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屆政府“大道至簡”的行政理念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將在不斷地變化和調整中迎來自己的新局面。隨著持續“放權”及“土地財政”的萎縮,政府需要更為合理的財政來源,這就為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智慧城市領域提供新的戰略契機和更大的拓展空間,政府也會為此提供必要的新渠道和更多的支持性政策。
從2005年開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進入政府依然主導但將不斷后撤、社會資本強勢涌入但依然不會十分平坦的新常態。來之不易的各種社會資本,需要制定與此新常態相適應的新戰略、新規劃和新策略,以便在充滿機遇和變數中贏得主動及實現多方共贏。一是要更加認真地開展政策研究,結合新常態的背景把握其內涵和實質,確定社會資本進入的領域、時間和程度。二是要更精準地把握現狀和主要問題,結合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新要求,盡可能減少投資的盲目性并提升社會資本的效益。
如何規劃和建設智慧城市,基于如何理解和認識智慧城市。我們對智慧城市的理解和認識,可以用三個詞概括:“人文+融合+社會化”。在頂層設計上,以人文理念來引領技術應用;在業務架構上,以數據運營來促進各應用系統融合;在建設方式上,充分激活社會力量參與。一是頂層設計,在城市總體規劃的框架下,植入智慧城市專項發展規劃,將自身定位于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協助者與完善者,而不是自己去做城市規劃。二是信息共享,主要包括數據中心和大數據兩大板塊。由于現在數據共享遇到的障礙和問題很多,估計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也不容易解決,所以我們的策略是“一點一點地積累”和“一點一點地做”。三是通過PPP(公私合營)模式的運用和創新,搭建一個具有生態功能圈性質的智慧城市業務平臺,推進以社會資本為主體的智慧城市建設、城市公共服務運營及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