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發電這事是1950年代開始冒尖的,我國老百姓把它當做生活供電的正經事來做,是從1980年代初開始的。在那個年代,甘肅科學院就為西藏等無電地區人民謀取福利,而第一次建設較大規模光伏電站則是1983年,那時的規模是10KW。
俗話說好事傳千里。在中國光伏事業如日中天的當下,各路小伙伴都非常關心一個問題,這玻璃、背板夾著電池片的小身板能扛得住25年暴曬和風吹雨打嗎?蘭州最早的光伏電站因此備受關注,多家企業、研究機構紛紛表示要拆回去琢磨琢磨。但是,這么好的寶貝,我們還是不要采摘了,小編帶你去瞧瞧就好。
出了蘭州機場,經過一路囧途,小編終于來到傳說中的甘肅省科學院自然能源研究所太陽能基地,心情不要太激動。。。
獨具西北特色的山脈環繞下,就是著名的太陽能基地了。
進入基地,看到好多珍貴的老組件。
這個,是研究所使用單晶組件研發的太陽能水泵。
這是2007年的單晶陣列,共1500W,現在還像新的一樣。
這個小房子上面的單晶電池板也是美美噠。
然而這些都不是重點。
看過來!下面才是中國最古老的的民用光伏電站。
說到老電站,它初始裝機容量是10KW,建于1983年,至今30多年的歷史了,距離蘭州市區40公里。當時,國內光伏行業還非常不成熟,規模非常小,全國產量在5MW左右,這批太陽能單晶電池板也是由日本京瓷制造,送到甘肅。起初它并不是如今小型屋頂電站這個樣子,那個年代,由于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榆中地區好些偏遠鄉村沒有通電,就是這批太陽能電池板給當時的人民帶來光明,分布在各家各戶。
80年代末,隨著中國逐漸發展建設,國家電力送到了這個小村莊,這批太陽能單晶電池板在居民那里的使命也就完成,當然如若當時國家也鼓勵分布式光伏就另當別論了。
這里有個小插曲,當時通了電,很多電池板都被村民拆了下來,由于不知道再作何用處,村民有的直接廢棄,有的自己拆開玻璃板用鋁框裱起照片(腦補一下,放當時好像還挺時尚的),更有甚,直接用板子插在豬圈柵欄旁當豬圈門,電池板被損壞嚴重。如今看來真的有種暴殄天物的感覺。基于此種情況,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的專家學者與當地政府村民協商回收了這批電池板,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和代價。但是有些還是損毀太嚴重只能遺棄。經歷了各種艱辛以及多年的暴曬、風吹雨打之后,它現在的功率還有7KW。
從近處看,電池片已經泛黃,但是并不妨礙它源源不斷地向電網供電。
如今這些30多年的老電池板仍然正常工作運轉,所發電力也都實現并網,單從顏值與年齡,絕對可以入選中國最美老組件。撇開基礎發電功能不說,30年以上的普通物品如今也成為珍稀,更別說這些中國光伏萌芽時期的電池板了。單晶的完美晶格在此意義重大,電池片及電池板效率及品質可靠全不在話下。且不說如今的技術更加成熟,這30年以前的實例也充分印證了光伏組件完全可以使用25年以上。
哪些超過十年的老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