試點名單,渝中區也被列入其中。至此,我市已有5個國家智慧城市試點。
家住南岸的譚大爺最近身體有些不舒服,讓兒子在網上掛號,本來以為這樣省時省力,但沒想到先后在3家醫院看病的他,每換一家醫院就得再做一遍檢查,既花錢又遭罪。“醫院的信息就不能共享嗎?”他十分不解。
信息技術推廣普及,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但總體而言,這種便利還是點對點、單對單的,一旦涉及多個主體,問題便浮出水面。
譚大爺的經歷折射出老百姓對打造“智慧城市”的困惑。
然而,未來的城市需要什么樣的智慧、又如何實現真正的智慧?這絕不是簡單的“互聯網+”就能解決的!
現狀:
碎片化服務 個人體驗多 組織整合少
市民張碧明認為自己每天都在暢享“智慧”生活:出門前,通過手機地圖軟件查看出行路況,選擇最佳出行路線;購物時,付款不需要再掏現金或者刷卡,手機掃碼就能完成支付;回到家,也不用拿鑰匙,掃個指紋或者輸個密碼就能開門。
“這的確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成績,但這些碎片化的服務絕非智慧城市的全部內涵。”南岸區建委質監站站長梁小平說,智慧城市是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形成的一種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態,是對現有城市的改造與升級,因此更高層面的社會組織形式才是其核心所在。真正的智慧城市至少應包括五方面的內容:一是智能交通;二是帶動相關產業升級;三是建設配套的信息基礎設施;四是智能化的城市管理與服務;五是智能城市的運用使城市人的素質得到提高。
看來,我們在智慧城市的認識和建設上,僅僅是剛剛起步。
但從2013年開始建設以來,我市幾個智慧城市試點區(開發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例如,南岸突出商圈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在南坪商圈安裝戶外智能終端123臺,實現核心區域免費WiFi全覆蓋,引導3000多家商戶入駐平臺實現信息化提升。
江北則在智慧政務上發力,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實現了權力事項集中進駐、網上服務集中提供、信息資源集中共享,構筑了全天候在線的網上“政務超市”。
兩江新區根據自身開發區的特點,智慧城市建設更側重于為經濟產業服務,通過打造云公共信息平臺,實現上下游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讓企業更加精準、有效地尋找到商機。
而永川則與騰訊簽約,將通過微信、QQ、騰訊新聞、APP等產品,把永川的城市生活搬到網上,打造信息化先進區。
但記者走訪發現,目前智慧城市建設所能呈現出來的,依然是碎片式的個人體驗,不外乎是網上訂票、訂餐、獲取打折信息等內容,而交通組織、社區管理、公共管理等無一例外是“建設中”、“剛起步”或“無明顯效果”。
原因:
信息壁壘 資金缺口 人才短缺
相關人士認為,是信息壁壘、資金和人才短缺造成了上述現象。
大量有價值的數據掌握在政府手中,同時也分散在不同的部門,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相互之間缺乏通道,因此成為壁壘。
壁壘為何難以打通?兩江新區建管局劉建偉博士稱,一是因為設計語言、開發標準、接入方式等標準不一,難以整合;二是因為在信息時代,大數據就是生產力,各個部門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不愿共享。
以醫院為例,在三甲醫院,為一個病人做檢查的費用從幾十到數百元不等,而一家三甲醫院每年收治病人10萬人次以上,這其中產生的費用可謂天文數字,如果沒有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誰也不愿意共享檢查數據。
另一方面,資金短缺也嚴重影響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永川區建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按照規劃,從2013年到2017年,永川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共需要投入50多億元,但政府僅能拿出5億元,剩下的皆要依靠社會資本。
那么,社會資本愿意進入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在當前,許多社會資本還處于觀望階段。“規模才能產生效益,眼下智慧城市建設剛起步,數據量并不大,再加上還沒有數據共享的平臺,各部門對自己掌握的數據守口如瓶,可供分析的數據便更少,效益不高,也就難以吸引企業進來。”劉建偉說。
此外,作為一項新生事物,人才也是一大制約因素。記者在永川、兩江新區、南岸、江北采訪時發現,從事大數據研究、智慧產業發展評估的專業人才嚴重缺乏,部分政府機關只有1-2名專職人員,工作推進緩慢。
破題:
一攬子計劃 助推智慧城市
這種情況有望得到改變——前不久,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重慶市深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總體方案(2015—2020年)》,對該項工作提出了一攬子計劃。
其中,在數據共享方面,我市將先行建設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臺,在政府信息公開、政府運行管理、城市公共服務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同時,建成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間三大基礎數據庫,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完善數據更新機制,不斷豐富基礎數據資源,保證三大基礎數據庫信息的準確完整和及時更新。
在投入上,則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應用平臺等建設。
區縣也開始自行探索。例如,永川將與中國普天和平科技有限公司組建智慧城市PPP項目公司,以此撬動社會資本10-15億元。而南岸則加快推進政務數據中心建設,初步建成了融合行政審批、電子監察、政務公開和公共服務等政府業務的云計算中心,以及覆蓋南岸主要人口、準確率達到90%的人口數據庫。
永川區建委相關人士表示,倘若能夠合理制定數據開放計劃,智慧城市必將成為投資熱點,應用廣泛、前景遠大。
例如,在遠程診療上,可以通過互聯網、手機等,定期把患者血壓、體重等監控數據從家里傳到醫院的遠程醫療中心。這樣,患者一方面可以持續監控身體狀況并提早確定潛在的風險,另一方面還可以及時得到醫生的建議并減少去醫院的次數。
“或許幾年之內,新城區建設智慧城市、老城區的智慧化改造都將迎來高潮,”該相關人士說,“屆時,交通擁堵、空氣污染、水資源管理、看病就醫等當前城市痛點都可能隨著大數據的應用而明顯緩解。”
他山之石>>>
瑞典
瑞典城市斯德哥爾摩率先使用“智能交通系統”來改善整體交通和通勤狀況。該系統通過收集并分析貨車、交通流量傳感器、運輸系統、污染檢測和天氣信息等數據信息,尋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可靠途徑,實現綠色交通的和諧環境。3年內實現交通堵塞降低25%,交通排隊所需時間降低50%,出租車的收入增長10%,城市污染也下降了15%,并且平均每天新增4萬名公共交通工具乘客,有效地實現了綠色、便利的交通。
英國
2007年,英國在格洛斯特建立了“智能屋”試點,將傳感器安裝在房子周圍,傳感器傳回的信息使中央電腦能夠控制各種家庭設備。智能屋裝有以電腦終端為核心的監測、通訊網絡,使用紅外線和感應式坐墊可以自動監測老人在屋內的走動。屋中配有醫療設備,可以為老人測心率和血壓等,并將測量結果自動傳輸給相關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