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5日,歐盟委員會公告宣布,決定對適用于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措施啟動日落復審調查。該調查將判定“雙反”措施到期會不會可能導致中方重啟相關傾銷和補貼,繼續傷害歐盟的光伏產業。
這起全球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案于2013年12月生效,原本將于2015年12月7日到期,但在此關鍵節點上,歐盟方面再次“反水”發難。有消息稱,現行的“雙反”限價限量措施將至少延長12個月。
在“雙反”打壓下,國內光伏企業在歐美的市場份額日漸萎縮,甚至出現大幅下滑。
數據顯示,在歐盟對華光伏“雙反”前,歐洲市場約占全球新增光伏系統裝機量的70%以上,當時國內光伏制造企業主要以出口為主,其中歐盟的市場份額約占80%。而到了2014年,中國太陽能電池對歐洲出口額為28.16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4.25%,僅占中國光伏產品全年出口份額的19.55%。而在此期間,昔日的光伏巨頭無錫尚德、江西賽維相繼淪陷。
公開數據顯示,歐盟光伏“雙反”是全球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案,涉及中國200多億美元的對歐出口,由此損失的工業產值也高達3000多億元人民幣。
與之相反,“雙反”始作俑者SolarWorld似乎成為了最大受益者。2015年前三季,SolarWorld在美國市場的出貨量較2014年同比增長61%,盈利1650萬美元。
不過,事實表明,“雙反”對于中歐雙方而言是一個兩敗俱傷的下下策。SolarWorld的表面繁榮未能掩蓋整個歐洲光伏產業的衰落跡象。根據歐盟委員會發布的數據,2010年歐洲光伏制造業的產值達到200億歐元,而在2014年這一數值僅為25億歐元,與四年前相比減幅高達87.5%。
正因如此,在歐盟對華光伏“雙反”調查期間,曾有超過1000家歐洲光伏企業要求歐盟委員會放棄對中國光伏企業征收懲罰性關稅,在這些企業看來,“雙反”給他們帶來的損失遠遠超過得到的好處。
如今,歐盟啟動日落復審調查,意欲延長“雙反”期限,明顯有違市場公平。“現在的制造成本已經和兩年前有了很大不同,如果還執行之前的價格承諾協議對我們相當不利”,江蘇當地一家光伏企業的市場銷售人員向記者表示,目前太陽能組件產品在歐洲市場的平均價格不到0.5歐元/瓦,而最低價格承諾協議約定的價格為0.56歐元/瓦,如果仍然堅守如此不公平的價格協議,那中國的光伏產品在當地市場根本就沒有競爭力。
由被動到不懼怕“這還是老問題,沒有什么新意,屬于不公正的貿易保護主義”,對于此次歐盟“雙反”延期,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的一位專家對記者表示:“我們對”雙反“的態度很明確,一是堅決反對,第二就是不懼怕。”
此前,國內光伏企業面對“雙反”只能被動挨打,一些體量較小的企業不堪一擊,最終只能被迫退場。據上述專家透露,過去國內光伏產品95%以上都依賴出口,但現在已經開辟了不少新興市場。因此,盡管歐盟屢屢揮起“雙反”大棒相逼,但國內光伏企業已經有了應對之策,開始主動出擊。
2015年12月11日,距離歐盟委員會決定對華光伏“雙反”啟動日落復審調查不到一個星期,中國的光伏組件巨頭天合光能隨即宣布退出歐盟價格承諾機制,轉向通過海外工廠繼續滿足歐盟市場的需要。
天合光能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高紀凡認為,目前對價格承諾的解釋曲解了原價格承諾中的規定和范圍,已經開始阻礙天合光能的全球拓展戰略的實施。高紀凡表示,目前光伏產品的最低進口價在全球主要市場的價格持續下降且比預期還要快的情況下,歐盟價格承諾機制已經背離了太陽能市場的價格走向,中國企業在價格承諾下出口歐盟的產品已經失去競爭力。
而在此之前,包括昱輝陽光、中盛光電、正信光伏在內的多家光伏企業也早已相繼退出了上述價格承諾機制。2015年6月初,歐盟委員會以阿特斯太陽能、昱輝陽光、中盛光電三家企業違反價格承諾協議為由,決定向其征收平均稅率達47%的高額關稅,同時讓對方退出最低價格承諾協議。隨后,昱輝陽光和中盛光電明確表示將退出上述價格協議,不再由中國向歐洲發貨。
國內一家光伏上市企業的高管向記者表示,退出最低價格承諾機制后,目前企業應對“雙反”的措施大都是在海外建廠,這樣就可以通過在海外各地的工廠向歐洲、美國等地供貨,這或許是目前中國光伏企業最直接有效的應對辦法。
記者統計發現,目前包括昱輝陽光、中電光伏、無錫尚德、阿特斯太陽能、晶科能源、晶澳太陽能在內的多家光伏企業均已在海外開疆擴土。其中,僅在今年上半年,天合光能就分別在馬來西亞和泰國成立了代工廠。
上述光伏企業高管坦言,現在不少光伏企業將工廠轉移到東南亞、印度、拉美等新興市場,一是看重了當地的廉價勞動力,另外重要的一點就是能掙脫“雙反”的束縛,繞道中國直接由海外廠商供貨,規避“雙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