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這塊大蛋糕一直都是政府在做主導,而隨著三中全會對市場機制決定性作用的確立,在上市公司看來,這一情況在將來或迎來變化。
11月26日,首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創新交流大會在杭州召開。近年來,建設智慧城市已經是一個熱門話題,至今為止,已經有超過200個城市提出和開展智慧城市建設,而與之相關的討論也可謂是絡繹不絕。
從二級市場來看,智慧城市概念也一直是熱點板塊之一,相關公司的股價一直高高在上。
智慧城市發展成熱潮 目前正在向二三線城市推進
“智慧城市建設是防治城市病的有效手段,如城市交通、醫療資源共享以及霧霾污染源,通過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綜合集成的應用,為市民、企業、政府構建‘和諧、安全、高效、幸福、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創新型城市生態系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表示。
他認為,智慧城市尚沒有統一的定義,是以創新為驅動,以人為本,以新一代的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通信、自動控制、智能科學、大數據等先進的信息技術,系統工程技術與城市的經營、管理、運行技術的深度融合為手段,對城市基礎支撐、資源環境、社會民生、產業經濟以及市政管理領域活動中的人、物、環境,進行智慧化地感知、互聯、協同運行和處理。同時,智慧城市的建設不能忽略其頂層設計。
目前,智慧城市建設正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推進。在各部委的政策推動下,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率先跟進,推出相應的智慧城市規劃。而2013年以來,遼源、郫縣(成都下轄縣)等二三線城市亦開始推出智慧城市建設規劃,智慧城市建設遍地開花。
國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特邀研究員任錦華則認為,智慧城市不要過于依賴頂層設計,以具體狀況為本,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專業的獨立中立的第三方,智慧城市在中國大有作為。
“智慧城市將是未來發展趨勢,呈星火燎原之勢,不僅反映的是純粹技術的創新,更是體制方面的改變,推動政府政務能力與城市管理創新水平的提升,各地建設要兼顧共性與個性,因地制宜,不盲目攀比,將概念落到實處。”《智慧城市》主編蔡小鋼表示。
據市場研究機構IDC預測,接下來幾年致力于智慧城市建設的投資量會迅猛增長,到2017年,智慧城市的IT市場規模將達到1301.1億元,并且2013年由政府發起的“智慧城市”方面的投資就占據了50%。小到可以隨時為手機充電的背包式太陽能充電器,大到政府的優化智能管理,“智慧城市”展現了一個充滿各種可能性的未來。
上市公司看好改革帶來市場機遇
近日,各行各業都在深度解讀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內容,智慧城市領域內的公司也不例外。
“我們把城市比作是一個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信息化像是人的神經,基礎設施是人的血管,智慧城市無非就是信息和共享,數據互聯之后成為信息,信息共享之后可以找出規律。”銀江股份COO裘加林表示。
他表示,現在提到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就打破了所有公建項目是由政府來主導建設、設計規劃、運營維護的情況,企業原來作為解決方案提供者或者內容的提供商,但是未來可能會成為運營商,角色會發生變化。
此外,國務院辦公廳所公布的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也將為智慧城市建設帶來新的市場機遇。
他將政府和企業之間合作的商業模式劃分為自己建房、按揭買房以及買租結合三個階段。
“前面十五年,政府在城市建設方面,從規劃、建造、監督等方面都是自己來做,近幾年流行的是‘按揭買房模式’,比如BT模式就是這樣的一種,企業有了一定的主導權,在里面可以做方案的規劃和運作,政府往后退了一步,更加關注效率,這樣規模化的企業將會獲勝。現在,又將出現新的模式,這個模式就叫做‘買租結合’,在這個階段政府轉變成為消費者,主要關注的是需求。”他說。
近日,銀江股份與章丘市政府簽訂“智慧章丘”項目合作框架協議,協議內容包括:章丘政府計劃投入2.6億元用于章丘市“智慧城市”的建設,實施內容包含云數據中心;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能源、智慧教育等。
事實上,從目前來看,智慧城市領域也日漸走向規范化。
日前,由全國智能建筑及居住區數字標準委員會負責編寫的《中國智慧城市標準體系研究》正式發布,該研究對“智慧城市”的定義、體系、功能特征、建設關鍵部署等進行了詳細闡述,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