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智慧城市”從概念提出到國家大力推行試點,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推行新型城鎮化、創新城市形態的重要載體,并呈現出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引導智慧功能技術的態勢。日前,在住建部、科技部公布的第三批84個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及41個專項試點項目中,泛華集團成為唯一以“產業要素聚集”為專項領域獲批的試點企業。泛華從單純的城市建設型企業,發展到為城市發展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城市運營商、建設服務商和具有綜合實力的產業投資運營商,再到國家智慧城市產業要素聚集專項試點企業。到底是什么樣的企業發展理念推動著泛華的可持續發展和不斷創新呢?泛華集團如何闡述“產業要素聚集”、又如何推動智慧城市可持續發展呢?為此,中新網特邀泛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天舉先生做客訪談間,與網友共同探討中國新型城鎮化下的智慧城市發展理念及行動綱領。
儒雅、睿智是楊天舉先生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在前期的交流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泛華集團作為92系企業,誕生于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自覺肩負行業發展使命,作為企業結構轉型較為成功的企業之一,始終深耕細作于城市建設與開發中,在勞作中創新,不斷升華,為城市發展進程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智慧城市推動者,泛華集團新使命
泛華集團是為城市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運營商、發展商和建設商,就是怎樣幫助城市發現需求,創造需求,發現價值,創造價值,為城市的科學發展提供一整套系統解決方案的行動綱領,然后在這個基礎上來投資、建設和運營。是什么樣的理念推動著泛華在不斷創新呢?
楊天舉在接受采訪時談到:“20多年來,泛華從技術型的公司起步,從技術到技術經濟,從技術經濟到產業,從產業到金融,從金融到區域經濟發展,再從區域經濟發展來研究區域,以及如何科學地建設、運營和尋找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創新,將城市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集成,通過金融創新,打造城市造血機能,利用系統綜合開發運營產業鏈加快城市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價值和城市效率、效能,以此推動中國新型城鎮化科學可持續發展。”
“隨著對中國城鎮化發展國家戰略的系統理解,泛華模式的內生動力已推動泛華站在更高的平臺。泛華的影響力和牽引力已充分提升了企業的發展空間,企業承載的戰略使命不斷賦予新的內涵,為客戶創造價值,提供更多增值服務,企業的產業鏈也呈現多元復合型發展,不僅要做好提供城市建設服務的乙方,以乙方的角色系統性規劃設計好城市,建設好城市。還要研究怎樣站在丙方的角度,為城市當好戰略智庫,做好系統咨詢,統籌考慮區域的科學發展、創新發展、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等。此外,就是如何以甲方的視角研究城市發展,城市開發建設,不斷創造城市價值。泛華的城市系統服務就是三個角色的系統集成及靈活應用,即丙方角色進入,甲方身份推動,帶動乙方業務,實現為城市提供系統化、產業化、智慧化的一條龍服務。所以泛華的發展理念已從為客戶創造價值提升到為城市創造價值,成就我們的精彩人生。”
“在集團內部,我們要求我們的集團成員企業,更專一點、更精一點,具備工匠精神。我們泛華集團提出“崇尚工匠精神,走專精特新的路子”,這是今年我們集團的工作重點和目標,也是集團未來的發展目標。創新領跑,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一個企業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在它熟悉的領域,為社會做出貢獻,就是做精品的東西。在市場的角度,做增值服務,在模式創新上做一些文章,所以我們提到了城市如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不斷升華,不斷升級,在漸修與頓悟之間,引領泛華打造城市發展創新模式的2.0版本”,楊天舉充滿激情地做出智慧解讀。
全要素聚集牽引智慧城市整個生命周期
泛華集團憑借產業要素聚集的理念創新、理論創新獲得住建部授予唯一一家能夠全面參與智慧城市發展建設運營資格的企業,泛華如何解讀智慧城市,又如何詮釋全要素的理念呢?
楊天舉表示:“其實我所理解的智慧城市,是牽扯方方面面的一個巨系統,它涉及到智慧發展的問題,智慧建設的問題,智慧運營與管理的問題。”
楊天舉進一步解釋說:“泛華研究城市發展已經20多年了,一直在從事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和踐行。在實踐當中,我們越來越體會到智慧城市不僅僅是IT技術,最重要的是把所有對城市發展的各種經濟、產業要素資源,不斷優化,通過頂層設計、智慧規劃,實現智慧要素創造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提到一個城市如何搞智慧城市,如何能夠使這個城市可持續發展賦予新的內涵,應該是各個方面的專家都來參與智慧城市的頂層謀劃、戰略研究。”
“比如說區域經濟發展專家、社會學家、金融專家、產業專家、城市規劃專家。當然,重要的還得有IT專家,把這些專家通過創新機制、創造平臺組合起來,共同為城市提供系統診斷、咨詢,共同研究城市的頂層設計,找到這個城市的多元要素、資源稟賦的優化方法,找到這個城市的比較優勢,發現這個城市的主導產業、特色產業、配套產業、機會產業,構建城市產業發展體系。我們的智慧能不能和這些比較優勢相結合呢?如果能和這些比較優勢有機結合,再用信息化的手段,用IT的技術,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提出了一個智慧城市發展全要素的經營理念。”
楊天舉強調,介入一個城市,一定是先從智慧發展角度介入,而不是簡單的智慧建設。而要智慧發展,那就一定找到城市的比較優勢,城市的動力源在哪兒。有效地將智慧城市的投資建設與產業投資、開發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緊密結合起來,實現智慧城市建設服務于產業、服務于創業、服務于營商環境,是我們要考慮的一個問題。智慧城市不能是單純的投資、成本中心、費用中心,通過產品市場、服務市場、要素市場的有效培育和建立,將智慧城市打造成為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的聚集區,變成這個城市的效益中心,要把效率、效能和效益有機結合,這樣才能帶動城市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結構升級、內生增長,可持續發展,形成一個完善的生命周期。
四化高度融合背景下智慧城市面臨的三大問題
深化改革之路布滿荊棘。十八大提出了工業化、農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的“新四化”概念。在此背景下,四化如何高度融合,智慧城市又面臨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我對四化融合的理解就是,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是內生動力源,城鎮化是載體,信息化是手段。如何把發展的動力、載體和手段高度融合,其實互相之間也是互聯互動。比如說通過信息化的提升,城鎮化作為載體就會聚集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服務業,這種高度融合,隨著生產性服務業的不斷提高,就已經互為承載、互為因果了。”
楊天舉認為,智慧城市作為新四化高度融合的產物,是人類城市發展進程必然經歷的一個階段,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要正向面對三大問題。首先就是智慧的發展問題,這個不僅僅要研究技術界面,它涉及到區域經濟的發展,產業的發展,社會、民生甚至生態。其次,這樣的發展如何實現可持續地內升增長,創新驅動,如何帶動地區的發展,形成一個科學的發展目標和行動綱領,結合這樣的目標再來進行智慧建設。第三“通過智慧建設提升了效率、效能和效益,最后就涉及到智慧如何管理,智慧城市如何運營,使得效率發揮得更大。所以智慧城市應該在各個子系統當中,仔細地思考城市運營、發展的問題,如果能有機結合,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也是推動智慧城市的真正意義。”
智慧城市建設不能為IT而IT
智慧城市已經成為推行新型城鎮化、創新2.0城市形態的重要載體。但調查顯示,有53.9%的人認為阻礙智慧城市發展的因素之一是地方政府,他們對智慧城市的認識不足,最終讓智慧城市的建設變成一個政績工程。
楊天舉提示:“智慧城市建設不能為IT而IT。智慧城市建設首先是一把手工程,如果地方黨政一把手能夠高度認識了智慧城市是什么,它可能就會真的從發展的角度思考,城市未來的愿景和城市處在什么樣的階段,對應著需要什么樣的硬件支撐,而不是城市它本身還處在工業化的初期或者是城鎮化的初期,就搞一個大而全、小而全的智慧解決方案。”
楊天舉認為,建設智慧城市一定要研究這個城市的要素稟賦和這個城市處在什么發展階段,研究城市的要素稟賦優勢、交通區位優勢、產業優勢、人文優勢以及整個城市的美譽度。如果這個地區是生態優勢,那為什么一定要先從第二產業入手呢?“中國第二產業中很多產業都已經過剩了,如我們有些縣城,一個小城市,為什么還要為工業而工業呢?如果這些地方具有生態優勢,它就應該想的是怎樣把城市的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把經濟優勢變成產業優勢,形成復合產業,再帶動區域發展,走312的產業發展路徑,所以不能簡單地談建設智慧城市”。
互聯網是智慧城市建設重要內容
互聯網+無疑是目前整個經濟領域最火熱的詞匯,幾乎所有行業都出現互聯網的融合趨勢,智慧城市也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那么作為智慧城市的踐行者們對此有著怎樣的理解呢?
對此,楊天舉認為:“作為一個城市建設者,城市運營的經營管理者,我站在城市的角度談談互聯網+。智慧城市有很大的廣義性,它有互聯網、有通訊、有技術、有科研成果,還有如何管理城市,但是互聯網的概念又賦予了我們更多的想象空間。”
“去年,我們定的集團戰略是行業+,比如說我們集團做城市建設領域的叫城市+互聯網;我們的設計院還提出了設計+產業+互聯網+金融;我們工程體系強調的是工程+IT+互聯網+技術+產業+金融等等。今年我們也進一步領會中央的精神,進一步學習中央的戰略,發現我們的思考又窄了,應該是兩者的結合,比如城市+互聯網和互聯網+城市,這樣有機結合效果會更好,為此我們提到智慧城市應加入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互聯網。”
楊天舉舉了一個例子來談自己理解的互聯網+。“所有人都想一個命題,在新型城鎮化過程當中,我們如何做,我們能不能參與,我們能承載什么。其實城市作為一個載體,我們所有人都沒離開這個載體,不管是在大城市也好,在中小城市也好,在鎮域經濟也好,甚至在廣大的農村,城鎮化也不是說城市就是城市,它是構建的大城市群、區域城市、中小城市、縣域經濟、特色鎮和廣大農村聯合構建的城鎮化體系。”
楊天舉認為,城鎮化首先是城鄉統籌下的城鎮化,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做互聯網+,不同層次的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消費者,有不同的理解和應用。
“第一個層級是區域層面的。幫助城市發現需求、創造價值,通過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城市智庫,挖掘與新四化的高度融合的要素稟賦優化升級,轉型升級、結構升級、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路徑等與智慧經濟的結合。第二個層級,就是產業園區、要素聚集區的規劃建設,電商谷、智慧谷的、智慧新城、智慧電商等園區的運營建設。第三個層級是產業地產,生產性服務業、現代化服務業的載體。第四個層級是智慧有關的互聯網企業、IT企業、形成的高科技企業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產業鏈甚至產業生態圈的聚集。第五個層級是電商企業,第六個層級是最終消費者。泛華要將這六個層級打通,目標和結果是成為全要素的、多維的智慧城市系統解決方案運營商。
“在這個過程當中,怎樣引入互聯網的概念,反過來如果站在互聯網的角度,就是互聯網如何加內容;站在我們實體企業角度,就是我們實體企業如何加互聯網,當互聯網+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互聯網一旦有機結合了之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就能產生,就能形成一個真正的產業生態系統。”楊天舉表示,有了這個產業生態系統,產業的問題、民生的問題、生活的問題、便利的問題、甚至每個人的就業、生活更美好的未來也就展示出來,所以泛華也一直在構建這樣的城市發展的理想層級。
“如果把智慧城市用空間維度再打開:可能有城市空間的維度,再往上可能有衛星通訊維度。現在提到的北斗系統,直接涉及到它的導航系統、物流配送系統、互聯互通系統等等;另外一個維度,就是城市的各個信息島,比如說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政務、智慧管網、智慧商業等等。目標是這樣的信息孤島如果能做到有效的互聯互通;還有這個城市的產業化如何和互聯網+結合,那就是互聯網+產業,反過來這個產業又產生了產業+互聯網,帶動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形成智慧產業,有了這樣的協調發展,那一定得有載體,那就是智慧城市、智慧的項目。”楊天舉補充說,還有智慧城市的建設、智慧智能建筑、智慧金融等維度,形成全口徑的智慧城市。
楊天舉強調,當把這么多的維度有機結合,由原來的投資驅動、要素驅動帶動經濟的發展,來實現現在的創新驅動,內升增長可持續發展,這樣的城市,這樣的城鄉統籌,這樣的城鎮化才可持續。“這是一個夢想,我們能夠有這樣的理想去做,這就是我理想當中的智慧城市。”
創新商業模式實現合作共贏
智慧城市既是信息時代現代城市發展的新目標,又是實現城市科學發展的新模式。城市要依據自身的資源稟賦、產業特點和發展階段,建設適合本地的特色應用。泛華集團2009年完成《中國城市發展創新模式》課題,得到了住建部的高度認可,并列入了住建部軟課題。這個創新模式就是通過頂層設計、多規合一、系統規劃進行金融破題、通過產業集群效應構建城市可持續發展,幫助城市解決城市發展動力源問題,構建一整套完整的城市發展的商業運營模式。楊總表示,“通過建立城市統一的科學行動綱領,站在開發性金融的思維研究城市的戰略運營,創造性將城市的資源、資產、資本的有機結合,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證券化,再到城市如何可持續建設,最后到城市如何可持續運營,分享政策紅利、制度性紅利、改革紅利,機制紅利,進而通過戰略運營與商業性金融有機結合的行動綱領,建立結構化的金融體系。”
楊天舉表示,其實現在談的智慧城市全要素系統解決方案,智慧城市運營商、投資建設服務商,也是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地創新、優化和提升、最終為客戶創造價值,實現合作共贏。
“比如現在政府正在積極推廣的PPP模式,怎樣用社會資本和公眾資本結合,在新型城鎮化過程當中,這又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商機。”
楊天舉說:“PPP模式不是簡單的項目,政府投資了,企業合作了,大家就能把這個項目做成,其實PPP模式真正是把政府的投資驅動,從沖動型的投資項目理性納入到國家預算管理,讓城市的投入變得越來越有效,形成政府的引導下PPP模式的市場化運作,將政策資源、城市資源、金融資源和產業資源的有機結合,進而實現PPP模式制度創新、路徑創新、機制創新,建立城市投入產出的科學模型。”
“我們感覺在新型城鎮化過程當中,如何將社會資本和政府投資有機結合很重要。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有些項目投資回報并不清晰的情況下,如何幫助城市發現需求、創造需求,發現價值、創造價值,有了一套系統解決方案的行動綱領需求,再根據這樣的需求孵化出我們針對的項目,才能做投入建設,做PPP。泛華PPP模式從頂層設計入手,規劃引領,通過多規合一的系統集成,通過產業創造城市需求的動力,通過打造專業產業園、通過政府金融引導、金融創新與特許權有機結合,在政府的引導下開發城市,實現企業主導的產業園區運營模式,實現產業帶動城市價值的提升。“大家同唱一首歌,一張藍圖畫到底”來提高城市的系統能力、組織能力、運營能力,這樣的PPP模式,才能讓政府的投資與民間投資更有效率、才是企業真正投入的有效途徑”。泛華集團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斷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和PPP務實創新進行探索與實踐。
智慧城市建設一定是創新驅動型
住建部推廣了這么多智慧城市試點,其實它也有代表性,有發達地區,有欠發達地區,也有中等發達地區。
“如果按照我理解的智慧城市理念,還是回到了怎樣確定這個城市處在什么發展階段。不同的階段對智慧城市的發展也不一樣,比如說北京地區、上海地區,這樣的地區它利用智慧城市要解決的更多的民生的問題、效率的問題,重要的是區域要素市場的打造,區域要素市場、服務市場打造的問題和IT結合,發展就會更快一點。比如說西部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現在做智慧城市,如果就是簡單IT的智慧,那肯定發揮的效率不會太大,有可能就變成了成本中心,不能和效益中心有機結合。但是這對西部地區來說又是一次歷史的機遇,就是來承載和接受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
楊天舉進一步解釋說:“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根據當地的要素稟賦情況,比如說區位優勢的情況,產業的情況,有可能一些發達地區的集團性的企業,就有可能在那兒設分廠,設生產基地,設銷售平臺等。”
楊天舉認為,如果用信息化的手段,用智慧的手段,讓世界更扁平,更互聯互通,讓大家更便利,其實是把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空間的距離拉近了,而且心里的距離也拉近了。
楊天舉強調,終究來說,智慧城市建設一定是創新驅動型。“比如說某個地區的特色產業更好,它的特色產業更能賣到全球,再通過互聯網的手段、信息化的手段、智慧的手段,將它的特色產品更快地賣出去,帶動物流業、生產性服務業、產品加工業,對這個地區的發展有更大的貢獻。”
智慧城市市場空間無限
智慧城市是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前沿趨勢,諸如美國、韓國、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都開展了嘗試性城市建設。那么具有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設,還有哪些機遇和挑戰呢?
楊天舉認為:“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在中國,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應該還有幾十年的進程,這樣的進程對所有人都是機遇,對所有產業都是機遇,所以我覺得智慧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也是一個更廣義的智慧發展的過程。”
楊天舉表示:“泛華集團為打造智慧城市產業要素聚集平臺,比如在大力推進泛華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計劃則是落實智慧城市發展、建設和運營的重要抓手之一,通過打造獨特建筑產業現代化商業模式,實現真正智慧城市的頂層全景設計,從價值鏈的源頭和高端入手來引領和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健康發展,將信息化與工業化結合作為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動力源,以工業4.0思想為指導,以信息化為手段,以新型城鎮化為載體,運用互聯網思維來整合產業資源,建立線上線下服務平臺,將建筑產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結合,創造城市的內生動力源。所以,我認為智慧城市的市場空間無限,智慧城市的未來是城市的項目孵化器、產業的孵化器、科技孵化器,利用智慧產業的集聚創新,未來的智慧經濟將為我們的城市發展帶來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