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產業一直都是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高附加值、高科技水平的特點,滲透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它與傳統的產業結合并進一步促進傳統產業的提升,引導產品更新換代,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軟件產業就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發展軟件產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對科技的進步、經濟的騰飛起到了重要作用。2016年,國內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國制造2025》、《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一系列政策效應將持續釋放,軟件產業將面臨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并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
孟慧先生現任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協會副會長,在軟件和信息服務行業從業20多年,親歷了我國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的高速發展。孟慧認為,當前我國軟件和信息服務行業的發展遇到瓶頸,在新技術、新模式、新的業態主導下,需要政府、行業、企業對軟件產業的發展有新認知、重定位、再起航。在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協會成立30年大會期間,孟慧先生接受了中國軟件網的專訪。
軟件產業發展需要政府大力支持
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為軟件產業發展開辟新的空間。我國政府始終高度重視軟件產業的發展,并把軟件產業列為戰略性產業之一,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及重大產業化項目中信息技術領域和自動化技術領域有相當部分是有關于軟件方面的。國家為軟件產業的發展建立了優良的政策環境,它從投資融資、稅收、產業技術、出口、軟件企業認定、知識產權保護等多個環節上對軟件產業給予優惠政策和極大支持。那么在這里,全國的軟件行業協會的作用就不得不提。以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協會(原北京軟件行業協會)簡稱北京軟協為例,在成立30年間,先后為2000多家軟件信息服務企業提供稅收減免、資質申報、雙軟認定等多項優惠服務。孟慧提到,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軟通動力通過為9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提供服務,在2005年至2009年間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率,即便是近些年增速放緩,也有30%-40%的增長率。
那么,從我國現狀來看,政府應該加大對基礎軟件產業的投入,鼓勵軟件與互聯網兩大生態融合發展,組織開展跨界跨領域融合發展研究,深入剖析實現跨界融合的主要模式和實現路徑;同時,加快工業軟件行業解決方案以及新型工業軟件服務的推廣應用,在航空、汽車、石化等重點行業,支持工業軟件企業和工業企業協同創新,完善行業解決方案并實現規模化應用;積極推進工業云、工業大數據等新型工業軟件服務發展和生態體系完善,選擇典型地區和重點行業開展應用示范。
在有效機制下,開放政府服務采購、加大人才培養
在政策的驅動下,政府的有效引導機制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然而目前,我國的某些機制顯得較為落后。比如,在資質認定方面,涉外企業在互聯網資質、文化領域、安全領域申請相關資質就非常困難。國家對外資的認定過于籠統、搞一刀切。相當一部分企業本質上是內資企業,由于企業在香港上市、或有少數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導致部分股權有外資成分,就將企業定義成外資。還有企業技術中心認定標準基本上以傳統制造業的業態構建的,對新型現代服務業企業而言很難觸及。需要政府部門出臺的管理與產業政策要精細化。
孟慧認為,我國應該在建立有效機制的前提下,開放政府的服務采購,加大軟件人才的培養力度非常關鍵。
在政府采購方面,從全國來看,金融、電信和政府已成為軟件產品年采購量最大的三個行業。12年政府行業的軟件投資額為4億元,占軟件總體市場的14.1%。12年政府行業對平臺軟件(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和系統及網絡管理軟件)的采購額占平臺軟件市場總銷售額的14.%,對中間軟件(包括中間件、安全軟件)的采購額占該軟件市場總銷售額的22.3%,對應用軟件的采購額占該市場總銷售額的13.5%。政府采購將為中國軟件企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在這個層面,國內各地軟件行業協會通過承接大量政府項目,在軟件產業中充分發揮了溝通政府與企業、國內與國外兩個橋梁的作用。
在人才培養方面,隨著軟件產業的持續發展和技術變革,人才資源短缺成為其發展的“硬傷”。我國軟件人才隊伍建設存在一些明顯問題,如軟件人才供給增速跟不上軟件產業發展的需求,創新型領軍人才匱乏,重學歷、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未從根本上扭轉。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領域,高端人才需求尤其緊俏。“2014年我國移動互聯網行業應用開發人員需求量是200多萬,但實際從業人員不到70萬,差距懸殊。”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構建多層次的創新人才體系,創造良好的創新人才生存環境和氛圍,打造良好的創新教育生態,同時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和教育系統的聯動。
軟件產業與傳統產業的協同發展
另外,我們應該注意到,軟件產業的發展在推動傳統產業發展的同時,傳統產業也在反過來催生新的軟件產業模式。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的偉大之處和真正的價值,應在于它不會顛覆實體經濟,而是為實體經濟帶來更大的價值和動力。
作為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互聯網給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同時加速了商業模式的創新和提高了商業、社會運作的效率,是人類發展史的一大里程碑,但這很大程度上在于消費互聯網的發展壯大。消費互聯網是以滿足消費者在互聯網中的消費需求應運而生的互聯網類型,有一定局限性。如果互聯網的應用一直只停留在消費層面,必將對宏觀經濟產生致命性的破壞。實體產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和基礎。互聯網的偉大之處和真正的價值,應在于它不會顛覆實體經濟,而是為實體經濟帶來更大的價值和動力。隨著消費互聯網格局的大勢已定,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產業互聯網時代也已來臨。
那么反過來,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升級是企業建立新的核心競爭優勢、形成高附加值產業的有力保障。其中,企業結構調整大致有四種商業模式:一是由生產型企業轉為面向市場和客戶管理的市場型企業;二是由生產力的積聚轉為對市場和客戶的快速響應;三是由低生產要素成本優勢轉為高附加值創新研發優勢;四是由內部企業管理效率轉為跨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效率。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行業需要通過技術的更新換代。這種技術的渴求,給軟件產業帶來了商機。
總之,國內軟件產業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不論是龐大的個人消費端,還是雨后春筍般的企業般,疑惑是數量可觀的中小智慧城市基建項目,市場的巨大推動力都預示著中國軟件產業光明的前景。中國軟件產業必須要走上正確的道路,是值得所有軟件人需要考慮的問題。