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3月8日,創立于2008年的清潔能源公司AquionEnergy宣布破產,沒能迎來自己的十周歲生日。他們燒光了這些年來從比爾蓋茨、凱鵬華盈(KleinerPerkins)和殼牌為首的超過十家風險投資機構手中融到的近2億美元現金,而下一步融資失敗又宣告失敗,無以為繼的情況下只好關門大吉。
在采取申請破產保護,裁減80%的員工(僅保留了殘存的技術人員),停止生產和銷售等一系列措施后,創始人Whitacre在公司拍賣結束前發言表示,希望該公司或技術能夠在之后以某種形式繼續下去。
這事其實真不賴比爾蓋茨,初創企業若想在能源這個前期需要巨額投入但短時間內很難見到成效,競爭激烈的市場立足實在太難。
從他的投資清單中,我們不難看出這位一手創造微軟帝國的男人對于新能源領域的熱衷(有多達11家的能源公司)。而走到山窮水盡的這一步之前,AquionEnergy的表現在外界看來也算是相當的爭氣。
在《MIT科技評論》雜志每年評選出的“全球最聰明50家公司”中,其去年高居全榜單第五的位置作為參考,我們耳熟能詳微軟僅僅名列26,英特爾則處在49名的副班長位置。相當諷刺的是,就在破產的前夕,AquionEnergy還收到了清潔能源集團(CleantechGroup)頒發的北美年度公司大獎,可謂是實打實的“死亡之吻”。
這一項目最早的起源來自2007年硅谷頂級風投機構凱鵬華盈(KleinerPerkinsCaufield&Byers,下文簡稱為KPCB)發起的一場希望取締鋰離子電池的聲勢浩大的運動。他們拋出推出的問題看似簡單卻極其難回答(其實我們至今都不知道答案):究竟什么樣的電池才是最理想的電池呢?
而他們找到了當時剛剛從NASA離職,在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igeMellonUniversity)主攻材料工程的JayWhitacre。
Whitacre教授的履歷可謂十分精彩,于90年代初期在美國文理學院OberlinCollege主修心理輔修哲學的他,在大學期間發現工科其實才是自己的真愛,甫一畢業就投向了材料工程的懷抱,僅花四年便在知名的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ofMichigan)攻讀下了博士。
一年出頭的JPL(JetPropulsionLaboratory,美國國家噴氣推進實驗室,錢學森老先生即為JPL創始人之一)博士后生涯結束后,他便相當自然地進入NASA工作,曾從事火星探測用電池的開發。
在電池領域的多年耕耘促使JayWhitacre離職創辦AquionEnergy,旨在為可再生能源項目和電網提供大型電池。
他并沒有選擇跟風扎進已經十分擁擠的鋰電池市場,試圖為其開發出新的儲能方式分一杯羹。相反地,對自己有著清晰定位的AquionEnergy選擇另辟蹊徑,專注于生產鈉電池從而避開在市場上與強大的競爭對手發生正面沖突,優化生產流程,通過走平民化路線來降低成本,將目光瞄準細分市場,試圖在這個市場找到立足點。
當《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在2012年第一次報道Aquion時,Whitacre教授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希望以相對低廉的價格生產鈉電池——該電池利用鹽水為電解質,并配以氧化錳陰極和碳基陽極,產品定價介于低端的鉛酸電池和昂貴的鋰離子電池之間。短期目標是250美元每千瓦時,其希望達到的長期目標則是160美元每千瓦時。
而按照設想,AquionEnergy所開發的電池,還將具有既非酸性亦非堿性,不易燃易爆,無腐蝕性,提高電池續航能力,使用場景寬廣等一系列優點……
但現實是冰冷無情的,這些美好的想法均已夭折。
AquionEnergy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其實還是來自一直被人們所看衰,所輕視的鋰電池的巨大威脅。
雖然一直被鮮花和掌聲包圍的風能和太陽能,在去年年末至今年年初的時間段內迎來了成本大幅下降、儲能技術提升等諸多利好,而且今年在《MIT科技評論》“全球50家最聰明公司”榜單中上榜的三家能源公司均分布在這兩個領域(太陽能領域的FirstSolar和M-KOPA以及風能領域的VestasWindSystems),但他們其實也有著自己的苦惱。
更重要的是,在發展成熟的鋰電池面前,相較之下還屬于蹣跚學步孩童的它們并不具備十足的核心競爭力。
根據彭博新能源經濟資訊(BloombergNewEnergyFinance)提供的資料,去年鋰離子電池的價格迎來了大幅下跌,使一直處在“鋰電池吃棗藥丸”輿論漩渦中的鋰電池的未來迎來了些許轉機。
這份報表與圖片是如此出名,幾乎數月來所有討論鋰電池未來的文章都會援引這份資料。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鋰電池價格已經從2010年的每千瓦時1000美元的高位,跌破到每千瓦時300美元的臨界點。特別值得注意的一點是,2年之內鋰電池價格近乎腰斬,在2016年達到了273美元。這離不開科技進步所刺激的大量消費需求,全球產能不斷增加以滿足手機、電動汽車、太陽能備用系統對電池的依賴從而引發的價格驟降。
雖然彭博為我們呈現的數據很重要,但他們接下來的預測,就未免顯得有些荒腔走板了——鋰電池電池的價格繼續下降,2025年之前每千瓦時價格會降到109美元,2030年降到73美元。這個低得有些過分的價格引來了科學家們的質疑,比如MIT材料科學家、液態金屬電池項目Ambri聯合創始人DonaldSadoway就指出如果按照彭博的預測,在2030年鋰離子電池的價格居然比原材料還要低。
和AquionEnergy一樣的是,Ambri也拿到了比爾蓋茨的投資,卻因發展不順被迫裁員25%。與之命運相似的還有致力于研發空氣壓縮儲能技術的公司LightSailEnergy,同樣是燒光了比爾蓋茨提供的資金,不得不將碳纖維存儲罐出售給天然氣供應商。
目前鋰離子電池和新型能源處境的鮮明對比,也依然沒能改變觀望者對于其未來的質疑,比如“鋰電池會迅速衰退,在持久性的表現上是不是有欠缺?”“鋰電池只是一個過渡產品,價格壓縮空間已經十分有限,肯定會出現可為便宜的能源取代鋰電池”等等。
但是在現在我們身處的2017年,各方面綜合表現相對領先的鋰電池依然是大型項目中買方最為青睞的能源解決方案。
讓我們在文章的最后回顧一下去年《MIT科技評論》給AquionEnergy的頒獎詞:“他們為服務于電網設計的極具創新性的電池,使得他們在這個無比艱難的行業收獲了巨大成功。”
現在看來,此份頒獎詞僅僅言中了“無比艱難的行業”這半句話。
在“能源”這個初創公司不敢請一觸碰的行業中,無論創新的鋰電池,亦或是太陽能和風能,乃至飛輪儲能(FW,FlyWheels)、空氣壓縮、氫燃料電池等新開發出的黑科技,他們距離完全替代鋰電池,收獲真正的成功還有著很遠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