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一個在不斷發展中的概念,是城市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將隨著技術、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斷持續完善。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強大驅動力,發展智慧應用,建立一套新型的、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模式,從而勾勒出一幅未來“智能城市”的藍圖。
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今年工信部將著重扶持七大產業,其中就包括互聯網產業領域。例如推出寬帶中國2015專項行動,以作為去年寬帶中國行動的延續。另外,在全國范圍內,還將推進三網融合,做好雙向進入業務許可的受理審批。信息消費提升,對信息產業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智能化技術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只有通過智能化技術,才能銜接整個智慧城市的核心需求。而智能化技術必然要借助信息技術實現,這個時候,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最新信息技術首當其沖,是需要最先發展的。
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數據活化”
信息技術為治理“城市病”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手段和途徑。經過近二十年的城市信息化發展,移動終端、無線網絡、RFID(射頻識別技術)、GPS定位服務、物聯網傳感器等信息基礎設施滲透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這些傳感設備記錄下來,形成了城市大數據。這為智慧城市建設打下了基礎,但我們必須認識到,有設備不代表有智慧,有數據也不代表有智慧。
現代城市的數據量非常大,但是它們分散在不同行業、不同行政管理部門、不同單位,關于同一件事、同一時刻、同一地理位置的數據都被人為地分割了。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應該把數據活的生命找回來。所謂的“數據活化”,即重新賦予數據生命,活化的數據才真正是“智慧”的基礎。李克強總理今年兩會期間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中,針對山東省人大代表孫丕恕關于如何發展大數據產業的建議表示,政府掌握的數據要公開,除依法涉密的之外,數據要盡可能地公開,以便于云計算企業為社會服務,也為政府決策、監管服務。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2015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提出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政府數據公開。據《經濟日報》報道,有專家對其解讀的關鍵詞是“服務”。在過去透明和監督的基礎上,《2015年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明確了公開的目的之一是致力于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對此,有觀點認為,推進政府數據的公開,就是鼓勵和推動企業、第三方機構乃至個人對政府公共數據進行深入地分析和運用。大量的政府基礎數據經過加工后,可以轉變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資源,實現附加的經濟價值,成為大數據分析等一些新興行業的創業創新財富,從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據有關方面統計,我國80%的有用信息被政府所掌握,但是長期以來,這些信息一方面大多處于不對外公開狀態,嚴重地制約了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部門之間、上下級之間的政府信息相互割裂,而非處于共享狀態,形成了一個個信息孤島,難以發揮數據應有的作用。
智慧城市在城市大發展中有兩大功能,一是解決城市已經客觀存在的“不健康”問題,二是提供讓城市更舒適、更宜居的服務。智慧城市建設是利用信息技術,不斷獲取、活化和分析城市中的多種異構數據,從而解決城市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如環境惡化、交通擁堵、能耗增加、規劃落后等。智慧城市將無處不在的感知技術、高效的數據管理和分析算法,以及新穎的可視化技術相結合,以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環境質量和城市運轉效率。
如果將城市虛擬為一個“人”,那么采集城市感知數據的過程,就像為城市做全面的體檢,將城市中的人口、交通、規劃、能源、經濟、環境等諸多信息詳細地展示出來,為保障城市的健康發展以及“城市病”的及時、準確診斷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綜合應用城市多源數據的基礎上,機器學習、數據挖掘、大數據分析等計算機信息技術,可以在城市領域知識的指導下,深入挖掘并理解城市各種“不健康”問題的成因與機理,從而提出科學合理的調整方案。大數據與計算機技術同城市科學領域的專業知識相結合,是智慧城市走向科學的基礎。
智慧城市建設呼喚信息技術服務業
從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快速發展中,我們不難看出信息技術服務業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很大的改變。顯然,信息技術服務業是一種價值極高的新興產業。
建設智慧城市當然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但是千萬不能由政府包辦。我們應該關注的不是政府投入了多少真金白銀去建設智慧城市,而是政府能夠吸引和撬動多少社會資金投入到智慧城市建設中。智慧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市場機制,所以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培育出一個致力于提供信息技術服務的新行業,包括市場和服務提供商,也包括信息服務消費者和信息服務業創業群體。
建設智慧城市,要把過去一些由政府承擔的事情交給企業和市場去做。比方說,完全沒有必要各相關局、委、辦都去馬路上立電桿、裝攝像頭。一個城市,應該有企業來進行各種數據的搜集整理工作,由它們投入資金,采集有價值的數據,然后再將采集到的數據有償出售給政府部門和下游企業以產生盈利,這樣就有了進一步的投資,以保證其持續發展。下一個環節是數據平臺企業,它們付出成本回購各行各業的數據,并依據人群、時間、地點和事件等要素將數據關聯起來,得到活化的數據,維持數據的實用性,以長期保存數據,這就是動態的、活化的大數據平臺。有了這樣的平臺,就有了智慧城市的堅實基礎。一個城市可以有成百上千的企業、個人都會用到這個平臺、利用這些數據,開發各類應用、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這些服務的享用者就是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消費者,他們支付的費用,由服務提供者和數據平臺分享,這個產業鏈條的各環節就都有了收入和盈利,從而保障可持續的投入。由此可見,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誰將是信息技術服務業的目標消費人群呢?無外乎三大類:一是政府各部門。它們通過向市場購買服務,可以更加便利地開展各項工作,也能在某種程度上壓縮部門人員、減少投入和開支,得到更加及時有效的服務。比如說,一個部門原來每年可能需要投入幾千萬去采集、存續和開發利用數據,現在只需要幾百萬就能買到自己所需的服務,從而支持政府管理部門更加快速、科學地決策。二是企業。像政府機構一樣,企業也可以把管理輔助相關的業務從社會買回來,一些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可能就不再需要自己的人力資源管理、工商稅務管理,甚至進銷存管理,都可以利用社會化的智慧服務來完成。三是一般市民。市民的出行、求醫、購物、甚至交友會因此變得更加便捷、智慧和高效。政府、企業和一般市民對信息技術服務的消費需求是支持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的前提,而數據的收集、活化和開展服務正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實際工作。
不管信息服務提供商是企業還是個人,他們開發服務是需要不斷投入的,如此就不得不面對要實現盈利的壓力,所以他們的產品必須有買家。換言之,開發的產品必須緊貼市場需求。這種市場機制和運行模式給未來的年輕人創業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間。在未來,更多的創業機會將出現在信息技術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