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昌縣涇口鄉標興農機農技合作社,技術員在為種糧大戶講解“農技寶”軟件的使用方法。這是技術員譚升平的用戶界面。新華社記者 萬 象攝
今年以來,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紛紛踏足智慧城市建設領域。3家互聯網企業有著海量的用戶基礎,有著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技術支持,可以預見,它們的參與將給新一輪智慧城市建設帶來深刻變化—
4月29日,長沙、無錫、大連、常州等15個城市與騰訊簽署了戰略框架合作協議,提升智慧城市水平成為合作的重要內容。據介紹,在微信的“城市服務”平臺上,居民可便捷地享受交通出行、醫療、出入境等10多項公共服務。目前,這一平臺已覆蓋廣州、深圳、佛山、武漢和上海,而重慶也即將接入。
同樣在4月,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集團也發布了智慧城市綜合解決方案。內容包括:通過支付寶錢包、手機淘寶和新浪微博,讓居民進入城市服務平臺,享受生活繳費、違章查詢、醫院掛號等公共服務。上海、廣州、深圳、寧波等12個城市的居民將“嘗鮮”。
除了騰訊和阿里巴巴,百度也在今年2月底宣布將把四川成都崇州市作為試點,與當地市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進行合作。
TAB(騰訊、阿里巴巴、百度)風風火火地將“觸角”伸向公共服務領域,背后有著怎樣的商業思維?它們又將為智慧城市建設推開哪些新大門?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首席研究分析師張瑾告訴《經濟日報》記者,“相關企業的進入,改變了智慧城市的服務模式和業務協同方式,將會讓新一輪智慧城市建設更實用、更成功。”
整體解決方案——
不僅僅是服務上網
其實,3大互聯網公司對城市公共服務涉足已久,路徑也頗為類似:一開始是水電煤繳費,再后來是繳納違章罰款,而后則是服務于交通、醫療等民生領域。從去年開始,支付寶錢包和微信先后推出了“未來醫院”和“微信醫院”項目,主打手機掛號、移動付費等業務。
“從TAB的業務布局來看,本地化、生活化、移動化是其鮮明特點,這恰好與公共服務的需求高度合拍。同時,在公共服務領域,競爭格局和商業模式都還沒有形成。”市場研究機構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林文斌這樣形容互聯網廠商進軍公共服務領域的動力,“拿醫療行業來說,互聯網的滲透率只有不到5%,短板就意味著蘊含著巨大的潛力。”
令人欣喜的是,互聯網公司一度“剃頭挑子一頭熱”的情形正發生變化。如今,與互聯網企業簽約的通常是省市一級政府。微信開放平臺業務部副總經理胡仁杰坦言:“從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心態較之前更為開放。”他告訴記者,4月13日,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為上海市領導進行了一個半小時的“專題輔導”,“市領導培訓邀請民營企業家演講,在上海并不多見。”
審視種種戰略合作協議,在智慧城市建設中,互聯網企業主要扮演著兩個角色:連接政府與居民的橋梁、提供數據整合與大數據分析的技術提供商。阿里云高級業務發展經理段永華表示,對于普通居民來講,評價公共服務的主要標準有兩個:“一個是獲得服務的便捷性,一個是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智能終端為公眾方便地獲得城市服務提供了入口。但僅有這個并不夠,如果后端的效率得不到提升,服務請求便捷了反倒是麻煩。這時就需要云計算和大數據來實現應用協同和數據融通。”
“互聯網企業參與智慧城市建設,不是簡單地把政務服務放在網上或手機上,而是深度的整合底層系統、數據與服務平臺及入口的整體解決方案。這樣才更能給城市管理、公共服務的全方位改進帶來幫助。”螞蟻金融服務集團國內事業群總裁樊治銘說。
互聯網思維——
整合不同維度數據
“互聯網公司的優勢在于,它們有很好的用戶基礎,客戶群遠遠大于政府網站的用戶群,而且互聯網思維本身就是用戶至上,它們更注重被服務的人,這就讓用戶體驗有所保障。互聯網公司在這個時間點加入智慧城市建設,本身就是城市管理由‘重治理’向‘重服務’轉變的體現。”張瑾表示。
但把過去能做的事做得更好,并非互聯網企業切入智慧城市帶來的全部變化,和傳統作為供應商的集成服務商們相比,它們為公共服務推開了一扇扇新的大門。
拿政務微信來說,截至2014年底,全國政務微信總量達到40924個。全國政務微信逐漸呈現出從發布升級為服務、查詢升級為辦事、分散走向統一的特點。移動的服務型政府正在微信平臺上構建,而在這個平臺上,公共服務正在從單向趨向雙向。
段永華表示:“在互聯網場景下,公共服務可以被記錄、被跟蹤、可評議,居民可以像跟蹤一個包裹一樣,跟蹤自身需求被應對的過程,如果過了時限或者被苛責還可以投訴。如此一來,權力運轉過程清晰明了,也就能推進對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流程再造。”馬化騰在今年全國兩會《關于運用移動互聯網推進智慧民生發展的建議》中,同樣表示,需要加快建立適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電子政務評估體系,切實把發展電子政務的積極性引導到建設服務型政府、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來。
此外,為了與互聯網公司的渠道對接,目前各地地方政府通常采取先建設統一的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的方式進行,通過平臺實現對所有政務服務的整合,再分別與微信、支付寶、微博等渠道對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城市信息化運營人士告訴《經濟日報》記者,這種機制有可能真正打破信息孤島。“智慧城市最大的瓶頸在于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本身存在部門分割的壁壘,城管、交通、公安等系統各自為戰,數據很難匯集和整合,政務上‘云’和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成為政府自上而下打破分割的抓手,讓不同維度的數據真正統一起來,產生價值。”
全新運營模式——
“鯰魚”沖破固化利益
“拿醫療行業來說,線下醫院都有自己的圈子和生態,相對比較固化,資源也比較封閉。公共服務創新,意味著要進入一些相對傳統的領域,外來者如何能打破原有體系,是最大困難之一。”林文斌表示。
在另一些業內專家看來,從電子政務到智慧城市,硬件公司、系統集成商等許多利益相關方已經身在其中,互聯網公司提供的服務必然會打破這一架構。“滴滴和快的公司的發展就是互聯網如何打破現有格局的寫照,原有的利益相關方很可能成為智慧城市未來發展的瓶頸。”張瑾表示。
就像一條條被放入水箱的“鯰魚”,互聯網公司也在攪動著整個智慧城市產業。“互聯網公司擁有海量且黏性極強的用戶,這不僅讓觸達用戶變得更容易,也為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提供支撐。拿騰訊來說,騰訊多款產品記錄下90%以上網上用戶的行為以及他們對城市的關注和理解,這些數據有助于城市管理者做出更科學、準確的決策,競爭格局必然會因此而變。”胡仁杰表示。
不過,在Gartner研究總監湯彤妹看來,未來并不會出現互聯網廠商一家獨大的局面,它們會尋求與傳統服務商結合的“雙贏”模式。“就像‘鯰魚效應’一樣,有競爭力的對手進入后,會推動整個行業向前走,也給了政府選擇和比較的空間,傳統的服務商不太可能再靠賣硬件或者低層次的應用就要政府埋單。實際上,互聯網廠商也在探討與傳統服務商諸如軟件廠商、硬件提供商等形成合作的方式,從大方向上來看,參與者會探索出新的創新模式、架構和應用,一起在市場上玩,把好鋼真正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