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有關無錫尚德總裁唐駿正協助調查的消息不脛而走,引發諸多熱議與猜測。
4月11日,第一財經日報一篇題為《無錫尚德總裁唐駿應海關協助調查,天合或涉同類案件》的文章報道,香港上市公司——順風國際(01165.HK)旗下子公司順風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順風光電”)執行總裁、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下稱“無錫尚德”)總裁唐駿應海關要求,正在協助調查。
“唐駿突然不在崗的消息確實不為太多人所知,不過公司已接到了海關方面的口頭通知,目前唐駿在協助調查,具體何事海關沒有給出詳細解釋。除了唐駿本人外,目前順風國際、順風光電及無錫尚德的其他人士尚未涉及調查。無錫尚德運轉正常。”
再回顧光伏圈“唐駿事件”,記者認為這一消息的引起高度關注的原因有三。
首先源于無錫尚德曾占據過中國光伏產業的“頭把交椅”,聲名在外;
其次,企業高層被請去調查事件本身的敏感性;
再者,根據媒體采訪,此次唐駿協助調查,可能涉嫌硅料走私,這樣的問題有可能也會波及到國內的其它光伏企業。
大家很可能會猜測:到底還有誰會涉足其中?
具體而言,上述報道提及了中國光伏產業中的頭把交椅天合光能:“除唐駿之外,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被海關請去調查的還涉國內另一大光伏巨頭—天合光能(TSL.NYSE),不過記者尚未撥通天合光能相關人士的電話。”
茲事體大,對于這樣的報道,天合光能不可能無動于衷。4月11日晚間,天合光能方面立即做出了回應,很多主流財經和行業媒體的記者(包括華夏能源網記者)都收到了天合光能發送的郵件。
除否認涉案外,天合光能公共關系總監葉超還對媒體重申,“公司沒有一名員工牽扯其中,也沒有任何員工被海關帶走調查”,“上述提及天合光能的部分嚴重失實”。
其后,“唐駿事件”發酵,媒體的各類采訪報道逐漸發散。證券日報記者在一篇題為《唐駿協助調查引曝光伏業多晶硅走私案,前首富施正榮或牽扯其中》的報道中,進一步發掘了國內光伏走私的可能性,并采訪“相關人士”得到這樣的表述:唐駿曾供職的榮德新能源從事硅片生產業務,理論上,具備走私進口多晶硅的動機。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鐘蘭安律師則向記者確認,“如果證據確鑿,且作為榮德新能源的實際控制人、董事長,施正榮無法證明其對走私一事不知情、未參與,那么他也將受到法律嚴懲”。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報道還特別提到了另一家光伏企業:“知情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獨家透露,此次海關調查的的確不只唐駿一人,還包括陜西西安的兩家企業,其中一家為從事單晶硅片生產的A股上市公司。”
這家A股上市公司到底是誰?其實行業里的人都心知肚明。
這家企業很快做出反應。
4月13日午間,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產品制造商——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隆基股份”)發布了一則《關于媒體報道的澄清公告》,稱公司多晶硅料進口業務按照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合法經營,不存在報道中所述情況,同時公司未接受海關調查,也沒有員工被要求協助調查。
公告表示:鑒于西安從事單晶硅片生產的A股上市公司僅為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故上述報道有關內容被認為涉及我司。針對上述內容,公司第一時間通過內部核查后,作出如下澄清:
1、該媒體關于公司的報道與事實嚴重不符;
2、公司嚴格按照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開展多晶硅料進口業務,如實申報 并依法繳納相關稅款,不存在偷稅情況;
3、公司未接受海關調查,也沒有員工被要求協助調查。
如今,對于無錫尚德總裁唐駿“失聯”一事的進展,究竟有多少中國光伏企業及業內人士涉案,是否涉及施正榮,等等。業內人士及媒體依然在持續關注。
唐駿是誰?
唐駿身兼順風國際旗下的兩大子公司總裁,剛剛上任不久。
從其履歷看,他在光伏行業工作時間長達22年
作為凝聚態物理和工商管理雙碩士,唐駿先后在Renesola、鎮江/揚州榮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榮德系”)工作過,曾為后兩家企業的副總裁及總裁。他本人也協助過國家科技部從事太陽能領域科研項目管理和規劃工作;主持國家“九五”和“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課題。他也曾領導團隊建立了中國第一條多晶硅片生產線,并與他人共同主持國際“太陽能電池用多晶硅片”、“太陽能電池用多晶硅塊”國家標準的制定。
公開資料顯示,唐駿在鎮江榮德工作期間,依靠多年運營和管理經驗,使榮德硅片的質量和技術指標行業領先,樹立了榮德自主品牌,幫助企業扭虧為盈,在多晶硅片領域占據制高點。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唐駿目前接替的是無錫尚德前總裁熊海波之職。雖然不是“順風系”人物,但作為“榮德系”的主要高層,加之與前無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私交頗深,唐駿在經營管理方面也頗有心得,因此出任無錫尚德一把手并不出人意料。
順風光電內部人士則向界面新聞表示,資深經理人唐駿是“抄底”光伏的神秘富豪鄭建明極為器重的一員大將,在后者欲構建的新能源帝國中扮演著業務操盤手的角色。
但據業內人士判斷:唐駿“失聯”很大可能事涉尚德破產重整前“施正榮時代”的前朝往事,而與眼前“鄭建明時代”的新尚德沒有關系。
華夏能源網記者查詢公開資料發現:
3月14日,揚中市市委市政府在市政大禮堂召開全市創新人才大會,唐駿還作為企業代表上臺發言。
2月15日,揚中市2015年綜合表彰暨2016年新春動員大會舉行,唐駿獲“揚中市十佳科技工作者”榮譽。
2015年底,在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聯合主辦的第十五屆中國光伏學術年會上,唐駿榮獲“中國太陽能光伏特別獎”。
榮德新能源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榮德新能源全稱“鎮江榮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據證券日報報道,榮德新能源在行業內可謂大名鼎鼎,不過出名的主要原因來自于“榮德”二字,據業界傳聞,其中“榮”字取自前中國首富,也是如今榮德新能源的實際控制人施正榮,而“德”字取自施正榮一手締造的中國光伏曾經的翹楚——無錫尚德。
公開資料顯示,成立于2007年6月份的榮德新能源專注于多晶硅片的生產銷售。目前的硅片總產能為2.6GW,員工2500余人,現有兩大研發、生產基地,分別位于鎮江揚中經濟開發區和揚州出口加工區。
作為“尚德系”成員之一的榮德新能源,為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的主要硅片供應商之一,與海外尤其是臺灣地區大型電池片廠商Motech、Neosolar、E-tonsolar等建立了良好的業務關系,同時也是國內大型電池片廠商晶澳、阿特斯、中電光伏、江蘇林洋(韓華新能源有限公司南通分公司)等重要的硅片供應商之一。
“在中國光伏圈里的傳言是,與亞洲硅業、輝煌硅能源一并,榮德新能源也是施博士(施正榮)的家族產業之一。當初,尚德給予了亞洲硅業等公司大量的訂單支持,但在尚德倒臺后,這些公司卻能獨善其身,此種疑似利益輸送的行為,使施博士在圈內飽受詬病。”
彼時的一則媒體報道記載,2011年底,尚德已經陷入光伏危局,負債率為79%,短期借債為15.73億美元;但是作為尚德的上游供應商,亞洲硅業的資產負債率僅為36.7%,短期借債為0元。
而眾所周知,施正榮一手締造的無錫尚德曾是國內最大的光伏組件生產商,2013年,由于資不抵債,無錫尚德總債權超過了94億元,普通債權人達500多家。2013年10月份,順風國際以30億元接盤無錫尚德,實際控制了這家曾經的光伏龍頭。
如今,業界傳聞,已鮮有公開露面的施正榮,仍在專心經營包括亞洲硅業、榮德新能源等家族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鎮江榮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被列入全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中,其失信被執行人行為具體情形被描述為,“其他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
光伏走私有多兇?
有報道稱,唐駿被要求協助調查,或與其在無錫尚德正式被順風光電入主前,在其擔任鎮江和揚州兩地的榮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管理工作的產品進出口有關。有媒體報道天合光能也可能涉嫌其中,天合冤不冤?以下內容摘自證券日報的報道。
根據《多晶硅價格回升至12萬元/噸 美國欲迫使中國放棄美多晶硅反傾銷措施》一文介紹:
2014年1月份,我國實施了對美國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征收53.3%-57%反傾銷稅的貿易救濟措施,但為了繼續發揮無法就地消納的多晶硅產能,美國企業隨后利用了中國特有的“加工貿易進口”政策,繼續對華傾銷多晶硅。
而當商務部和海關總署決定自2014年9月1日起暫停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的受理(58號文)后,作為美國多晶硅企業曲線救國的手段之一,則正是將大量的美國進口多晶硅虛報金屬硅(工業硅粉)走私通關,以逃避關稅。
“金屬硅(工業硅粉)的進口稅率只有百分之幾,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上述業內人士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以100噸太陽能級多晶硅國內售價1200萬元,從美國進口需繳納57%的反傾銷關稅計算,僅100噸的偷稅額度就將達到684萬元。也正因為此,這將是一件涉案金額巨大的走私案”。
而在《唐駿協助調查引曝光伏業多晶硅走私案,前首富施正榮或牽扯其中》一文中,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從產業常識判斷,天合光能只有很少的一點硅片產能,無錫尚德更是主要集中在電池片和組件的生產環節,也就是說,天合光能沒有必要為那點硅片產能鋌而走險,通過走私降低成本;而無錫尚德的生產則干脆不需要進口多晶硅。”
因此,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若說無錫尚德、天合光能涉案其中,的確是冤枉了”。
“2011年后國際光伏市場尤其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開始發力,至2015年中國光伏裝機量超過德國的關鍵年份,這背后同時出現了上游硅料走私,而且從去年開始似乎進入一個階段的高峰。”此種描述是否屬實?以下內容摘編自界面新聞的報道《貍貓換太子式的硅片走私如何將無錫尚德與唐駿拉下水?》。
包括無錫尚德在內的部分中國光伏制造商走私的嫌疑,實質上是歐美對中國光伏產業不斷實施雙反打壓的“另類后果”——圍繞光伏“雙反”,中國和歐美之間正在展開一場曠日持久地暗戰。中國被迫對產自歐美韓的多晶硅發起“雙反”的反制措施,希望實現“精準”反擊。
長三角光伏行業的一位人士在對界面新聞分析稱,由于中國光伏下游應用市場的猛增,激發了對上端硅片的需求。由于當前美國、韓國和德國的低價多晶硅大量涌入國內,對中國多晶硅生產企業造成致命沖擊。
在歐美對中國光伏組件和電池舉起“雙反”大棒并一再延期加壓的情形下,中國光伏企業被征收高額關稅,價格上幾乎失去國際競爭力。
為此,中國也應所處光伏上游端企業聯盟的申請出臺“反制”措施。2013年7月,中國商務部初裁認定,對美、韓兩國出口至中國的多晶硅采取臨時性“雙反”措施。
與歐美的步步緊逼、嚴防死守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對美多晶硅“雙反”措施卻效果不佳,被業內詬為“太仁政”,甚至有“過于軟弱”的說法。2014年8月14日,被業界稱為“58號文”出臺,即商務部和海關總署發布《關于暫停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的公告》,公告聲明中國暫停受理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但考慮到下游企業發展,決定并給予加工貿易一年的延緩期。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報告分析指出,國外企業抓住雙反的漏洞,以遠低于成本的價格通過加工貿易方式出口到中國,同時規避征稅。報告稱,僅歐美“雙反”打壓最甚的2013年11月,歐美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入中國的海外多晶硅占比就高達71%,其中自美國進口的多晶硅中,按加工貿易方式進口的占比高達98%。
根據政策,此前已審批的加工貿易合同最晚可執行至2015年8月31日,此后進口多晶硅將不能通過加工貿易進口方式規避反傾銷稅。
少數需求量龐大的企業,或許正是利用加工貿易這一方式開始夾帶私貨,同時對“58號文”取消的預期,開始打起“貍貓換太子”的危險游戲。
事實上,海關部門對近兩年快速增加的硅料走私現象已經監控。“2011年后國際光伏市場尤其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開始發力,至2015年中國光伏裝機量超過德國的關鍵年份,這背后同時出現了上游硅料走私,而且從去年開始似乎進入一個階段的高峰。”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某行業協會秘書長告訴記者。
正是這一異常,光伏巨頭林立的江蘇區域海關部門開始縝密的偵察。業內人士稱,很多光伏貿易商進的是硅料,但在過海關時卻是以邊角料、廢料等產品的名義報關,主要目的是以較低的稅率進來以達偷逃關稅,節約進口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